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類經》 三十六、厥逆頭痛、五有余二不足者死

    作者: 張介賓

    (《素問·奇病論》)

    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shù)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

    (頭痛不當數(shù)歲,故怪而為問。)

    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髓以腦為主,諸髓皆屬于腦也,故大寒至髓,則上入頭腦而為痛。其邪深,故數(shù)歲不已。髓為骨之充,故頭痛齒亦痛。是因邪逆于上,故名曰厥逆。)

    帝曰∶有癃者,一日數(shù)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余也。太陰脈細微如發(fā)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為何???

    (癃,小水不利也。一日數(shù)十溲,數(shù)欲便而所出不多也。如炭者,熱之甚也。頸言咽喉,膺言胸臆。如格者,上下不通,若有所格也。人迎躁盛者,足陽明動脈在結喉兩旁,所以候陽也。喘息者,呼吸急促也。氣逆者,治節(jié)不行也。太陰脈微細者,即兩手寸口之脈,所以候陰也。癃,良中切。溲音搜。)

    岐伯曰∶病在太陰,

    (脾肺二臟皆屬太陰,觀下文復云頗在肺,則此節(jié)專言脾陰可知。如上文云太陰之脈細微者,正以氣口亦太陰也,藏氣不足,則脈見于此。又《口問篇》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今其癃而數(shù)十溲者,亦由中氣之不足耳,故病在脾陰。氣口亦太陰義,詳藏象類十一。)

    其盛在胃,

    (上文云身熱如炭者,胃主肌肉也。頸膺如格者,胃脈循喉嚨入缺盆下膈也。人迎躁盛者,即《終始等篇》所云人迎一盛二盛三盛四盛且大且數(shù)名曰溢陽也。凡上三者,皆屬陽明,故曰其盛在胃。)

    頗在肺,

    (即喘息氣逆也。)

    病名曰厥,死不治。

    (陰不入陽,故其盛在胃。陽不入陰,故太陰細微。病名曰厥者,陰陽皆逆也。故死不可治。)

    此所謂得五有余、二不足也。帝曰∶何謂五有余、二不足?岐伯曰∶所謂五有余者,五病之氣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外得五有余者,一身熱如炭,二頸膺如格,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氣逆也。內得二不足者,一癃而一日數(shù)十溲,二太陰脈細微如發(fā)也。若此五病者,邪氣有余也。二病者,正氣不足也。欲瀉其邪,則陰虛于里;欲補其虛,則陽實于外。救里不可,治表亦不可,此不表不里之病,即陽證陰脈之類,有死而已,不能為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汪宏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張仲景等之說為經,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