中醫(yī)古籍
  • 《秘傳外科方》 秘傳隔紙膏

    治年月深久,瘡不愈者。

    老松香樟腦谷丹(炒)水龍骨(即舊舡鍛石)輕粉不愈,加白芷、川芎、螵蛸。

    總為細(xì)末,熔化松香,加少清油和之,以油紙隨瘡大小,糊袋盛藥夾之。用水洗凈其瘡,縛在瘡口上,二日定四日一換。若單用白芷、川芎、螵蛸三味煎水洗之立效。

    肫疽血風(fēng)瘡pc-c22.bmp 此二證發(fā)者,一肫上生癰疽者,如近大小便處,難治也。生于實處即安。

    若男子婦人,腳生血風(fēng)瘡,難便可也。下流上手生瘡者,難治之也。

    腳背瘡pc-c23.bmp 此證得于消渴病,發(fā)于足指者,名曰脫疽。其狀赤黑者,死不療;不赤黑者,可療。如療不衰,急斬去之,得治。不去者,赤黑必死矣。

    若初發(fā)可治,消渴服流氣飲、苦參丸、解毒生肌藥,可急療之。

    上專治此發(fā),用桐油及無名異,煎至一沸,入花椒一勺,看瘡大小,剪蓼葉在內(nèi)同煎,浸一七后,單以此葉貼在瘡上即安。凡患手指發(fā)者,亦同前治療。

    腎陰發(fā)pc-c24.bmp 此證腎疽者,名懸癰。陰囊上腫而痛,乃膀胱腎經(jīng),感寒溫邪氣,偏腎于陰之經(jīng)絡(luò),至血?dú)鈴?fù)用內(nèi)消散及生肌定痛散敷之,用膏藥貼,更服前秘傳流氣飲。下HT秘傳一味千金散,專治HT立效。單用黑蜘蛛一個,過江者為妙,入在碗中,研爛旋熱,南酒于碗中攪勻,通口服之,隨病左右側(cè)臥。如不退,再加一個即效。

    敷藥∶先用蔥白炒熱,以熨三四次后敷藥,用前化毒消腫藥,加用大蒜、木鱉、南星、草烏敷之。如破,用前生肌定痛藥。

    HT通藥∶即過三五行。

    牽牛雄黃川楝子大黃草節(jié)枳殼貝母天花粉(各等分)上為細(xì)末,空心南酒調(diào)服,出膿即散。

    又方用∶細(xì)辛黃連穿山甲乳香沒藥連翹歸尾大黃梔子金銀花牡蠣車前防風(fēng)甘草油胡桃上為咀,用水煎熟。加南酒,五更溫服。

    偏腎氣即效如神。先服五苓散加茵陳、燈草、木通、白術(shù)、豬苓、澤瀉、赤苓、官桂、車前。

    上為咀,白水煎,空心溫服,即根據(jù)后法灸之為妙。后用丸子藥,青木香丸一帖,斑蝥一大個,同丸子一處炒熱,去了斑蝥,熱南酒送下。如不退,再進(jìn)一二服。

    又方∶用栗子樹根,南酒煎服。

    下疳瘡搽藥∶黃連、黃柏等分,先用豬膽二個,以汁浸二藥,濕則用瓦一片或磚于火上燒紅,放藥在上焙干,加乳香、沒藥、樸硝、白礬(枯)、無名異、百藥煎、血竭、苦參。

    上為細(xì)末,干則以清油調(diào)搽,濕則干摻之。如腫不退,用益元散加防風(fēng)、荊芥、何首烏,煎水溫洗之即。

    HT下疳腫不消用∶防風(fēng)荊芥草節(jié)牛膝(等分)上煎湯,熏洗之,即消。

    又蛀疳方密陀僧黃連黃柏輕粉上為末摻之,以鹽、艾煎湯洗之。

    HT吃藥,用赤葛根、生姜一塊,同擂爛,旋熱酒服之,汗出為度。滓用敷瘡上。

    偏腎氣,以本人口為則,于臍上灸,偏在左灸右,在右灸左,然后服走馬茴香丸、茱萸內(nèi)消丸各一帖,以生小酒加少鹽空心吞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