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口腔科學》 二、頜周峰窩織炎(PerimaxillaryCellulitis)

    頜周蜂窩織炎是指發(fā)生在頜骨周圍筋膜間隙組織的急性炎癥。在上下頜內周圍分別有咀嚼肌及表情肌等。這些肌肉之間、肌肉與頜骨之間充滿疏松的結締組織,形成一些潛在的間隙。因解剖部位的不同,各間隙有其特定的名稱,如咬肌下間隙、頜下間隙等。感染入侵這些部位時,便可發(fā)生頜周蜂窩織炎或稱間隙感染。如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可蔓延至其他間隙,甚至引起嚴重的全身并發(fā)癥。

    病因

    頜周蜂窩織炎常見的感染來源有下列幾種:

    1.牙源性感染本病最常見的病因是牙源性感染擴散所致,如智齒冠周炎、尖周炎等。不同部位牙齒的感染常引起不同部位的蜂窩織炎。

    2.局部組織感染如頜下淋巴結炎、面部癤痛等均可引起頜周蜂窩織炎。

    3.外傷后并發(fā)感染。

    臨床表現(xiàn)

    除具有一般蜂窩織炎的全身癥狀和局部表現(xiàn)外,由于各間隙的解剖特點,尚有其特殊的臨床表現(xiàn),將另行分別敘述。

    治療

    1.全身治療

    主要為改善機體狀況、增強抵抗力,選用抗菌藥物以控制感染。如病情嚴重,可采用兩種以上的抗菌藥聯(lián)合應用,必要時靜脈給藥。也可根據辯證論治的原則給以扶正祛邪、清熱解毒、消腫散瘀等中藥。

    2.局部治療

    炎癥早期可用局部理療、外敷中草藥等促進炎癥吸收。膿腫形成時應及時切開引流。切開引流時,切口應在利于引流的部位,避免損傷重要的神經、血管、導管等重要結構,部位要隱蔽并盡量與皮紋一致。在急性炎癥控制后,對病源牙應用進一步處理。

    不同部位蜂窩織炎的臨床表現(xiàn)和治療特點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 而成書。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趙宜真
  • 作者:
  • 作者:
    羅浮山人
  • 作者:
    汪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