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濟陰綱目》 論帶下痰實宜吐下

    作者: 武之望

    子和云∶一婦人病帶下,連綿不絕,白物或來,已三載矣,命予脈之。診其兩手脈俱滑大而有力,得六七至,常上熱口干,眩暈,時嘔酢水,予知其實有寒痰在胸中,以瓜蒂散吐出冷痰二三升,皆酢水也,間如黃涎,狀如爛膠。次以漿粥養(yǎng)其胃氣,又次用導(dǎo)水禹功,以瀉其下,然后以淡劑滲泄之藥,利其水道,不數(shù)日而愈。(脈證俱屬實熱,而曰寒痰者,蓋為敗濁之液,既聚成痰,則與本氣不相和,故痰積之久,自成冷物。曰寒痰者,因病患自覺其冷而言,然亦有熱者,不可不明,如酢水酸水也,豈屬寒耶)

    息城李左衙之妻,病白帶,如水窈漏中綿綿不絕,臭穢之氣不可近,面黃食減,已三年矣。諸醫(yī)皆云積冷,陽起石、硫黃、姜、附之藥,重重燥補,污水轉(zhuǎn)多。戴人斷之曰∶此帶濁水,本熱乘太陽經(jīng),其寒水不禁固,故如此也。夫水自高而趨下,宜先絕其上源(腎主秘藏,熱乘之,則堅凝之性失矣!故不能秘藏而帶下,絕其上源之法,妙甚),乃涌痰二三升,次日下污水斗余,行三遍,汗出周身,至明旦,病患云∶污已不下矣。次用寒涼之劑,服及半載,產(chǎn)一男。

    丹溪云∶帶與漏俱是胃中痰積流下,滲入膀胱(積痰恐不能滲入膀胱,若言濕熱則可),無人知此,只宜升提,甚者上必用吐,以提其氣,下用二陳湯加白術(shù)蒼術(shù),仍用丸子。肥人有帶,多是濕痰,用海石、半夏、南星、炒柏、青黛、蒼術(shù)、川芎(方中并無升提法,惟川芎一味為血分升氣之藥)。瘦人帶病少,如有多是熱,用炒柏、蛤粉、滑石、川芎、青黛、樗皮。(丹溪治帶,與白濁同,是男女之濕熱一也)

    羅先生法∶或十棗湯,或神佑丸,或玉燭散,皆可用之。虛者不可峻攻,實者可行。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