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南赤瓟

    拼音注音Nán Chì Páo別名

    野冬瓜、球子蓮、地黃瓜、麻皮栝樓、野瓜蔞、烏瓜、苦瓜蔞、秦嶺赤瓟、野絲瓜、絲瓜南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南赤瓟?shù)母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hldiantha nudiflora Hemsl.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葉,鮮用或曬干。秋后采根,鮮用或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900-1700m的山溝邊、林緣或山坡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我國秦嶺及長江中下游以南各地。

    原形態(tài)

    攀緣草本。根塊狀。莖有較深的棱溝,全株密被柔毛狀硬毛。葉柄粗壯,長3-10cm;葉片質(zhì)稍硬,卵狀心形,或近圓心形,長5-15cm,寬4-12cm,先端漸尖或銳尖,邊緣具胼胝狀小尖頭的細(xì)鋸齒,基部彎缺,開放或有時閉合,上面深綠以,粗糙,且短而密的剛毛,背面色淡,密被淡黃色的柔毛?;ù菩郛愔辏恍刍榭偁罨ㄐ?,多數(shù)花看生在化序軸的上部;花序軸纖細(xì),長4-8cm,密被短柔毛;花梗纖細(xì),長1-1.5cm;花萼密生淡黃色柔毛,花萼筒寬鐘形,上部寬5-6mm,裂片卵狀披針形,先端急尖,3脈;花冠黃色,裂片卵狀長圓形,長1.2-1.6cm,寬0.6-0.7cm,先端急尖或稍鈍,5脈;雄蕊5,著生在萼筒的檐部,花絲有微柔毛;雌花單生,花梗細(xì),長1-2cm;花萼花冠同雄花,但花較大;子房狹長圓形,密被淡黃色柔毛,花柱粗短,自2mm處3裂,柱頭膨大,圓腎形,2淺裂;退化雄蕊5,棒狀。果梗粗壯,長2.5-5.5cm;果實長圓形,干后紅色或橘紅色,長4-5cm,徑3-3.5cm,先端稍鈍或有時漸狹,有時密生毛及不明顯的縱紋,后漸無毛。種子卵形或?qū)捖研?,長5mm,寬3.5-4mm,厚1-1.5mm,先端尖,基部圓,表面有明顯的網(wǎng)紋,兩面稍稍拱起。春、夏開花,秋季果成熟。

    性狀

    性狀鑒別:根塊狀或塊片狀,灰棕色,去皮者色灰黃,有細(xì)縱紋,斷面纖維性。味淡微苦。

    顯微特征:根橫切面:韌皮部有少數(shù)石細(xì)胞群散在;石細(xì)胞多角形或近圓形,長達(dá)249μm,韌皮纖維束與木部纖維束排列較不規(guī)則,有時稍呈同心環(huán)狀。薄壁細(xì)胞有小方晶,長2-16μm,并含淀粉粒,單粒直徑可達(dá)96μm。

    解離組織:1.木纖維長1425μm,一或兩端分叉,并有分隔纖維。

    2.導(dǎo)管群有導(dǎo)管可達(dá)16個,導(dǎo)管直徑可達(dá)285μm。

    性味

    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食化滯。主痢疾;腸炎;消化不良;脘腹脹悶;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8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ū Yè Huā Jiāo Pí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蕓香科植物樗葉花椒的樹皮。立夏前后,剝?nèi)淦?,曬干。生境分布產(chǎn)浙江、福建等地。性狀干燥樹皮呈板狀或卷曲,厚1.5~2毫米。外表青灰色或淡灰褐色,多皺縮淺槽紋,布有不規(guī)......
  • 《中藥大辭典》:樗白皮拼音注音Chū Bái Pí別名樗皮(《日華子本草》),臭椿皮(《滇南本草》),苦椿皮(《陜西中藥志》)。出處《藥性論》來源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根部或干部的內(nèi)皮。春季采收,挖取樹根,刮去外面粗皮,以木棒輕輕捶之,使皮部與......
  • 拼音注音Chū Jī別名紅娘子、灰花蛾來源藥材基源:為蠟蟬科動物樗雞的成蟲。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ycorma delicatula White采收和儲藏:7-8月捕捉,捕后蒸死或烤死,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多九棲于樗、榆、刺槐、女貞及多......
  • 《中藥大辭典》:橙葉拼音注音Chénɡ Yè出處《嶺南采藥錄》來源為蕓香科植物甜橙的葉片?;瘜W(xué)成分橙葉含揮發(fā)油0.2~0.3%,其中的主要成分為芳樟醇、檸檬醛和檸檬烯等。功能主治《嶺南采藥錄》:“搗爛敷瘡,能止疼散瘀。“摘錄《中藥大辭典》《......
  • 《中藥大辭典》:橙子拼音注音Chénɡ Zi別名橙(《上林賦》),黃橙(張籍),金橙(蘇軾),金球、鵠殼(《綱目》)。出處《食性本草》來源為蕓香科植物香橙的果實。10月間果實成熟時采收.生境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