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校注醫(yī)醇剩義》 附∶下痢門諸方

    作者: 未知

    (錄其純粹少疵者以備參用。)

    芍藥湯行血則便膿愈,調(diào)氣則后重除。

    芍藥(一兩) 當(dāng)歸(五錢) 黃連(五錢) 黃芩(五錢) 大黃(三錢)肉桂(二錢五分) 甘草(二錢) 檳榔(二錢) 木香(一錢) 每用五錢,水煎服。

    白術(shù)黃芩湯服前藥痢疾雖除,更宜調(diào)和。

    白術(shù)(二兩) 黃芩(七錢) 甘草(三錢) 水煎,分三服。

    黃連阿膠丸治冷熱不調(diào),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臍腹疼痛,口燥煩渴,小便不利。

    黃連(三錢) 阿膠(一兩) 茯苓(二兩) 以連、苓為細(xì)末,水熬阿膠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湯下。

    白頭翁湯治熱痢下重,欲飲水者。

    白頭翁(二兩) 黃連(三兩) 黃柏(三兩) 秦皮(三兩) 水七升,煮三升,分溫服。

    加減平胃散治腸紅血痢。

    白術(shù)(一兩) 濃樸(一兩) 陳皮(一兩) 木香(三錢) 檳榔(三錢) 甘草(七錢) 桃仁(五錢) 人參(五錢) 黃連(五錢) 阿膠(五錢炒)

    茯苓(五錢) 每服五錢,棗二枚,姜三片,水煎服。

    蒼術(shù)地榆湯治脾經(jīng)受濕血痢。

    蒼術(shù)(三兩) 地榆(一兩) 每服一兩,水煎服。

    槐花散治腸風(fēng)血痢。

    槐花 青皮 荊芥穗(等分) 研末,每用五錢,水煎服。

    犀角散治熱痢下赤黃膿血,心腹困悶。

    犀角屑(一兩) 黃連(二兩) 地榆(一兩) 黃 (一兩) 當(dāng)歸(五錢)木香(二錢五分) 研末,每服三錢,水煎服。

    羚羊角丸治一切熱痢及休息痢,日夜頻數(shù),并治下血黑如雞肝色。

    羚羊角(一兩五錢) 黃連(二兩五錢) 黃柏(一兩五錢) 赤苓(五錢) 研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姜蜜湯下。暑月下痢用之尤驗(yàn)。

    生地黃湯治熱痢不止。

    生地(五錢) 地榆(七錢五分) 甘草(二錢五分) 水煎服。

    郁金散治一切熱毒痢,下血不止。

    川郁金(五錢) 槐花(五錢) 甘草(二錢五分) 研末,每服一二錢,食前用豆豉湯調(diào)下。

    茜根散治血痢心神煩熱,腹中痛,不納飲食。

    茜根(一兩) 地榆(一兩) 生地(一兩) 當(dāng)歸(一兩) 犀角(一兩)黃芩(一兩) 梔子(五錢) 黃連(二兩) 每服四錢,水二鐘,入豆豉五十粒,薤白七寸,煎六分,溫服。

    十寶湯治冷痢如魚腦者。

    黃 (四兩) 熟地(一兩) 人參(一兩) 茯苓(一兩) 當(dāng)歸(一兩)白術(shù)(一兩) 半夏(一兩) 白芍(一兩) 五味(一兩) 官桂(一兩)甘草(五錢) 研末,每服二錢,水二鐘,加姜三片,烏梅一個,煎六分,食前溫服。

    芍藥黃芩湯治泄痢腹痛,或后重身熱,及下膿血稠粘。

    黃芩(一兩) 芍藥(一兩) 甘草(五錢) 每服一兩,水二鐘,煎六分,溫服。如痛加桂少許。

    香連丸治下痢赤白,里急后重。

    黃連(二十兩吳萸十兩炒赤去之) 木香(四兩八錢八分) 研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地榆芍藥湯治瀉痢膿血脫肛。

    蒼術(shù)(八兩) 地榆(三兩) 卷柏(三兩) 芍藥(三兩)

    參苓白術(shù)散治久瀉及痢后調(diào)理者尤宜。

    人參(一斤半) 山藥(一斤半) 蓮子(一斤半) 白術(shù)(二斤) 砂仁(一斤)桔梗(一斤) 扁豆(一斤半) 茯苓(一斤) 苡仁(一斤) 甘草(一斤) 研末,每服三錢,米湯調(diào)下?;蚣咏?、棗煎服。

    倉廩湯治噤口痢,有熱及毒瓦斯沖心,食入即吐。

    人參 茯苓 甘草 前胡 川芎 羌活 桔梗 獨(dú)活 柴胡 枳殼 陳倉米(各等分) 每服五錢,姜三片,水煎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