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金匱懸解》 吐衄下血一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摶,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chǎn)漏下,男子則亡血。

    此段見虛勞中。亡血之病,無不由于虛寒,虛寒之原,無不由于中氣之?dāng)?。其亡于吐衄,非無上熱,上熱者,火烈金燔而不降,其中下則虛寒也。其亡于便溺,非無下熱,下熱者,水冷木郁而不升,其中上則虛寒也。

    中氣者,升降水火之樞軸,樞軸不轉(zhuǎn),則火浮而水沉,此亡血之原也。中氣虛寒,陽明不降而辛金逆,郁為上熱而沸涌,太陰不升而乙木陷,郁為下熱而注泄。外證以弦大之脈,毫不露虛寒之形,此所以后世方書專事清涼,千手雷同,萬不一生也。不知弦則為減,減則為寒,大則為芤,芤則為虛,于弦大之中而得虛寒之義,則金逆于上而寸大者,上熱而非下熱也,木陷于下而尺弦者,下熱而非上熱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