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論證
反胃一證,本屬火虛,蓋食入于胃,使果胃暖脾強(qiáng),則食無不化,何至復(fù)出?今諸家之論,有謂其有痰者,有謂其有熱者,不知痰飲之留,正因胃虛而完谷復(fù)出,豈猶有熱?觀王太仆曰∶內(nèi)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此一言者,誠盡之矣。然無火之由,則猶有上中下三焦之辯,又當(dāng)察也。若寒在上焦,則多為惡心,或泛泛欲吐者,此胃脘之陽虛也。若寒在中焦,則食入不化,每食至中脘,或少頃,或半日復(fù)出者,此胃中之陽虛也。若寒在下焦,則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門,丙火不能傳化,故久而復(fù)出,此命門之陽虛也。故凡治此者,使不知病本所在,混行猜摸,而妄祈奏效,所以難也。
論治(共七條)
一、治反胃之法,當(dāng)辯其新久,及所致之因,或以酷飲無度,傷于酒濕;或以縱食生冷,敗其真陽;或因七情憂郁,竭其中氣,總之,無非內(nèi)傷之甚,致?lián)p胃氣而然。故凡治此者,必宜以扶助正氣,健脾養(yǎng)胃為主。但新病者,胃氣猶未盡壞,若果飲食未消,則當(dāng)兼去其滯,若有逆氣未調(diào),則當(dāng)兼解其郁。若病稍久,或氣體稟弱之輩,則當(dāng)專用溫補(bǔ),不可標(biāo)本雜進(jìn),妄行峻利開導(dǎo)、消食化痰等劑,以致重傷胃氣,必致不起也。
虛在上焦,微寒嘔惡者,惟姜湯為最佳,或橘皮湯亦可。若氣虛為寒所侵,而惡心嘔食者,宜黃芽丸,或橘皮干姜湯之類主之。若寒痰勝者,宜小半夏湯,或大半夏湯之類主之。
虛在中焦,而食入反出者,宜五君子煎、理中湯、溫胃飲、圣術(shù)煎之類主之。若胃虛甚者,宜四味回陽飲,或黃芽丸主之。若兼寒痰者,宜六君子湯,或理中化痰丸之類主之?;蛩簽樘嫡撸私鹚逯髦?。若胃不甚寒,而微虛兼滯者,宜五味異功散主之。
虛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入久而反出者,其責(zé)在陰,非補(bǔ)命門以扶脾土之母,則火無以化,土無以生,亦猶釜底無薪,不能腐熟水谷,終無濟(jì)也。宜六味回陽飲,或人參附子理陰煎,或右歸飲之類主之。此屢用之妙法,不可忽也。
反胃初起,而氣體強(qiáng)壯者,乃可先從清理,如二陳湯、橘皮半夏湯之類,皆可清痰順氣。平胃散、不換金正氣散、五苓散之類,皆可去濕去滯。半夏干姜散、仲景吳茱萸湯、橘皮湯之類,皆可去寒。然此惟真有邪滯,乃可用之,若病稍久而胃氣涉虛者,則非所宜。
反胃證,多有大便閉結(jié)者,此其上出,固因下之不通也,然下之不通,又何非上氣之不化乎。蓋脾胃氣虛,然后治節(jié)不行,而無以生血,血涸于下,所以結(jié)閉不行,此真陰枯槁證也。必使血氣漸充,臟腑漸潤,方是救本之治,若徒為目前計,而推之逐之,則雖見暫通,而真陰愈竭矣。故治此之法,但見其陰虛兼寒者,宜以補(bǔ)陽為主,而大加當(dāng)歸、肉蓯蓉、韭汁、姜汁之屬;陰虛兼熱者,宜以補(bǔ)陰為主,而加乳汁、童便、酥油、蜂蜜、豕膏、諸血之屬。然此等證治,取效最難,萬毋欲速,非加以旬月功夫,安心調(diào)理,不能愈也。其有糞如羊矢,或年高病此者,尤為難治。
反胃由于酒濕傷脾者,宜葛花解酲湯主之。若濕多成熱,而見胃火上沖者,宜黃芩湯,或半夏瀉心湯之類主之。
述古(共三條)
仲景曰∶病患脈數(shù),數(shù)為熱,當(dāng)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fā)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shù),數(shù)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yōu)槲阜础:谟谏?,醫(y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巢氏病源》曰∶營衛(wèi)俱虛,氣血不足,停水積飲在胃脘則臟冷,臟冷則脾不磨,脾不磨則宿食不化,其氣逆而成反胃也。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往來寒熱。甚者食已即吐,其脈緊而弦,緊則為寒,弦則為虛,虛寒相搏,故食已則吐,名為反胃。
戴原禮曰∶翻胃證,血虛者,脈必數(shù)而無力。氣虛者,脈必緩而無力。氣血俱虛者,則口中多出沫,但見沫大出者,必死。有熱者脈數(shù)而有力,有痰者脈滑數(shù),二者可治。血虛者,四物為主。氣虛者,四君子為主。熱以解毒為主,痰以二陳為主。
簡易方
一方 用甘蔗汁二分,姜汁一分,和勻,每服半碗或一碗,日三服,則止。
一方 用人參,見嘔吐門。
灸法
上脘、中脘、下脘(各二七壯)、天樞(三七壯)。
反胃論列方
理中湯(熱一) 溫胃飲(新熱五) 橘皮干姜湯(熱五五) 圣術(shù)煎(新熱二五) 黃芽丸(新熱二一) 五君子煎(新熱六) 四味回陽飲(新熱一) 六君子湯(補(bǔ)五) 四君子湯(補(bǔ)一)六味回陽飲(新熱二) 右歸飲(新補(bǔ)三) 五味異功散(補(bǔ)四) 人參附子理陰煎(新熱三)橘皮湯(熱五六) 小半夏湯(和八)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二陳湯(和一) 大半夏湯(和十)理中化痰丸(熱九) 五苓散(和一八二) 平胃散(和十七) 橘皮半夏湯(和十三) 豕膏(新因二九) 黃芩湯(和一九八) 半夏瀉心湯(寒二八) 葛花解酲湯(和一二四) 半夏干姜散(熱五三) 吳茱萸湯(熱一三七) 不換金正氣散(和二一)
論外備用方
獨參湯(補(bǔ)三五) 二汁飲(和一二三) 丁香半夏丸(和一九二 胃寒) 大七香丸(和一三一 寒氣) 丁附散(熱六二 胃寒) 茯苓澤瀉湯(熱七四 反胃渴) 甘露湯(熱七三 安胃) 胃愛散(熱七十 虛寒) 丁香煮散(熱六一 胃寒)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論證
反胃一證,本屬火虛,蓋食入于胃,使果胃暖脾強(qiáng),則食無不化,何至復(fù)出?今諸家之論,有謂其有痰者,有謂其有熱者,不知痰飲之留,正因胃虛而完谷復(fù)出,豈猶有熱?觀王太仆曰∶內(nèi)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此一言者,誠盡之矣。然無火之由,則猶有上中下三焦之辯,又當(dāng)察也。若寒在上焦,則多為惡心,或泛泛欲吐者,此胃脘之陽虛也。若寒在中焦,則食入不化,每食至中脘,或少頃,或半日復(fù)出者,此胃中之陽虛也。若寒在下焦,則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門,丙火不能傳化,故久而復(fù)出,此命門之陽虛也。故凡治此者,使不知病本所在,混行猜摸,而妄祈奏效,所以難也。
論治(共七條)
一、治反胃之法,當(dāng)辯其新久,及所致之因,或以酷飲無度,傷于酒濕;或以縱食生冷,敗其真陽;或因七情憂郁,竭其中氣,總之,無非內(nèi)傷之甚,致?lián)p胃氣而然。故凡治此者,必宜以扶助正氣,健脾養(yǎng)胃為主。但新病者,胃氣猶未盡壞,若果飲食未消,則當(dāng)兼去其滯,若有逆氣未調(diào),則當(dāng)兼解其郁。若病稍久,或氣體稟弱之輩,則當(dāng)專用溫補(bǔ),不可標(biāo)本雜進(jìn),妄行峻利開導(dǎo)、消食化痰等劑,以致重傷胃氣,必致不起也。
虛在上焦,微寒嘔惡者,惟姜湯為最佳,或橘皮湯亦可。若氣虛為寒所侵,而惡心嘔食者,宜黃芽丸,或橘皮干姜湯之類主之。若寒痰勝者,宜小半夏湯,或大半夏湯之類主之。
虛在中焦,而食入反出者,宜五君子煎、理中湯、溫胃飲、圣術(shù)煎之類主之。若胃虛甚者,宜四味回陽飲,或黃芽丸主之。若兼寒痰者,宜六君子湯,或理中化痰丸之類主之?;蛩簽樘嫡撸私鹚逯髦?。若胃不甚寒,而微虛兼滯者,宜五味異功散主之。
虛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入久而反出者,其責(zé)在陰,非補(bǔ)命門以扶脾土之母,則火無以化,土無以生,亦猶釜底無薪,不能腐熟水谷,終無濟(jì)也。宜六味回陽飲,或人參附子理陰煎,或右歸飲之類主之。此屢用之妙法,不可忽也。
反胃初起,而氣體強(qiáng)壯者,乃可先從清理,如二陳湯、橘皮半夏湯之類,皆可清痰順氣。平胃散、不換金正氣散、五苓散之類,皆可去濕去滯。半夏干姜散、仲景吳茱萸湯、橘皮湯之類,皆可去寒。然此惟真有邪滯,乃可用之,若病稍久而胃氣涉虛者,則非所宜。
反胃證,多有大便閉結(jié)者,此其上出,固因下之不通也,然下之不通,又何非上氣之不化乎。蓋脾胃氣虛,然后治節(jié)不行,而無以生血,血涸于下,所以結(jié)閉不行,此真陰枯槁證也。必使血氣漸充,臟腑漸潤,方是救本之治,若徒為目前計,而推之逐之,則雖見暫通,而真陰愈竭矣。故治此之法,但見其陰虛兼寒者,宜以補(bǔ)陽為主,而大加當(dāng)歸、肉蓯蓉、韭汁、姜汁之屬;陰虛兼熱者,宜以補(bǔ)陰為主,而加乳汁、童便、酥油、蜂蜜、豕膏、諸血之屬。然此等證治,取效最難,萬毋欲速,非加以旬月功夫,安心調(diào)理,不能愈也。其有糞如羊矢,或年高病此者,尤為難治。
反胃由于酒濕傷脾者,宜葛花解酲湯主之。若濕多成熱,而見胃火上沖者,宜黃芩湯,或半夏瀉心湯之類主之。
述古(共三條)
仲景曰∶病患脈數(shù),數(shù)為熱,當(dāng)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fā)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shù),數(shù)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yōu)槲阜础:谟谏?,醫(y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巢氏病源》曰∶營衛(wèi)俱虛,氣血不足,停水積飲在胃脘則臟冷,臟冷則脾不磨,脾不磨則宿食不化,其氣逆而成反胃也。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往來寒熱。甚者食已即吐,其脈緊而弦,緊則為寒,弦則為虛,虛寒相搏,故食已則吐,名為反胃。
戴原禮曰∶翻胃證,血虛者,脈必數(shù)而無力。氣虛者,脈必緩而無力。氣血俱虛者,則口中多出沫,但見沫大出者,必死。有熱者脈數(shù)而有力,有痰者脈滑數(shù),二者可治。血虛者,四物為主。氣虛者,四君子為主。熱以解毒為主,痰以二陳為主。
簡易方
一方 用甘蔗汁二分,姜汁一分,和勻,每服半碗或一碗,日三服,則止。
一方 用人參,見嘔吐門。
灸法
上脘、中脘、下脘(各二七壯)、天樞(三七壯)。
反胃論列方
理中湯(熱一) 溫胃飲(新熱五) 橘皮干姜湯(熱五五) 圣術(shù)煎(新熱二五) 黃芽丸(新熱二一) 五君子煎(新熱六) 四味回陽飲(新熱一) 六君子湯(補(bǔ)五) 四君子湯(補(bǔ)一)六味回陽飲(新熱二) 右歸飲(新補(bǔ)三) 五味異功散(補(bǔ)四) 人參附子理陰煎(新熱三)橘皮湯(熱五六) 小半夏湯(和八)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二陳湯(和一) 大半夏湯(和十)理中化痰丸(熱九) 五苓散(和一八二) 平胃散(和十七) 橘皮半夏湯(和十三) 豕膏(新因二九) 黃芩湯(和一九八) 半夏瀉心湯(寒二八) 葛花解酲湯(和一二四) 半夏干姜散(熱五三) 吳茱萸湯(熱一三七) 不換金正氣散(和二一)
論外備用方
獨參湯(補(bǔ)三五) 二汁飲(和一二三) 丁香半夏丸(和一九二 胃寒) 大七香丸(和一三一 寒氣) 丁附散(熱六二 胃寒) 茯苓澤瀉湯(熱七四 反胃渴) 甘露湯(熱七三 安胃) 胃愛散(熱七十 虛寒) 丁香煮散(熱六一 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