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鐵棒錘莖葉

    《中藥大辭典》:鐵棒錘莖葉拼音注音Tiě Bànɡ Chuí Jīnɡ Yè出處

    《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為毛莨科植物鐵棒錘伏毛鐵棒錘等的莖葉,7~8月采收。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鐵棒錘"條。

    性味

    《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苦辛,熱,有大毒。"

    功能主治

    治跌打損傷,癰腫,瘡癤。

    用法用量

    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復(fù)方

    ①治跌打損傷:鐵棒錘葉揉碎敷在傷口上。(《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瘡癤:鐵棒錘莖煎湯外洗。(《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

    ③治惡瘡癰腫:鐵棒錘莖葉煎水洗。(《陜西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鐵棒錘莖葉拼音注音Tiě Bànɡ Chuí Jīnɡ Yè英文名Leaf of Pendulous Monkshood, Root of Yellow Monkshood出處

    出自《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鐵棒錘和伏毛鐵棒錘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conitum pendulum Busch[A.szechenyianum Gay.]2.Aconitum flavum Hand.-Mazz.[A.anthora L.var.gilvum Maxim.]

    采收和儲藏:7-8月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2800-4500m的山地草坡或林緣。

    2.生于海拔2000-3700m白山地草坡或疏林下。

    資源分布:1.分布于陜西南部、甘肅南部、青海、河南西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

    2.分布于內(nèi)蒙古南部、寧夏南部、甘肅、青海、四川西北部、西藏北部。

    原形態(tài)

    1.鐵棒錘,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塊根倒圓錐形,褐色。莖直立,不分枝或分枝,無毛,有時在上部疏被短柔毛。葉互生;莖下部葉在開花時枯萎;葉柄長4-5mm,上部葉幾無柄;葉片寬卵形,長3.4-5.5cm,寬4.5-5.5cm,3全裂,全裂片二回近羽狀深裂,末回裂片線形,寬1-2.2mm,兩面無毛??偁罨ㄐ蝽斏?,長7.5-20cm,花序軸和花梗密被伸展的黃色短柔毛;下部苞片葉狀或3裂,上部苞片線形;花梗長2-6mm;小苞片生花梗上部,披針狀線形,疏被短柔毛;花兩性,兩則對稱;萼片5,花瓣?duì)?,上萼片船狀鐮刀形或鐮刀形,具爪,下緣長1.6-2cm,弧狀彎曲,外緣斜,側(cè)萼片圓倒卵形,長1.2-1.6cm,下萼片斜長圓形,黃色,常帶綠色,有時藍(lán)色,外面被近伸展的短柔毛;花瓣2,瓣片長約8mm,唇長1.5-4mm,距長約1mm,向后彎曲,無毛或被疏毛;雄蕊多數(shù),花絲全緣,無毛或有短毛;心皮5,無毛或被短柔毛;花柱短。蓇葖果,長1.1-1.4cm,無毛。種子多數(shù),倒卵狀三棱形,長約3mm,光滑,沿棱有不明顯的狹翅?;ㄆ?-9月,果期9-10月。

    2.伏毛鐵棒錘,多年生草本,高35-100cm。塊根胡蘿卜形,褐色。莖直立,通常不分枝,中部以下無毛,中部以上被反曲而緊貼的短柔毛。葉互生;莖下部葉在開花時枯萎;葉柄長3-4mm;葉片寬卵形,長3.8-5.5cm,寬3.6-4.5cm,基部淺心形,3全裂,全裂片二回羽狀深裂,末回裂片線形,寬1-2mm,兩面無毛,邊緣疏被短柔毛??偁罨ㄐ蝽斏?,長8-20cm,花序軸和花梗密被緊貼的短柔毛;下部苞片葉狀,上部苞片線形,花梗長4-8mm;小苞片生花梗頂部,線形,花兩性,兩側(cè)對稱;萼片5,花瓣?duì)?,上萼片盔狀船形,近無爪或具短爪,高1.5-1.6cm,下緣斜升,上部向下弧狀彎曲,外緣斜,側(cè)萼片長約1.5cm,下萼片斜長圓狀卵形,黃色,常帶綠色,或暗紫色,外面被短柔毛;花瓣2,瓣片長約7mm,唇長約3mm,距長約1mm,向后彎曲,疏被短柔毛;雄蕊多數(shù),花絲全緣,無毛或疏被短柔毛;心皮5,無毛或疏被短柔毛,花柱短。蓇葖果,長1.1-1.7cm,無毛,種子多數(shù),倒卵狀三棱形,長約2.5mm,光滑,沿棱有狹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歸經(jīng)

    心;肺經(jīng)

    性味

    苦;辛;溫;有毒

    功能主治

    解毒;消腫止痛。主跌打損傷;刀傷;癰腫;瘡癤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復(fù)方

    ①治跌打損傷:鐵捧錘葉揉碎敷在傷口上。(《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②治瘡癤:鐵棒錘莖煎湯外洗。(《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③治惡瘡癰腫:鐵棒錘莖葉煎水洗。(《陜西中草藥》)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ēi Xiàn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杯莧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athula prostrata(L.) Bl.[Achyranthesprostrata L.」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灌叢或小河邊。資源分布:分......
  • 拼音注音Bēi Jú別名小紅蒿、紅蒿枝來源菊科杯菊Cyathocline purpurea (Buch.-Ham.) O. Ktunze,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廣西、廣東、貴州、云南。性味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炎止血,除濕利尿,殺蟲。主......
  • 《中國藥典》:板藍(lán)根拼音注音Bǎn Lán Gēn別名大藍(lán)根、大青根英文名RADIX ISATIDIS來源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lán)Isatis indigotica Fort. 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曬干。性狀本品呈圓柱形,稍扭曲,長......
  • 拼音注音Bǐnɡ Guǒ Hú Jì Shēnɡ別名有柄槲寄生、桂花寄生、油桐寄生、寄生茶、刀葉槲寄生出處始載于《海南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桑寄生科植物柄果槲寄生的帶葉莖枝。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scum multinerve (Ha......
  • 拼音注音Bǐnɡ Mǎ Bó來源藥材基源:為軸灰包科真菌軸灰包的子實(shí)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daxis pistillaris (L.ex Pers.) Fr.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去泥砂雜質(zhì),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砂土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