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小葉蛇總管

    拼音注音Xiǎo Yè Shé Zǒnɡ Guǎn別名

    山薄荷、蛇總管(《南寧市藥物志》),蛇通管(《廣西中藥志》),盤龍七、母豬花頭(《云南中草藥》)。

    出處

    《廣西中藥志》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香茶菜全草?;ㄩ_時割取地上部分,干燥即成。或臨時采用新鮮品。

    生境分布

    分布于我國南部。

    原形態(tài)

    香茶菜(《救荒本草》)

    多年生草本,高1~2米,全株被柔毛。莖方形,直立,分枝,有條紋,基部暗灰棕色,上部淡紫或綠色。葉對生,卵形,長4~6厘米,寬2.5~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長狹,邊緣有鈍齒,兩面被柔毛;葉柄長約2毫米。2歧狀聚傘花序生于葉腋或枝頂,集成疏散的圓錐狀;萼紫綠色,5裂,2唇形,下唇2齒大,上唇3齒小,被紫色短毛;花冠較萼長4倍,2唇形,筒部白色,上面基部腫脹,唇部淡紫色,下唇長,全緣,船形,上唇短,4裂;雄蕊4,2強(qiáng),著生于冠管內(nèi)面,藥室靠合;蜂蕊1,無毛,子房上位,4裂。小堅果圓形,灰褐色,具小疣狀突起。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歸經(jīng)

    《廣西中藥志》:"入心、肝、脾三經(jīng)。"

    性味

    《廣西中藥志》:"味苦辛,氣香,性涼,無毒。"

    注意

    《廣西中藥志》:"孕婦及虛寒者忌服。"

    功能主治

    《廣西中藥志》:"清熱,散血,消腫,解蛇、蟲毒。治跌打瘀積,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復(fù)方

    治毒蛇咬傷:盤龍七根三至五錢,草果仁為引,水煎服,連服二日。另取根煎水洗患處。(《云南中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毒蛇咬傷:用小葉蛇總管莖葉2兩,了刁竹5錢,浸入米酒(或三花酒)5兩中,約3周即可服用。首次量50~100毫升,以后每天3~4次,每次25~50毫升,連服3~4天?;蛞员酒?份,了刁竹2份,制成浸膏片,每片0.3克,首次量10~15片,以后每天3~4次,每次5~8片,連服3~4天。藥酒及藥片也可外用,涂敷傷口。治療126例,痊愈122例,死亡4例。死亡病例中銀環(huán)蛇咬傷3例,在病人被咬傷后3~5小時經(jīng)搶救無效而死亡;另1例孕婦被蜂蛇咬傷經(jīng)3小時左右引起早產(chǎn)流血不止,并發(fā)出血性休克及急性腎功能衰竭而死亡。個別患者服藥后有嘔吐,未見其他不良反應(yīng)。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òu Lǐ Zi別名老鴰眼、老烏眼。出處過去曾將《本經(jīng)》所載鼠李考證為本品,然根據(jù)植物分布,《本經(jīng)》等諸家本草所載鼠李并非本種,當(dāng)為鼠李科植物凍綠 Rhamnus utilis Decne.來源藥材基源:為鼠李科植物達(dá)烏里鼠李的......
  • 拼音注音Chòu Lǐ Pí別名鼠李皮。來源藥材基源:為鼠李科植物達(dá)烏里鼠李Rhamnus davurica pall.的樹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amnus davurica Pall.采收和儲藏:夏末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
  • 《中藥大辭典》:臭柏拼音注音Chòu Bǎi別名新疆圓柏、雙子柏(《中國高等植物圖鑒》),阿爾叉、霍寧-阿爾茨(蒙名)。出處《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來源為柏科植物沙地柏的枝葉、球果。春、夏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沙地、多石的干旱荒山和林下。分......
  • 《全國中草藥匯編》:臭梧桐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別名八角梧桐、山梧桐、臭桐柴、楸茶葉、后庭花來源馬鞭草科赪桐屬植物海州常山Clerodendron trichotomum Thunb.,以根、莖、葉入藥。春秋采根及莖,開花前采葉,......
  • 《中藥大辭典》:臭梧桐子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 Zǐ出處《嶺南采藥錄》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果實(shí)或帶宿萼的果實(shí)。功能主治《上海常用中草藥》:“祛風(fēng)濕,平喘。“用法用量內(nèi)臟:煎湯,3~5錢。外用:敷貼。復(fù)方①治氣喘及風(fēng)濕痛:臭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