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蒲草根

    《中藥大辭典》:蒲草根拼音注音Pú Cǎo Gēn別名

    席草根、茫草(《四川常用中草藥》),三角草、水三棱草、絲毛草、三棱觀(《中國經(jīng)濟(jì)植物志》)。

    出處

    《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

    為莎草科植物水毛花。秋季采根,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沼澤、河邊、溪旁和田邊。分布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湖南、四川、云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須根纖維狀,有一短的根狀莖。桿簇生,銳三棱形;葉退化為葉鞘二個(gè),生于桿基部,膜質(zhì),棕色,頂端斜截形。小穗卵狀長橢圓形,長8~15毫米,寬4~6毫米,3~20個(gè)合生,成一側(cè)生、單生的頭狀花序;苞片三棱形,為桿的延長,長2~10厘米;鱗片卵形,淡褐色,長約4毫米,先端短尖,有棱脊,覆瓦狀排列,最下1~2枚空虛,其它的有兩性花1朵,最頂?shù)奈s,下位剛毛6條,有倒刺;雄蕊3;柱頭3裂。小堅(jiān)果倒卵形或扁三棱形,成熟時(shí)黑色,具光澤。抽穗期7~8月。

    性味

    《四川常用中草藥》:"淡微苦,涼。"

    功能主治

    《四川常用中草藥》:"清熱,利尿。治熱癥牙痛,淋癥,白帶。"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蒲草根拼音注音Pú Cǎo Gēn別名

    度草根、大燈芯

    英文名Root of Triangular Bulrush出處

    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莎草植物水毛花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cirpus mucronatus(L.)Palla[Scirpus mucronatus L.;S.triangulatus Roxb.]

    采收和儲藏:秋季挖根,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溝、塘、湖邊及溪邊牧草地。

    資源分布:除新疆、西藏外,廣布于全國各地。

    原形態(tài)

    水毛花,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根莖粗短,有細(xì)長須根。稈叢生,較粗壯,銳三棱表,基部有2葉鞘,無葉片。苞片1,為稈的延長,直立,長3-14cm。小穗2-9,聚集成頭狀,假側(cè)生,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8-16mm,寬4-6mm,有多數(shù)花;鱗片長圓狀卵形,長4-5mm,淡棕色,先端有短尖,中脈1,兩側(cè)有紅棕色短條紋;下位剛毛6條,與小堅(jiān)果近等長,有倒刺;雄蕊3,花藥線形;柱頭3。小堅(jiān)果寬倒卵形,扁三棱狀,長2-2.5mm,熟時(shí)棕黑色,有光澤,具不明顯的皺紋?;ü?-9月。

    歸經(jīng)

    胃;膀胱;腎經(jīng)

    性味

    味淡;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尿;解毒。主熱淋;小便不利;帶下;牙齦腫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30-60g。

    各家論述

    《四川常用中草藥》:清熱、利尿;治熱淋、牙痛,淋癥,白帶。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ūn Shù Huā別名椿花、椿芽樹花、春尖花。來源藥材基源:為楝科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的花。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Toona sinensis(A.Juss.)Roem.[Cedrel......
  • 《中藥大辭典》:椿白皮拼音注音Chūn Bái Pí?jiǎng)e名香椿皮(《經(jīng)驗(yàn)方》),春顛皮(《分類草藥性》)。出處《食療本草》來源為楝科植物香椿樹皮或根皮的韌皮部。全年均可采收,但以春季水分充足時(shí)最易剝離。干皮可徑從樹上剝下;根皮須先將樹根挖出,......
  • 拼音注音Chūn Pí?jiǎng)e名臭椿、椿根皮、樗白皮、樗根皮英文名CORTEX AILANTHI來源本品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Swingle的干燥根皮或干皮。全年均可剝?nèi)。瑫窀?,或刮去粗皮曬干。性?.....
  • 《中藥大辭典》:楮葉拼音注音Chǔ Yè別名構(gòu)葉(《子母秘錄》),谷樹葉(《簡便單方》),醬黃葉(《生草藥性備要》)。出處《別錄》來源為??浦参飿?gòu)樹的葉。化學(xué)成分含黃酮甙、酚類、有機(jī)酸、鞣質(zhì)。性味甘,涼。①《別錄》:“味甘,無毒?!阿凇度杖A......
  • 《中藥大辭典》:楮頭紅拼音注音Chǔ Tóu Hónɡ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野牡丹科植物楮頭紅的全草。秋季采,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或溝邊陰濕處。分布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江西、湖北、貴州、四川、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直立草本,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