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類證治裁》 哮脈案

    作者: 林佩琴

    包 哮癥每十日一發(fā),嗽痰夜甚,脈形俱屬虛寒。乃用六味滋陰,治不對癥,焉能奏效。議補(bǔ)益中氣為虛哮治法,用潞參、山藥、茯苓、半夏、炙草、于術(shù)(炒)、杏仁、煨姜。數(shù)服而效。

    一小兒 冬春久哮,屢服治風(fēng)痰之劑,不應(yīng)。診其脈,知其脾弱,不能化乳濕,用四君子湯加薏苡、山藥、谷芽(俱炒)、制半夏。數(shù)服愈。

    湯氏 宿哮秋發(fā),咳嘔氣急,暑濕為新涼所遏。宜辛平解散,用橘皮半夏湯加桔梗、象貝、杏仁、茯苓、枳殼、香薷、生姜。數(shù)服而平。

    王 丹溪治哮專主痰,每用吐法,不用涼劑,謂寒包熱也。今弱冠已抱宿根,長夏必發(fā),呼吸短促,咳則汗泄,不能平臥,脈虛,左尺搏大,不任探吐,乃勞力所傷。暫與平氣疏痰,俟哮咳定,當(dāng)收攝真元。

    先服桑白皮湯去芩、連、梔、夏,用桑白皮(蜜炙)、甜杏仁(炒研)、茯神、竹茹、貝母、蘇子(炒研)、薄橘紅。數(shù)劑后,服生脈散、潞參、五味、麥冬,加海浮石、海螵蛸、遠(yuǎn)志肉、山藥、炙草、茯苓。

    巫婦 梅夏宿哮屢發(fā),痰多喘咳,顯系濕痰郁熱為寒邪所遏。暫用加減麻黃湯溫散。麻黃(三分)、桂枝(五分)、杏仁(二錢)、蘇葉、半夏(制。各錢半)、橘紅(一錢)、桔梗(八分)、姜汁(三匙),二服后隨用降氣疏痰∶栝蔞皮、桑皮(俱炒,一錢)、貝母、杏仁(俱炒研。各二錢)、海浮石(三錢)、前胡、枳殼(各八分)、蘇子(炒研,六分)、茯苓(二錢)、姜汁三匙。數(shù)服哮嗽除。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