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南酸棗

    《全國中草藥匯編》:南酸棗拼音注音Nán Suān Zǎo別名

    五眼果、四眼果、酸棗樹、貨郎果、連麻樹、山棗樹、鼻涕果

    來源

    漆樹科植物南酸棗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Burtt et Hill,以樹皮入藥。全年可采,熬膏備用。

    性味

    酸澀,涼。

    功能主治

    解毒,收斂,止痛,止血。用于燒燙傷,外傷出血,牛皮癬。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不作內(nèi)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南酸棗拼音注音Nán Suān Zǎo別名

    五眼果(《廣西中草藥》),山棗(《浙江民間常用草藥》),人面子、山棗子(南川《常用中草藥手冊》)。

    出處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

    為漆樹科植物南酸棗鮮果果核。鮮果:冬初采收。果核:取果實堆放發(fā)酵,使果肉腐爛,然后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

    形態(tài)詳"五眼果樹皮"條。

    性味

    ①《廣西中草藥》:"味酸澀,性寒。"

    ②南川《常用中草藥手冊》:"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①《廣西中草藥》:"鮮果,消食滯,治食滯腹痛。果核,清熱毒,殺蟲收斂。治湯火傷。"

    ②南川《常用中草藥手冊》:"果核,醒酒解毒。治風(fēng)毒起疙瘩成瘡或瘍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鮮果:嚼食,2~3枚。果核:煎湯,5~8錢。外用:果核煅炭研末調(diào)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南酸棗拼音注音Nán Suān Zǎo別名

    五眼果、山棗、人面子、冬東子、酸棗、山桉果、鼻涕果、廣棗、醋酸果。

    英文名Axillary Choerospondias Fruit出處

    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漆樹科植物南酸棗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Burtt et Hill的果實(鮮)或果核。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Burtt et Hill[Spondias axillaris Roxb.]

    采收和儲藏:9-10月果熟時收,鮮用,或取果核果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2000m的山坡、丘陵或溝谷林中,喜光,速生,適應(yīng)性強。

    資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南酸棗 落葉喬木,高8-20m。樹干挺直,樹皮灰褐色,縱裂呈片狀剝落,小枝粗壯,暗紫褐色,無毛,具皮孔。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長25-40cm,小葉柄長3-5mm;小葉7-15枚,對生,膜質(zhì)至紙質(zhì),卵狀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4-12cm,寬2-5cm,先端尾狀長漸尖,基部偏斜,全緣,兩面無毛或稀葉背脈腋被毛;側(cè)脈8-10對?;s性,異株;雄花和假兩性花淡紫紅色,排列成頂生或腋生的聚傘狀圓錐花序,長4-10cm;雌花單生于上部葉腋內(nèi);萼片、花瓣各5;雄蕊10;子房5室;花柱5,分離,長約0.5mm。核果橢圓形或倒卵形,長2-3cm,徑約2cm,成熟時黃色,中果皮肉質(zhì)漿狀,果核長2-2.5cm,徑1.2-1.5cm,先端具5小孔。花期4月,果期8-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果實呈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3cm,直徑1.4-2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稍有光澤,具不規(guī)則的皺褶;基部有果梗痕。果肉棕褐色。核近卵形,紅棕色或黃棕色,頂端有5個(偶有4或6個)明顯的小孔。質(zhì)堅硬。種子5顆,長圓形。無臭,味酸。以個大、肉厚、色黑褐色者為佳。

    顯微鑒別 果實橫切面:外果皮由表皮細胞和數(shù)列厚角細胞組成,表皮細胞外壁被有角質(zhì)層,細胞內(nèi)含有黃棕色色素塊。中果皮寬廣,最外方的數(shù)列細胞長圓形,排列整齊,從外向內(nèi)細胞形狀逐漸變大,切向延長,并呈不規(guī)則交錯排列,細胞內(nèi)含多數(shù)黃棕色的顆粒狀物質(zhì),偶可見簇晶樣物質(zhì),直徑約為10-25μm;內(nèi)側(cè)有壓縮的中果皮頹廢組織。內(nèi)果皮由纖維狀石細胞和少數(shù)的石細胞群組成,呈鑲嵌狀交錯排列;石細胞呈類方形、類圓形、不規(guī)則形、胞腔和紋孔明顯,胞腔中??梢婞S棕色色素塊;內(nèi)果皮組織中,可見細微的維管束組織,導(dǎo)管的直徑稍大于其周圍的纖維狀石細胞,此外尚有壓縮的頹廢組織。

    粉末特征:棕黃色。①外果皮細胞為不規(guī)則多角形或類圓形,細胞內(nèi)含黃棕色色素塊,有時可見加厚的角質(zhì)層紋理。②中果皮薄壁細胞淺黃色,細胞內(nèi)含豐富的顆粒狀物質(zhì),偶見簇晶樣物質(zhì)。③內(nèi)果皮石細胞呈類方形、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直徑為27-54(-108)μm,胞腔和紋孔明顯,胞腔中常含有黃棕色色素塊。④內(nèi)果皮纖維細胞多成群散在,偶見有細微的維管束組織通過。⑤棕紅色色素塊眾多,呈不規(guī)則形。

    毒性

    急性毒性試驗:體重18-21g 健康小鼠,雌雄皆用,按序貫法求得小鼠尾靜脈注射廣棗總黃酮(TFC)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112±12mg/kg。另有報道廣棗總黃酮注射液對小鼠靜脈注射 半數(shù)致死量為403.2 mg/kg。

    化學(xué)成分

    預(yù)試果實含香豆素類化合物。

    藥理作用

    1.廣棗總黃酮(TFC)對動物耐缺氧和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擴作用:1.1.廣棗總黃酮對小鼠耐常壓缺氧、耗氧速度和死亡時余氧量的影響: 腹腔注射 TFC 5.06和11.2mg/kg能顯著延長小鼠存活時間,且有明顯的量效關(guān)系,尚能顯著減慢小鼠的耗氧速度,30分鐘時耗氧量明顯低于對照組,而死亡時瓶中的余氧量卻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表明廣棗總黃酮具有提高小鼠耐缺氧的能力。

    1.2.TFC對大鼠急性實驗性心肌缺血的影響:靜脈注射TFC5.06及11.2mg/kg,均能顯著對抗靜脈注射垂體后葉素1.0μl/kg引起的心電圖ST-T變化,即第一期ST段抬高和T波高聳;第二期ST段下移和T波低平或倒置的程度明顯減輕,ST一T異常變化的時間明顯縮短。具有明顯保護大鼠垂體后葉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同時,TFC有對抗因急性心肌缺血所致嚴(yán)重的心律失常和心律減慢的作用,使心律失常的發(fā)生率由給藥前的100%降至17.6%,心率較單純給垂體后葉素增加9-27%。

    2.廣棗總黃酮抗心律失常作用:李增唏等證實了廣棗總黃酮的氯化鈣-氯化乙酰膽堿,烏頭堿,喹巴因,腎上腺素和氯化鋇所引起的多種房性的室性心律失常模型有顯著拮抗作用。靜脈注射TFC5.6mg/kg使CaCl2一Ach誘發(fā)小鼠房顫(撲)發(fā)生率由81%降至38%,TFC11.2mg/kg靜脈注射使大鼠AC發(fā)生室性早搏(VP),室性心動過速VT,室性纖顫VF和心臟停搏(HS)的時間分別延長253,104,126和71%;使豚鼠喹巴因(Oua)產(chǎn)生VP,VT,VF和HS 時中毒劑量分別增加30,41,20和35%,使家兔Adr性心律失常發(fā)生時間由0.2±0.1分鐘延長至0.5±0.2分鐘持續(xù)時間由7±5分鐘縮短為2.3±1.5分鐘;使大鼠BaCl2所致心律失常迅速恢復(fù)主竇性心律,心律失常持續(xù)時間為2.2±1.1分鐘(P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Yīnɡ別名白毛藤、白草、毛千里光、毛風(fēng)藤、排風(fēng)藤、毛秀才、葫蘆草、金線綠毛龜來源本品為茄科茄屬植物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 [S. dulcamara L. var. lyratum (Thunb.......
  • 《中國藥典》:白茅根拼音注音Bái Máo Gēn別名絲茅草、茅草、白茅草、茅草根英文名RHIZOMA IMPERATAE來源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 var. major (Nees)C. ......
  • 《中藥大辭典》:白茅花拼音注音Bái Máo Huā別名營花(《唐本草》),茅盔花、茅針花(《江蘇植藥志》)。出處《日華子本草》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花穗。4~5月花盛開前采收。摘下帶莖的花穗,曬干。生境分布主產(chǎn)江蘇、浙江。其他各地亦有。性......
  • 《中藥大辭典》:白茅針拼音注音Bái Máo Zhēn別名茅苗(《本經(jīng)》),茅筍、茅針(《本草拾遺》),茅錐(劉禹錫《傳信方》),茅蜜(《醫(yī)林纂要》),茅荑、茅揠(《植物名實圖考》),茅芽(《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出處《本草拾遺》來源為禾本科......
  • 拼音注音Bái Jīnɡ Yā Cōnɡ別名豬尾巴、羊奶子、倒扎草、筆管草、水風(fēng)、茅草細辛、獨腳茅草來源菊科鴉蔥屬植物白莖鴉蔥Scorzonera albicaulis Bunge,以根入藥。秋季采收,除去須根,洗凈曬干或蒸后曬干。性味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