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小葉金老梅

    《全國中草藥匯編》:小葉金老梅拼音注音Xiǎo Yè Jīn Lǎo Méi來源

    薔薇科小葉金老梅Dasiphora parvifolia (Fisch.)Juz.,以花、葉入藥。

    生境分布

    四川、內(nèi)蒙古、新疆、青海、山西。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

    利尿消腫。主治寒濕腳氣,癢疹。外用治乳腺炎。

    用法用量

    2~5錢。外用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小葉金老梅拼音注音Xiǎo Yè Jīn Lǎo Méi別名

    柏拉(藏名)。

    出處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小葉金老梅葉、花。8~9月采,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于牧區(qū)山坡及草壩和山坡石縫中。分布于內(nèi)蒙古、新疆、青海、甘肅、山西、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小灌木,高15~80厘米。樹皮片狀剝落;小枝微彎曲,灰褐色或褐色,幼時有灰白色柔毛。羽狀復(fù)葉,小葉5~9,倒卵形或橢圓形,長6~12毫米,寬2~6毫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邊緣向下反卷,全緣,上面深綠色,有稀疏柔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絲狀柔毛;小葉近無柄,葉軸有長柔毛;托葉膜質(zhì),鞘狀。花單生或效朵排列成傘房狀;花黃色,直徑1~2厘米;花萼5片,有副萼;花冠5瓣;花梗長5~8毫米,有柔毛。

    歸經(jīng)

    入腎、膀胱二經(jīng)。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

    利尿消水。治寒濕腳氣,癢疹,乳腺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5錢。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癢疹:小葉金老梅、虎耳草、苦參,煎服。

    ②治乳腺炎:小葉金老梅鮮花葉,搗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小葉金老梅拼音注音Xiǎo Yè Jīn Lǎo Méi別名

    柏拉

    英文名leaf or flower of Littleleaf cinquefoil出處

    出自《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小葉金露梅的葉、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tentilla parvifolia Fisch.[P.fruticosa L.var.parvifolia Wolf;Dasiphora parvifolia(Fisch.)Juzep.]

    采收和儲藏:6-7月采花,7-9月采葉,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900-5000m的干燥山坡、巖石縫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黑龍江、內(nèi)蒙古、新疆、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小葉金老梅 灌木,高0.3-1.5m。分枝多,樹皮縱向剝落。小枝灰色或灰褐色,幼時被灰白色柔毛或絹毛。葉片羽狀復(fù)葉,小葉5-9,倒卵形或橢圓形,長6-12mm,寬2-6m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邊緣向下反卷,全緣,上面深綠色,有稀疏柔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絲狀柔毛;小葉近無柄,葉軸有長柔毛:托葉膜質(zhì),鞘狀?;▎紊驍?shù)朵排列成傘房狀;花黃色,直徑1-2cm;花萼5片,有副萼;花冠5瓣;花梗長5-8mm,有柔毛。

    性狀

    葉多卷縮,展平后倒卵形或橢圓形,長6-12mm,寬2-6m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邊緣向下反卷,全緣,上面有稀疏柔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絲狀柔毛;小葉近無柄;托葉膜質(zhì),鞘狀,葉軸有長柔毛。氣微、味淡?;S色,直徑1-2cm,用水浸潤后,可見花萼5片,有副萼;花冠5瓣;花梗長5-8mm有柔毛。氣微,味淡。

    歸經(jīng)

    腎;膀胱經(jīng)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

    利濕;止癢;解毒。主寒濕腳氣;癢疹;乳腺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斑茅拼音注音Bān Máo別名大密(《嶺南科學(xué)》),芭茅(江西《草藥手冊》)。出處江西《草藥手冊》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斑茅的根。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和河岸草地及村落附近。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四川、江西......
  • 《中藥大辭典》:斑茅花拼音注音Bān Máo Huā出處江西《草藥手冊》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斑茅的花穗。夏、秋季采收。功能主治止血。治咯血,嘔血,衄血,創(chuàng)傷出血。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2兩。外用:適量,搗敷。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 《中國藥典》:斑蝥拼音注音Bān Móu別名花斑蝥、花殼蟲來源本品為芫菁科昆蟲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 或黃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 的干燥體。夏、秋二季捕捉,悶死或燙......
  • 《中藥大辭典》:斑鳩拼音注音Bān Jiū別名斑鵻、錦鳩(《范汪方》),斑鷦(《本草衍義》),鵓鳩(《六書故》),祝鳩(《綱目》)。出處《嘉佑本草》來源為鳩鴿科動物山斑鳩等的肉。生境分布棲于樹林間,常成群活動,營巢于樹枝。繁殖期4~7月。分......
  • 《全國中草藥匯編》:斑鳩占拼音注音Bān Jiū Zhàn別名神仙豆腐柴、狐臭柴來源馬鞭草科斑鳩占Premna fulva Graib,以根、葉入藥。生境分布貴州。功能主治清濕熱,解毒,調(diào)經(jīng)。主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水腫瘡毒。用法用量1~2兩。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