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xué)。
查古籍
(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xué)。
天麻半夏與黃芩,橘皮柴胡草茯苓,風(fēng)痰內(nèi)作胸膈悶,頭暈?zāi)亢谧园矊帯?/p>
天麻半夏湯(治頭暈)治風(fēng)痰內(nèi)作,胸膈不利,頭旋目黑,兀兀欲吐,上熱下寒,不得安臥此皆虛風(fēng)內(nèi)外作,故以天麻為君。偏頭痛,乃少陽也,非柴胡不能治。黃芩苦寒,酒制炒銼,柴胡治上熱,又為引用,故以為臣。橘皮苦辛溫,甘草炙甘溫,以治風(fēng)痰,白茯苓甘平利小便,導(dǎo)濕熱,引而下行,故以為使。不數(shù)服而愈。
天麻一錢(為君)黃芩(酒制)五分(為臣)橘皮(去白)七分柴胡七分半夏一錢甘草五分(炙,為佐)白茯苓五分(為使)以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姜三,煎至一盞,去渣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