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類經(jīng)》 三十一、五官五閱

    作者: 張介賓

    (靈樞五閱五使篇 全)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刺有五官五閱,以觀五氣。五氣者,五臟之使也,五時之副也。愿聞其五使當安出?

    (刺法當知臟氣。欲知臟氣,當于五官五閱而察之。五官,如下文鼻者肺之官也。閱,外候也。使,所使也。副,配合也。)

    岐伯曰∶五官者,五臟之閱也。

    (五臟藏于中,五官見于外,內外相應,故為五臟之閱。)

    黃帝曰∶愿聞其所出,令可為常。岐伯曰∶脈出于氣口,色見于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如其常,經(jīng)氣入臟,必當治里。

    (可為常者,常行之法。五臟之脈,察于氣口。五臟之色,察于明堂。明堂者,鼻也。色應其時,乃其常也。然色見于外而病在內,是為經(jīng)氣入臟,故當治里。)

    帝曰∶善。五色獨決于明堂乎?岐伯曰∶五官以辨,闕庭必張,乃立明堂。明堂廣大,蕃蔽見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

    (此言五官諸部,皆當詳辨,不惟察色于明堂也。闕,眉間也。庭,顏也。張,布列也。蕃,頰側也。蔽,耳門也。壁,墻壁也?;?,骨胳也。引垂居外,謂明顯開豁也。此于五色之外,而言其部位之隆濃也。)

    五色乃治,平博廣大,壽中百歲。

    (形色皆佳,乃為壽具,故中百歲。治,不亂也。中,宜也,堪也。)

    見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氣有余,肌肉堅致,故可苦以針。

    (若此之人,是為血氣充實,形色堅固,故刺之則病已,而可苦以針也。然則血氣內虛,形色外弱者,其不宜用針可知。致音致,密也。)

    黃帝曰∶愿聞五官。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

    (鼻為肺之竅,目為肝之竅,口唇為脾之竅,舌為心之竅,耳為腎之竅。官者,職守之謂,所以司呼吸、辨顏色、納水谷、別滋味、聽聲音者也。)

    黃帝曰∶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臟。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 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

    (此雖以五臟之色,見于五臟之官為言;然各部有互見者,又當因其理而變通之。卷,上聲。)

    黃帝曰∶五脈安出,五色安見,其常色殆者如何?

    (安出安見,言脈色安然無恙也。常色殆者,謂色本如常而身亦危也。此又何如其故?)

    岐伯曰∶五官不辨,闕庭不張,小其明堂,蕃蔽不見,又埤其墻,墻下無基,垂角去外,如是者雖平常殆,況加疾哉?

    (若此者,部位骨胳既無所善,則脈色雖平,不免于殆,尚何疾之能堪哉?是以人之壽夭,尤當以骨胳為主。埤,卑同。)

    黃帝曰∶五色之見于明堂,以觀五臟之氣,左右高下,各有形乎?

    (五色見于明堂,而明堂居面之中,故五臟之氣,亦仍當有各部之辨。)

    岐伯曰∶腑臟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腑臟居于腹中、各有左右上下之次舍,而面部所應之色亦如其度,如后篇所謂庭者首面、闕者咽喉之類皆是也。詳具臟腑肢節(jié)面部圖。)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