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桃南瓜

    《全國中草藥匯編》:桃南瓜拼音注音Táo Nán Guā別名

    金瓜、紅南瓜、看瓜、吊瓜

    來源

    葫蘆科南瓜屬植物桃南瓜Cucurbita pepo L. var. akoda Makino的果實。秋季摘成熟果實,風(fēng)干貯藏,一般多鮮用,用時除去種子。

    性味

    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

    平喘,寧嗽。用于哮喘咳嗽。

    用法用量

    2~4兩。

    備注

    (1)近緣植物金瓜Cucurbita pepo L. var. Kintoga Makino,功效相同。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桃南瓜拼音注音Táo Nán Guā別名

    金瓜、鼎足瓜(《中國蔬菜栽培學(xué)》),看瓜、吊瓜(《中醫(yī)雜志》),紅南瓜。

    出處

    《中醫(yī)雜志》

    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桃南瓜果實。秋季采摘成熟果實,風(fēng)干貯藏,一般多鮮用。

    生境分布

    栽培種。分布河北、江蘇、廣西、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質(zhì)藤本,長約3米。莖粗壯,具分枝,有縱棱,被毛。單葉互生;葉片寬卵圓形,紙質(zhì),5淺裂,或3裂,長10~14厘米,寬大于長,先端鈍圓,頂處有小凸尖,基部寬心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鋸齒,兩面被毛,下面濃密,掌狀主脈5條,直達(dá)葉緣,葉側(cè)域其對面生有3歧的卷須;具中空長柄,長25厘米?;▎紊谌~腋,單性同株;花冠幅狀鐘形,黃色,先端5裂,裂片卵狀橢圓形;花梗長4~10厘米。果實似桃,直徑9~15厘米,熟后橙紅色,上有十余條縱向淺溝紋。種子多數(shù),扁卵形,長約1厘米,白色。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化學(xué)成分

    原種的種子中含有南瓜子氨酸和幾種甾醇。還含有玉蜀黍嘌呤等動力精成分。

    藥理作用

    原種種子的乙醚、鹽酸提取物有驅(qū)蟲作用。

    性味

    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

    《中醫(yī)雜志》:"治支氣管哮喘。"

    用法用量

    內(nèi)服:加蜜、糖蒸食,0.2~1斤。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支氣管喘息:據(jù)30余例的試用結(jié)果,多數(shù)服后能控制發(fā)作,臨床癥狀消失或顯著改善;有些患者經(jīng)6個月到2年隨訪未見復(fù)發(fā)。初步觀察,對單純型的支氣管喘息效果最好;有并發(fā)病者也有一定療效,但不顯著。桃南瓜生效比較緩慢,故在急性發(fā)作時,應(yīng)根據(jù)病情需要適當(dāng)配合其他中西藥療法。制備及服法:每日用桃南瓜6.5兩(10兩制)至1斤,在其頂部1/5處切一小圓口(切掉部分保留作蓋),然后取冰糖9錢、生蜂蜜1兩裝入瓜內(nèi),將蓋蓋好,放在大碗內(nèi),置鍋中蒸熟(約1小時)后趁熱服用。除硬皮殼、瓜子殼外,其余子瓤均須吃下。連服7~10日為一療程。第1~5天每晚睡前1次頓服,5天以后可根據(jù)哮喘消失情況分2~3次吃,或服半量。吃后喝些開水。

    備注

    同屬植物北瓜亦同等入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桃南瓜拼音注音Táo Nán Guā別名

    金瓜、鼎足瓜、看瓜、吊瓜、北瓜。

    英文名Cashaw出處

    出自《中醫(yī)雜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紅南瓜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ucurbite pepo L.var.kintoga Makino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摘成熟果實,風(fēng)干貯藏,一般多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栽培種。

    資源分布:我國河北、江蘇、廣西、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質(zhì)藤本,長約3m。莖粗壯,具分枝,有縱棱,被毛。單葉互生;葉柄長約25cm,卷須3歧;葉片紙質(zhì),寬卵圓形,5淺裂或3裂,長10-14cm,寬大于長,先端鈍圓,頂處有小突尖,基部寬心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鋸齒,兩面被毛,下面濃密;掌狀脈5條,直達(dá)葉緣?;▎涡?,雌雄同株;花單生于葉腋,花冠輻射鐘形,黃色,先端5裂,裂片卵狀橢圓形;花梗長4-10cm。果形奇異,花痕部最大,顯著突出成臍,而有十字形深溝,致成四足狀。果面光滑,柿紅色,臍狀突出部呈灰白色,與柿紅色部分果處呈綠色,直徑9-15cm,果內(nèi)淡黃。種子多數(shù),扁卵形,長約1cm。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化學(xué)成分

    原種 Cucurbita pepo L.的種子中含有南瓜子氨酸(Cucurbitine)和幾種甾醇。還含有玉蜀黍嘌呤(Zeatin)等動力精成分。

    藥理作用

    原種Cucurbita pepo L.種子的乙醚、鹽酸提取物有驅(qū)蟲作用。

    歸經(jīng)

    歸肺經(jīng)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止咳;平喘。主咳嗽氣喘

    用法用量

    內(nèi)服:60-500g,加密、糖蒸食。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支氣管喘息。據(jù)30余例的試用結(jié)果,多數(shù)服后能控制發(fā)作,臨床癥狀消失或顯著改善;有些患者經(jīng)6個月到2年隨訪未見復(fù)發(fā)。初步觀察,對單純型的支氣管喘息效果最好;有并發(fā)病者也有一定療效,但不顯著。桃南瓜生效比較緩慢,故在急性發(fā)作時,應(yīng)根據(jù)病情需要適當(dāng)配合其他中西藥療法。制備及服法:每日用桃南瓜6.5兩(10兩制)至1斤,在其頂部 1/5處切一小圓口(切掉部分保留作蓋),然后取冰糖9錢、生蜂蜜1兩裝入瓜內(nèi),將蓋蓋好,放在大碗內(nèi),置鍋中蒸熟(約1小時)后趁熱服用,除硬皮殼、瓜子殼外,其余子瓤均須吃下。連服7-lO日為一療程。第 1-5天每晚睡前1次頓服,5天以后可根據(jù)哮喘消失情況分2-3次吃,或服半量。吃后喝些開水。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來源玄參科斑唇馬先蒿Pedicularis longiflora Rudolph var. tubiformis (Klotz.) Tsoong,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健脾開胃,消食化積,利水澀精。......
  • 拼音注音Bān Dì Jǐn別名血筋草(《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大戟科植物斑地錦的全草。6~9月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野、路邊和園圃內(nèi)。分布浙江、江蘇等地。原形態(tài)一年生匍匐小草本,高15~25厘米,含白色乳汁......
  • 來源天南星科天南星屬植物細(xì)齒天南星Arisaema serratum (Thunb.) Schott,以球莖入藥。秋冬采收,曬干。性味辛,平。功能主治解毒。用于毒蛇咬傷。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爛敷傷口周圍。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Bān Chǔ Tóu Hónɡ來源藥材基源:為野牡丹科植物斑點楮頭紅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rcopyramis nepalensis Wall.var.maculata C.Y.Wu ex C.Chen采收和儲藏:夏、秋......
  • 拼音注音Bān Diǎn Hǔ ěr Cǎo英文名blotch saxifraga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來源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斑點虎耳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xifraga punctata L.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