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仲景)桂枝湯治病患發(fā)熱自汗,此胃氣不和。或傷風惡風,脈浮自汗。
桂枝(一錢) 芍藥(二錢) 甘草(一錢)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溫服。
建中湯治表虛自汗。
官桂(五分) 芍藥(二錢) 甘草(一錢)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服。
黃 建中湯治虛勞自汗。(即建中湯加黃 。血虛者加當歸,名當歸建中湯。)
桂枝附子湯治婦人血虛,自汗不止。(當歸建中湯加桂枝、附子各五分,空心服。)
柴胡桂枝湯治發(fā)熱自汗,或寒熱自汗。
柴胡(一錢) 桂枝 人參(各五分) 甘草(炙二分) 芍藥(八分) 半夏 生姜(各六分)黃芩(五分)
上水盞半,棗二枚,煎七分,食前溫服。
黃 湯治喜怒驚恐房勞致陰陽偏虛者,或自汗盜汗不止。
黃 (蜜炙,一錢) 白茯苓 熟地黃(酒浸) 肉桂 天門冬(去心) 麻黃根 龍骨(各一錢)五味子 浮小麥(炒) 防風(各八分) 當歸(酒洗) 甘草(炙,各七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食遠服。發(fā)厥自汗,加附子二片;發(fā)熱自汗,加石斛一錢。
大補黃 湯治自汗;虛弱之人可服。
黃 防風 山茱萸肉 當歸 白術(shù)(炒。各八分) 肉桂 甘草(炙。各四分) 五味子(十一粒)人參 白茯苓 熟地黃 肉蓯蓉(各一錢)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
玉屏風散治表虛自汗。
防風 黃 (蜜炙。各一錢) 白術(shù)(炒,二錢)
上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和劑》)牡蠣散治諸虛不足,及大病后體虛,津液不固,常常自汗。
黃 (蜜炙) 麻黃根 牡蠣( 淬醋中。各五錢)
上作二服。每服水盞半,加小麥百粒,煎至八分,食前溫服。
調(diào)衛(wèi)湯治濕勝自汗,補胃氣虛弱,表虛不任風寒。
麻黃根 黃 (蜜炙。各一錢) 羌活 生甘草 生地黃 生黃芩 半夏(各五分) 麥門冬 當歸 豬苓 蘇木 紅花(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上水二盞,煎八分,熱服。
附湯治氣虛,陽弱,虛汗,倦怠。
黃 (蜜炙) 熟附子(各等分)
每服四錢,水一錢,姜五片,煎六分,食遠溫服。
涼膈散治胃中溫熱上蒸,自汗者宜此。
連翹(一兩) 山梔 大黃 黃芩 薄荷葉(各半兩) 甘草(一兩半) 樸硝(三錢)
為散為飲,任服。
辰砂五苓散治濕熱自汗,小便不利。
白術(shù) 白茯苓 豬苓 澤瀉(各半兩) 肉桂 辰砂(各二錢,另研)
為細末和勻,每服二錢。
朱砂安神丸治心神不寧,煩躁自汗。(方見驚悸門。)
三建湯治真氣不足,上盛下虛,面亦自汗,小便頻數(shù)。
大川烏(制) 附子(制) 天雄(制。各二錢)
上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無時服。弗效,加黃 、肉桂。
正元散治下元氣虛,心腹脹滿,時常自汗。(方見諸虛門。)
□
(頭汗證,乃身無汗,只是頭面出汗,陽氣上脫也。)
柴胡桂姜湯治頭汗出,脅滿,小便不利,往來寒熱,心煩而嘔。
柴胡 桂枝 黃芩(各一錢) 干姜(炮) 甘草 牡蠣(各五分) 天花粉(一錢)
上水盞半,煎七分,食遠溫服。
(心液汗證,人多有之,乃心氣溢盛故也,面常發(fā)赤。小兒因驚得之,宜用收心氣,涼心血。)
參歸湯治心汗。
人參 當歸(酒浸。各一錢)
上先用豬心一枚,破作數(shù)片煎湯,澄清汁,煎藥服。
艾湯煎治別無汗,獨胸間一塊有汗,此思慮過多,名曰心汗。
白茯神(為末)
用艾葉煎湯調(diào)下數(shù)服。
撲粉止汗法
牡蠣粉 麻黃根 天花粉 白芷 糯米粉 敗蒲扇(燒灰)
上為細末,用綿包裹,撲身上。
止汗紅粉
麻黃根 牡蠣( 。各一兩) 赤石脂 龍骨(各半兩)
上為細末,絹袋盛撲。
又方用川芎、白芷、白術(shù)、 本(各等分為末),每一兩入糯米粉三錢,和勻,用絹袋盛,撲身上,日三度。忌桃、李、雀肉。仍灸大椎,百壯即止。
(凡飲食汗出如洗,日久心虛液耗,令人消渴及半身不遂,偏風痿疾,此乃飲食 悍之氣,亦不可不為早治也。)
安胃湯治飲食汗出,宜用此藥,按而收之。
黃連 五味子 烏梅肉 甘草(半生半炙,各一錢) 升麻梢(三分)
水盞半,煎八分,食遠溫服。忌面、蒜、姜、椒。
牡蠣白術(shù)散治漏風證,飲酒中風,汗多,食則汗出如洗,久不治,必成消渴證。
牡蠣( ,一錢) 白術(shù)(炒) 防風(各二錢)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遠溫服。
撫芎湯治自汗頭眩,惡心痰逆。
川芎 白術(shù)(炒) 陳皮(各半兩) 甘草(一錢)
上作二服,每服水盞半,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服。
牡蠣散∶治一切自汗、盜汗。用牡蠣不拘多少,火 通紅,醋淬五六次,為末。每一兩加定粉半兩和勻,用絹袋盛之,撲身上。
一方∶治虛汗不止,玄府不閉。用白術(shù)四兩,分作四分制∶一分用黃 同炒,一分用石斛同炒,一分用牡蠣同炒,一分用麥麩同炒。(各 炒黃色,去余藥,只用白術(shù)細炒。每服三錢,粟米湯調(diào)下,盡四兩為妙。)
又方∶青桑第三葉,焙干為末,空心米飲調(diào)下二錢,最止心汗。
一方∶何首為末,唾調(diào)敷臍中,即止汗。
一方∶郁金為末,臨臥以唾調(diào)乳上,能止自汗。
救急方∶治自汗不止。用陳糯米不以多少,麥麩同炒令黃色,研為細末。米飲調(diào)下三錢,或熱豬肉蘸末食之亦可。
一方∶五倍子為末,唾津調(diào)填臍中,以帛縛定即止。
一方∶治自汗盜汗,麥麩炒黃色,椒目各等分,每三錢水盞半,煎八分,露一宿溫服。
《道藏經(jīng)》∶治暑月汗?jié)n,腋下赤腫及痱瘡,蕩以雪水、蚌粉敷之。
一方∶治自汗不止,粳米炒黃色,為末,絹袋撲身。
一方∶止自汗盜汗,臨臥時少饑,食宿蒸餅一枚,不可飲湯水,只干吃盡便就枕,不過三次,效。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公元 1158 年)宋.撰人未詳.二十卷.自醫(yī)工論至疵靨論,述小兒初生至成童的疾病,凡 100 論, 論后附方.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仲景)桂枝湯治病患發(fā)熱自汗,此胃氣不和。或傷風惡風,脈浮自汗。
桂枝(一錢) 芍藥(二錢) 甘草(一錢)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溫服。
建中湯治表虛自汗。
官桂(五分) 芍藥(二錢) 甘草(一錢)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服。
黃 建中湯治虛勞自汗。(即建中湯加黃 。血虛者加當歸,名當歸建中湯。)
桂枝附子湯治婦人血虛,自汗不止。(當歸建中湯加桂枝、附子各五分,空心服。)
柴胡桂枝湯治發(fā)熱自汗,或寒熱自汗。
柴胡(一錢) 桂枝 人參(各五分) 甘草(炙二分) 芍藥(八分) 半夏 生姜(各六分)黃芩(五分)
上水盞半,棗二枚,煎七分,食前溫服。
黃 湯治喜怒驚恐房勞致陰陽偏虛者,或自汗盜汗不止。
黃 (蜜炙,一錢) 白茯苓 熟地黃(酒浸) 肉桂 天門冬(去心) 麻黃根 龍骨(各一錢)五味子 浮小麥(炒) 防風(各八分) 當歸(酒洗) 甘草(炙,各七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食遠服。發(fā)厥自汗,加附子二片;發(fā)熱自汗,加石斛一錢。
大補黃 湯治自汗;虛弱之人可服。
黃 防風 山茱萸肉 當歸 白術(shù)(炒。各八分) 肉桂 甘草(炙。各四分) 五味子(十一粒)人參 白茯苓 熟地黃 肉蓯蓉(各一錢)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
玉屏風散治表虛自汗。
防風 黃 (蜜炙。各一錢) 白術(shù)(炒,二錢)
上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和劑》)牡蠣散治諸虛不足,及大病后體虛,津液不固,常常自汗。
黃 (蜜炙) 麻黃根 牡蠣( 淬醋中。各五錢)
上作二服。每服水盞半,加小麥百粒,煎至八分,食前溫服。
調(diào)衛(wèi)湯治濕勝自汗,補胃氣虛弱,表虛不任風寒。
麻黃根 黃 (蜜炙。各一錢) 羌活 生甘草 生地黃 生黃芩 半夏(各五分) 麥門冬 當歸 豬苓 蘇木 紅花(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上水二盞,煎八分,熱服。
附湯治氣虛,陽弱,虛汗,倦怠。
黃 (蜜炙) 熟附子(各等分)
每服四錢,水一錢,姜五片,煎六分,食遠溫服。
涼膈散治胃中溫熱上蒸,自汗者宜此。
連翹(一兩) 山梔 大黃 黃芩 薄荷葉(各半兩) 甘草(一兩半) 樸硝(三錢)
為散為飲,任服。
辰砂五苓散治濕熱自汗,小便不利。
白術(shù) 白茯苓 豬苓 澤瀉(各半兩) 肉桂 辰砂(各二錢,另研)
為細末和勻,每服二錢。
朱砂安神丸治心神不寧,煩躁自汗。(方見驚悸門。)
三建湯治真氣不足,上盛下虛,面亦自汗,小便頻數(shù)。
大川烏(制) 附子(制) 天雄(制。各二錢)
上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無時服。弗效,加黃 、肉桂。
正元散治下元氣虛,心腹脹滿,時常自汗。(方見諸虛門。)
□
(頭汗證,乃身無汗,只是頭面出汗,陽氣上脫也。)
柴胡桂姜湯治頭汗出,脅滿,小便不利,往來寒熱,心煩而嘔。
柴胡 桂枝 黃芩(各一錢) 干姜(炮) 甘草 牡蠣(各五分) 天花粉(一錢)
上水盞半,煎七分,食遠溫服。
□
(心液汗證,人多有之,乃心氣溢盛故也,面常發(fā)赤。小兒因驚得之,宜用收心氣,涼心血。)
參歸湯治心汗。
人參 當歸(酒浸。各一錢)
上先用豬心一枚,破作數(shù)片煎湯,澄清汁,煎藥服。
艾湯煎治別無汗,獨胸間一塊有汗,此思慮過多,名曰心汗。
白茯神(為末)
用艾葉煎湯調(diào)下數(shù)服。
撲粉止汗法
牡蠣粉 麻黃根 天花粉 白芷 糯米粉 敗蒲扇(燒灰)
上為細末,用綿包裹,撲身上。
止汗紅粉
麻黃根 牡蠣( 。各一兩) 赤石脂 龍骨(各半兩)
上為細末,絹袋盛撲。
又方用川芎、白芷、白術(shù)、 本(各等分為末),每一兩入糯米粉三錢,和勻,用絹袋盛,撲身上,日三度。忌桃、李、雀肉。仍灸大椎,百壯即止。
□
(凡飲食汗出如洗,日久心虛液耗,令人消渴及半身不遂,偏風痿疾,此乃飲食 悍之氣,亦不可不為早治也。)
安胃湯治飲食汗出,宜用此藥,按而收之。
黃連 五味子 烏梅肉 甘草(半生半炙,各一錢) 升麻梢(三分)
水盞半,煎八分,食遠溫服。忌面、蒜、姜、椒。
牡蠣白術(shù)散治漏風證,飲酒中風,汗多,食則汗出如洗,久不治,必成消渴證。
牡蠣( ,一錢) 白術(shù)(炒) 防風(各二錢)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遠溫服。
撫芎湯治自汗頭眩,惡心痰逆。
川芎 白術(shù)(炒) 陳皮(各半兩) 甘草(一錢)
上作二服,每服水盞半,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服。
□
牡蠣散∶治一切自汗、盜汗。用牡蠣不拘多少,火 通紅,醋淬五六次,為末。每一兩加定粉半兩和勻,用絹袋盛之,撲身上。
一方∶治虛汗不止,玄府不閉。用白術(shù)四兩,分作四分制∶一分用黃 同炒,一分用石斛同炒,一分用牡蠣同炒,一分用麥麩同炒。(各 炒黃色,去余藥,只用白術(shù)細炒。每服三錢,粟米湯調(diào)下,盡四兩為妙。)
又方∶青桑第三葉,焙干為末,空心米飲調(diào)下二錢,最止心汗。
一方∶何首為末,唾調(diào)敷臍中,即止汗。
一方∶郁金為末,臨臥以唾調(diào)乳上,能止自汗。
救急方∶治自汗不止。用陳糯米不以多少,麥麩同炒令黃色,研為細末。米飲調(diào)下三錢,或熱豬肉蘸末食之亦可。
一方∶五倍子為末,唾津調(diào)填臍中,以帛縛定即止。
一方∶治自汗盜汗,麥麩炒黃色,椒目各等分,每三錢水盞半,煎八分,露一宿溫服。
《道藏經(jīng)》∶治暑月汗?jié)n,腋下赤腫及痱瘡,蕩以雪水、蚌粉敷之。
一方∶治自汗不止,粳米炒黃色,為末,絹袋撲身。
一方∶止自汗盜汗,臨臥時少饑,食宿蒸餅一枚,不可飲湯水,只干吃盡便就枕,不過三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