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金匱懸解》 吐衄下血二

    病人面無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煩咳者,必吐血,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

    肝藏血而主色,面無色者,血郁欲脫,而不外華也。無寒熱者,病系內(nèi)傷,無外感表證也。腎脈沉,肝脈弦,脈沉而弦者,水寒不能生木,木郁于水而不升也。腎肝之陰,沉實于下,不能上吸陽氣,金逆而不降,故血外溢而上衄。加以煩躁咳嗽,肺胃沖逆,必吐血也。心肺之脈俱浮,浮弱而手按之絕者,金火雙敗,不能歸根,陽氣升泄而不降也。心肺之陽,浮虛于上,不能下呼陰氣,木陷而不升,故血內(nèi)溢而下泄。

    血之在下,則藏于木,血之在上,則斂于金,而總統(tǒng)于土,《靈樞》: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其亡于吐衄者,陽明之不降也,脫于便溺者,太陰之不升也。太陰、陽明之不治,中氣之?dāng)∫病?/p>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