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變過程中,由于津液虧損,液少血枯、失血、血不養(yǎng)筋,或肝腎不足,陰不潛陽而肝陽上亢等,均可引動肝風,出現(xiàn)眩暈,緩弱的抽搐、震顫整癥,稱為“虛風內(nèi)動”。本證多見于大汗、大吐、大泄、大出血或久病傷陰,肝腎虧損者。其中,因于貧血、失血引起的,叫“血虛生風”,因于陰液虧損引起的,叫“液燥生風”。
(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變過程中,由于津液虧損,液少血枯、失血、血不養(yǎng)筋,或肝腎不足,陰不潛陽而肝陽上亢等,均可引動肝風,出現(xiàn)眩暈,緩弱的抽搐、震顫整癥,稱為“虛風內(nèi)動”。本證多見于大汗、大吐、大泄、大出血或久病傷陰,肝腎虧損者。其中,因于貧血、失血引起的,叫“血虛生風”,因于陰液虧損引起的,叫“液燥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