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濟世神驗良方》 耳病門

    作者: 佚名

    辨證忿怒動膽火,左耳聾,宜龍薈丸。色欲動相火,右耳聾,宜地黃丸。醇酒濃味動胃火,雙耳聾,宜通圣散,滾痰丸。三者之中,由忿怒居多,色欲傷腎難治。丹溪曰∶厥陰少陽熱,當龍薈丸聰耳瀉火。

    龍膽草(酒洗)當歸(酒洗)梔子仁(炒)青皮黃芩各一兩蘆薈柴胡大黃青黛各五錢膽星三錢木香二錢五分麝香五分神曲糊丸如綠豆,姜湯下二十丸,日進三服,七日后用針砂、酒以通其氣。

    通圣散通圣防風將軍芍,薄荷芎歸草樸硝,梔翹芩梗并白術(shù),荊芥麻黃滑石膏。

    地黃丸(見補損)滾痰丸(見痰飲)針砂酒善通耳氣。穿山甲(為末)一錢,針砂一兩,拌一晝夜,播去山甲,以酒一碗,浸三四日,口內(nèi)噙酒,外用綿裹磁石一塊塞耳,以通為度。戒怒,戒色。

    一方用好磁石二塊,銼如棗大,頭略尖,上搽麝少許塞兩耳,口噙生鐵,一時兩耳氣通,颯颯有聲,勤用五七次即愈。

    通明利氣湯方治虛火上升,痰郁熱,或閉或鳴。

    蒼術(shù)(鹽水炒)白術(shù)(瓦焙)香附(童便炒)生地(姜汁浸)檳榔各五分撫芎四分木□二分半甘草二分貝母一錢半陳皮一錢二分梔子仁黃柏玄參各一錢黃連黃芩(同用酒浸,豬膽汁拌,炙干)各七分竹瀝,生姜煎,食后服。

    單方治耳鳴、耳聾。黃柏(去皮)八兩,人乳拌勻,曬干,再用鹽水炒褐色,為末,丸如梧子。每服百丸,空心鹽湯下。治耳膿,先以綿杖榐凈,剪貓嗑毛,燒灰存性摻入。

    又方明礬,發(fā)灰亦佳,治耳內(nèi)忽大痛,或出血水,或如蟲在內(nèi)奔走,及干痛難忍用蛻皮燒灰存性,以鵝管吹入耳內(nèi)。

    余論耳之重聽,悉由于火,治之必用涼藥,年少人不得不治,且能受涼劑,年高人茍非疼痛,便可以不治,倘過用涼劑,恐壞脾胃。余見一醫(yī),用巴豆、斑蝥、麝香、蔥汁為丸,綿裹入耳,雖似暫開,旋又復重,而人之痛苦白受,若強用涼藥,又豈止于痛苦已哉。謹識治耳臭,用干胭脂、海螵蛸,共為末,吹入耳中,愈。

    又方用人發(fā)燒灰存性,每日分許,吹入耳愈。

    治喉閉附方用荔枝草數(shù)莖,加牛騰草或艾葉少許,搗汁,以人乳點之,或口鼻內(nèi)灌入,立可多用,用后,煎夏枯草湯飲之。

    治耳腎虛耳中作風水聲。

    椒目巴豆菖蒲松脂各一錢共為末,以紙薄卷作筒塞耳,一日一換。一方,同以蠟為丸,如棗核塞耳。一方,無松脂。

    又方麝香五分,全蝎十四個。薄荷十四葉,裹上二樣瓦上焙干,共為細末,滴水,捏作小塞耳內(nèi),極效。

    又方松香五錢,入鐵鍋內(nèi)溶化,巴豆二十粒,為末,入松香內(nèi),用蔥汁為丸,如蓮子,用綿裹塞過夜。左聾塞右,右聾塞左,左右俱聾,次第塞之,其效如神。

    耳鳴風熱上壅方蒼術(shù)一錢五分防風一錢荊芥一錢蟬蛻一錢川芎五分僵蠶五分陳皮五分白茯苓五分栝蔞仁五分黃芩五分細辛三分水二鐘,煎至七分,食前服。

    治耳內(nèi)紅腫痛極連翹黃芩玄參桔梗梔子(炒)生甘草牛蒡子龍膽草炒)板藍根(即靛子)如感惱,加香附,煎服。外用蛇蛻(燒灰存性)吹耳。

    治耳膿枯礬龍骨黃丹胭脂(燒灰)各一錢麝香少許先以棉杖榐凈,日日摻之,以愈為度。

    又方用貓下嗑毛灰吹之。一方用發(fā)灰,一方用枯礬。

    治氣聾熏方(不拘年久)蘄艾一兩磁石七錢()當門子二粒珍珠七粒(鐵鍋底上)以綿子鋪熱處,將黃蠟蠟之,分為數(shù)片,紙上攤艾,艾上摻藥,卷作筒子,點火吹滅,側(cè)耳熏之,既通,用艾塞耳,不見風。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