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撥萃》)地骨皮散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困倦,夜多盜汗。
地骨皮 秦艽 柴胡 知母 當歸 枳殼(炒) 鱉甲(酷炙黃)
上咀,等分,每服五錢,水一盞,桃柳枝頭各七個,姜三片,烏梅一個,煎去渣,臨臥服。
(《經(jīng)驗》)清骨散治男子婦人,五心煩熱,欲成癆瘵。
生地黃(一錢) 人參(五分) 防風(五分) 北柴(一錢) 薄荷葉 秦艽 赤茯苓 熟地黃(各五分) 胡黃連(三分)
上咀,水盞半,煎八分,溫服。患骨熱者,先服荊蓬煎丸一服,使臟腑微利,然后服此荊蓬丸。(方見積聚門。)
(《良方》)麥門冬湯治心中煩熱,惟欲露體,覆之即悶,驚悸心忪,面無顏色,忘前失后。婦人患血風氣者,多成此疾,乃心蒸之狀。
麥門冬 茯神 防風 地骨皮(各八分) 人參 遠志 龍齒 羚羊角屑 炙甘草 石膏 石英(各三分)
上咀,水盞半,棗二枚,煎七分,去渣溫服。未瘥再服,以瘥為度,其益心力。胃經(jīng)吐血者,服之尤佳。若畏藥者,去紫石英。
黃 益損湯治男子婦人,童男室女,諸虛不足,榮衛(wèi)虛弱,五勞七傷,骨蒸潮熱,腰背拘急,百節(jié)酸痛,夜多盜汗,心常驚惕,咽燥唇焦,少力嗜臥,肌膚瘦瘁,咳嗽多痰,咯吐血絲,寒熱往來,頰赤神昏,全不思食。服熱藥則煩躁,沖滿上焦,服寒藥則膈滿而腹痛。及治大病后榮衛(wèi)不調(diào),及婦人產(chǎn)后血氣未足,宜服此藥。
黃 人參 石斛 木香 白術(shù) 當歸 肉桂 茯苓 芍藥 川芎 熟地黃 山藥 丹皮麥門冬 五味子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五片、棗二枚、小麥五十粒,烏梅一個,煎七分,食前服。
(《宣明》)白術(shù)黃 散治五心煩熱,自汗,四肢痿弱,飲食減少,肌瘦昏昧,并皆治之。
白術(shù) 黃 當歸 芍藥 人參 黃芩(各五分) 石膏 甘草(各一錢) 川芎 寒水石(各六分) 茯苓(五分) 官桂(三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前一日三服。
(《宣明》)當歸地黃湯治咳衄血,大小便血,或婦人經(jīng)候不調(diào),月水過多,咳嗽者。
當歸 川芎 生地黃 黃芩 芍藥(各五分) 染槐子 黃藥子 甘草(各四分) 白術(shù) 白茯苓 龍骨(各六分)
上水一盞,煎七分,食前溫服。
(《局方》)黃 鱉甲散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煩熱,心悸盜汗,食少多渴,咳嗽有血。
黃 (蜜炙) 鱉甲(醋浸炙,去裙) 知母 桑白皮 紫菀 桔梗 甘草(炙。各五分) 地骨皮 秦艽 柴胡 生地黃 赤芍藥(各七分) 天門冬 白茯苓(各八分) 人參 肉桂(各四分)
上水盞半,煎八分,食后溫服。
(《局方》)》秦艽鱉甲散治血氣勞傷,四肢倦怠,面黃肌瘦,骨節(jié)煩疼,潮熱盜汗,咳嗽吐痰,山嵐瘴氣,并皆治之。
秦艽 鱉甲(制) 荊芥 前胡 柴胡 貝母 白芷 天仙藤 陳皮 青皮 甘草(炙。各五分) 葛根(一錢) 肉桂 羌活(各二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煎八分熱服。
(《局方》)秦艽扶羸湯治肺痿骨蒸,已成勞嗽,或寒或熱,聲嘎不出,體虛自汗,四肢怠情。
秦艽 柴胡 人參 鱉甲(制) 當歸 柴菀茸 地骨皮 甘草(各五分)
上水盞半,姜五片,大棗、烏梅各一枚,煎八分,食后溫服。
(《濟生》)鱉甲地黃湯治虛勞,手足煩熱,心下怔忡,身體羸瘦。
鱉甲醋(炙) 熟地黃 酒洗) 柴胡 當歸 石斛 秦艽 茯苓 麥門冬 白術(shù)(各一錢) 人參 肉桂 炙甘草(各六分)
上水兩盞,姜五片,烏梅一個,煎八分,不拘時服。
(《濟生》)黃 飲子治諸虛癆瘵,四肢勞倦,潮熱乏力,日漸黃瘦,胸膈痞塞,咳嗽痰多,甚則吐血,陰虛陽脫者服之。
黃 當歸 紫菀茸 地骨皮 人參 石斛 半夏 桑白皮 款冬花(各五分) 附子 鹿茸(酒蒸) 炙甘草(各三分)
上水盞半,姜七片、棗一枚,煎八分服。唾血加阿膠、蒲黃各五分。衛(wèi)氣枯燥,有熱者,減去附子、鹿茸。
旋神飲子治癆瘵憎寒壯熱,口干咽燥,自汗煩郁,咳嗽聲重,唾中血絲,瘦劇倦乏。
人參 當歸 白芍藥 茯神 白術(shù) 黃 半夏曲 蓮肉 桔梗 麥門冬 熟地黃 五味子 白茯苓 灸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紅棗一枚、烏梅一個,煎八分,食后服。如嗽,加阿膠;虛極胸滿,木香濕紙包炮,加沉香亦可;如不思食,加扁豆。
(《直指》)參 散治癆瘵喘嗽,咯血聲焦,潮熱盜汗。
人參 黃 川芎 當歸 白茯苓 柴胡 桔梗 貝母 杏仁 五味子 桑白皮 紫菀茸 阿膠 枳殼 甘草 秦艽 防風 羌活 款冬花 鱉甲(醋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八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后服。
(《良方》)潤神散治癆瘵憎寒壯熱,口干咽燥,自汗疲劇,煩躁。
人參 黃 麥門冬 淡竹葉 桔梗 炙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不拘時服。如自汗入麥同煎服。
(《良方》)薤白散治久患咳嗽,肺虛成癆瘵,及吐血、咯血等證。
鱉甲(醋炙) 阿膠(炒。各一兩) 鹿角霜(三錢三分) 甘草(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薤白一莖,長二寸,煎八分,食后服。先嚼薤,次服藥,一日三服。
(《良方》)阿膠丸治勞嗽并嗽血唾血。
阿膠(蛤粉炒) 生地黃 卷柏葉 雞蘇葉 大薊 山藥 五味子(各一兩) 柏子仁(炒另研) 麥門冬 人參 防風(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濃煎,小麥湯或麥門冬湯送下?!稘健分杏羞h志、百部、茯苓。
(《良方》)青蒿散治虛勞骨蒸,咳嗽聲嘎,皮毛干枯,四肢倦怠,夜多盜汗,時作潮熱,飲食減少,日漸瘦弱。
青蒿 秦艽 香附子(炒) 桔梗 天仙藤 鱉甲(醋炙) 前胡(各一兩) 烏藥(半兩) 川芎(二錢半) 甘草(炙,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六分,食后服。
(《局方》)樂令建中湯治臟腑虛損,身體瘦弱,潮熱自汗,將成癆瘵。此藥大能退虛熱,生氣血。
前胡 細辛 當歸 白芍藥 人參 橘紅 桂心 麥門冬 黃 (蜜炙) 茯苓 甘草(炙。各八分) 半夏(制,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枸時服。
劫癆散治心腎俱虛,勞嗽時復三、四聲,潮熱后即盜汗,四肢倦怠,體瘦惚惚,異夢,嗽中有血,名曰肺痿。
白芍藥(二錢) 黃 (蜜炙) 人參 白茯苓 熟地黃(酒洗) 當歸 半夏曲 五味子 阿膠(蛤粉炒) 甘草(炙。各一錢)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后服。
(《良方》)再生丹治一切癆證,黃瘦虛損,諸藥不能治者,此藥大效。
大茴香(鹽炒) 小茴香(炒) 木通 穿山甲(二錢半) 全蝎(微炒) 通草(各一兩) 沉香(八錢半) 木香 檳榔 燈草(各五錢) 紅花(二錢半)
上為細末,甘草膏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溫酒送下,食干物壓之。
生犀散治骨蒸肌瘦,頰赤口干,日晚潮熱,夜出盜汗,五心煩躁,及大病瘥后余毒不解。
犀角 地骨皮 秦艽 麥門冬 柴胡 枳殼(炒) 茯苓 赤芍藥 桑白皮 黃 (蜜炙) 人參 鱉甲(醋炙)知母 大黃(等分)
上咀,每服二錢,入陳青蒿一根煎,或桃枝亦可,同煎至八分。及治小兒疳病,熱似骨蒸者;或久病后時作潮熱,并瘧疾。有痰加半夏,熱輕者,去大黃加黃芩。
紫菀湯治傳尸骨蒸,復連 ,肺氣咳嗽。
紫菀 桑白皮 桔梗 生地黃 續(xù)斷(各一錢) 五味子 甘草(炙) 赤小豆
上水盞半,竹茹一丸,彈子大,同煎一盞。食后溫服,良久再服。若熱甚,加麥門冬、石膏各一錢。
天門冬散治骨蒸,心肺煩熱,氣息喘促,唾不出唇,漸加羸瘦。
天門冬(一錢) 赤茯苓 桔梗 柴胡 百合 白前 川麻 前胡 黃芩 杏仁(制) 甘草(炙。各五分) 桑白皮(一錢)
上咀,水盞半,姜一片,煎七分,食后溫服。
天門冬丸治氣癆咳嗽喘促,下焦虛損,上焦煩熱,四肢無力,身羸體弱。
天門冬 麥門冬 鱉甲(制) 杏仁 人參 黃 牛膝(酒洗) 枸杞子 白茯苓 五味子 石斛(去根) 熟地黃(酒洗) 山茱萸 肉蓯蓉(酒浸) 紫菀 訶黎勒 沉香(各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棗湯送下。
胡黃連丸治熱癆,骨節(jié)煩疼,心膈躁悶,亦治虛癆骨蒸。
胡黃連 鱉甲 犀角 訶黎勒 赤茯苓 甘草(炙。各一兩半) 黃芩 地骨皮 知母(炒)桔梗 升麻(各一兩) 柴胡(兩半) 人參(二分) 栝蔞(一枚)
上為細末,用豬膽二十枚,取汁,同蜜四兩攪勻,慢火熬成膏,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烏梅湯和童便下;如腹痛,糯米飲下,忌莧菜。
地黃煎丸治癆熱瘦弱。
生地黃汁 青蒿汁 薄荷汁 童便 好無 灰酒(各二升,同熬成煎) 柴胡 鱉甲(醋炙,去裙)秦艽(各一兩) 丹砂 麝香(各半錢)
上將后五味,研為細末,入前煎,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酒送下。
犀角丸治癆熱,無不效。
犀角屑 鱉甲 枳殼(麩炒) 黃連(各一兩) 龍膽草 貝母(煨黃) 升麻(各三分) 烏梅肉 (三兩,微炒) 秦艽(二兩) 柴胡(一兩半)
上為細末,用豬膽汁二協(xié)議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時,粥清飲下。忌豬肉、莧菜。
退熱湯治急勞,四肢煩痛,手足心熱,口干憎寒,飲食不得。
柴胡 龍膽草 青蒿 知母(焙) 麥門冬(去心) 甘草(各一錢)
上用童便盞半,蔥白三寸,薤白三莖,桃柳枝各五寸,同浸經(jīng)一宿,平旦煎一盞,空心頓服,至夜再服。
前胡飲治暴急成勞,痰盛喘嗽。
前胡 人參 官桂 白茯苓 柴胡 桔梗 黃芩 生地黃(酒洗) 玄參 旋復花 甘草(炙。各五分) 麥門冬(去心) 半夏 白術(shù)(各八分) 濃樸(制,一錢)
上水盞半,姜七片,煎七分,不拘時服。
石斛散治虛勞,手足煩疼,羸瘦無力,不能飲食,小便數(shù)。
石斛(一錢) 桑螵蛸(微炒) 黃 人參 牛膝 雞 (微炒) 熟地黃 當歸(各六分)麥門冬(去心) 赤芍藥 白龍骨(各三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三枚,煎七分溫服。
(《雜著》)癆瘵方治陰虛火動,發(fā)熱成癆。
當歸 白芍藥(炒。各錢半) 熟地黃 川芎(各八分) 黃柏 知母(蜜水炒。各一錢) 生地黃 甘草(炙。各五分) 天門冬 白術(shù)(各一錢) 陳皮(各七分) 干姜(炮,三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咳嗽甚者,加桑白皮、馬兜鈴、栝蔞仁(各七分),五味子(十粒)。
痰盛,加姜制半夏、貝母、栝蔞仁(各一錢)。
盜汗多,加牡蠣、酸棗仁(各七分),浮麥(一撮)。
潮熱,加沙參、地骨皮、柴胡(各十分)。
夢遺精,加牡蠣、龍骨、山茱萸(各七分)。赤白濁,加白茯苓(一錢) 黃連(炒,五分。)
衄血、咳血,出于肺也,加桑白皮(一錢),黃芩、山梔(炒。各五分。)
嗽血,痰血,出于脾也,加桑白皮、貝母、黃連、栝蔞仁(各七分)。
嘔血、吐血,出于胃也,加梔、連、干姜(炮)蒲黃(炒。各一錢),韭汁(半杯),姜汁(一匙)。
咯唾血,出于腎也,加桔梗、玄參、側(cè)柏葉(炒。各一錢)。
若先見血證,或吐衄盛者,宜先治血。輕者,涼血止血;甚者,先消瘀血,次止血,涼血。
蓋血來多有瘀停于胸膈者,不先消化之,即止之,涼之,不應也。葛可久《十藥神書》方可次第檢用。獨參湯止可用于大吐血后,昏倦,脈微細,氣虛者。氣雖虛,而復有火,可加天冬(五錢)。
若陰虛火動,發(fā)熱脈數(shù)者,盜汗咳嗽者,皆不可用此也。
勞病屬血虛有火,大便多燥,然須節(jié)調(diào)飲食,勿令泄瀉。若胃氣一壞,泄瀉稀溏,則前項寒涼之藥難用矣。急宜服理脾胃藥,用白術(shù)、茯苓、陳皮、半夏、甘草、神曲、麥芽等藥,候胃氣復,然后用前本病藥,收功后,可服補陰丸。
今世醫(yī)者但遇此證,例用四物加黃柏、知母,動經(jīng)百劑,雖死不變。殊不知胃氣傷于寒涼,癆火益甚,雖服之不能作效。蓋是胃氣虛,不行藥氣,故無效也。所以節(jié)齊云∶胃氣少虛,即救胃氣,胃氣復,又用本病藥,此治法妙也。有司命者,不可不知。
葛可久十藥神方
嘔吐咯血者,先以十灰散遏住。甚者,以花蕊石散止之。止后,其人必倦,用獨參湯補之,后服化藥。保和湯止嗽清肺,保真湯補虛除熱,太平丸潤肺消痰,消化丸下痰消氣,加減法具各方之下。
服藥之法,每日仍濃煎薄荷湯,灌漱喉中。用太平丸先嚼一丸,徐徐咽下,次噙一丸,緩緩溶化,至上床時,亦如此用之,夜則肺竅開,藥必流入竅中。如痰壅,卻先用飴糖拌消化丸一百丸吞之。次又根據(jù)前噙嚼太平丸,令其仰服前七藥。后若有嗽,可煮潤肺丸食之。服前藥有暇,煮此七藥服之,亦續(xù)煮白鳳膏食之,固其根本。痊后,服十珍丸以收功。
(甲字)十灰散治癆證嘔血、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藥止之。
大薊 小薊 荷葉 扁柏葉 茅根 茜根 山梔 大黃 牡丹皮 棕櫚皮(各等分)
上各燒灰存性,研極細末,用紙包,碗蓋于地上一宿,出火毒。用時先將白藕搗汁,或蘿卜汁,磨京墨半碗,調(diào)服五錢,食后下。如病勢輕,用此立效。如血出成升斗者,用后藥止之。
(乙字)花蕊石散五臟崩損,涌噴血出斗升,用此止之。
花蕊石(火 存性,研為粉)
上用童便一鐘,煎溫調(diào)末三錢,甚者五錢,食后服。
男子用酒一半,女人用醋一半,與小便和藥服,使瘀血化為黃水。服此訖,以后藥補之。
(丙字)獨參湯止血后虛弱,無動作者,此藥補之。
大揀人參(一兩)
上咀,水二盞,棗五枚煎,不拘時,細細服之。服后宜熟睡一覺,后服藥除根。
(丁字)保和湯治癆嗽,肺成痿者,服之決效。
知母 貝母 天門冬 麥門冬 款冬花(各二錢) 天花粉 薏苡仁 杏仁 五味子 甘草(炙)馬兜鈴 紫菀 百合 桔梗 阿膠(炒) 當歸 生地 紫蘇 薄荷(各五分)
上以水煎,生姜三片,入飴糖一匙化服之。每日三服,食后進,加減于后。一方有百部。
血盛,加蒲黃、茜根、藕節(jié)、大薊、小薊、茅花。
痰盛,加南星、半夏、橘紅、茯苓、枳實、栝蔞仁。
喘甚,加桑皮、陳皮、大腹皮、蘿卜子、葶藶、蘇子。
熱甚,加山梔子(炒)、黃連、黃芩、黃柏、連翹。
風,加荊芥、防風、金沸草、甘菊、細辛、香附子。
寒,加人參、肉桂、桂枝、五味子、蠟片。
(戊字)保真湯治癆證虛弱骨蒸,服此最效。
當歸 生地黃 白術(shù) 黃 人參(各一錢) 蓮心 赤茯苓 白茯苓(各五分) 天門冬 麥門冬 陳皮 白芍藥 知母 黃柏(炒) 五味子 柴胡 地骨皮 熟地黃(各四分) 赤芍藥 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姜三片、棗一枚,食后服。
驚悸,加茯神、遠志、柏子仁、酸棗仁。
淋濁,加萆 ,天臺烏藥、豬苓、澤瀉。
便濁,加石葦、 蓄、木通。
遺精,加龍骨、牡蠣、蓮須、蓮子。
熱燥,加石膏、滑石、鱉甲。
盜汗,加浮小麥、炒牡蠣、黃 、麻黃根。
(己字)太平丸治癆證久嗽,肺痿,肺癰,并皆噙服。
天門冬 麥門冬 知母 貝母 款冬花 杏仁(各二兩) 當歸 生熟地黃 黃連 阿膠(各兩半) 蒲黃 京墨 桔梗 薄荷葉(各一兩) 白蜜(四兩)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和勻,用銀石器,先下白蜜,煉熟后,下諸藥末,攪勻,再上火入麝,略熬三二沸,丸如彈子大。每日三服,食后細嚼一丸,前薄荷湯,緩緩送下,次噙一丸,臨臥時服。如痰盛,先用飴糖拌消化丸吞下,卻又噙嚼此丸,使藥流入肺竅,則肺清潤,其嗽退除,七日病痊。凡一切咳嗽,只服此藥立愈。
(庚字)沉香消化丸治癆瘵,熱痰壅盛。
青礞石(炒金色) 明礬(飛研細) 豬牙皂角 南星(制) 半夏 白茯苓 陳皮(各一兩)枳殼 枳實(各半兩) 薄荷葉 黃芩(各一兩) 沉香(五錢)
上為細末,和勻,姜汁浸神曲攪糊為丸,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臨夜飴糖拌吞,噙嚼太平丸,一藥并服,痰嗽除根。
(辛字)潤肺膏治久嗽,肺燥,肺痿。
羊肺(一具) 杏仁(凈研) 柿霜 真酥 真粉(各一兩) 白蜜(二兩)
上先將羊肺洗凈,次將五味入水攪粘,灌入肺中,白水煮熟。如常服,食前與七藥相間服之亦佳。
(壬字)白鳳膏治一切久怯虛弱,咳嗽吐痰,吐血發(fā)熱。
黑嘴白鴨一只 大京棗(二升) 參苓平胃散(一升) 陳煮酒(一瓶)
上先將鴨縛定腳,量患人飲酒多少,隨量以酒蕩溫,將鴨頂割開,滴血入酒,拌勻飲之。直入肺經(jīng),潤補其肺。卻將鴨干 去毛,于肺邊開一小孔,取其腸雜,拭干。次將棗子去核,每個中實納參苓平胃散末,填滿腸肚中,用麻扎定。以沙甕一個,置鴨在內(nèi)、四圍用火慢煨,將陳煮酒,作三次添入,煮干為度。然后食其棗子。陰干隨意食用,參湯送下,后服補髓丹,則補隨生情,和血順氣。
(癸字)十珍丹(一名補髓丹) 治久虛勞憊,髓干精竭,血枯氣少。服前藥愈后,服此藥。
豬脊膂(一條) 羊脊髓(一條) 團魚(一枚) 烏雞(一只)
上四味,制凈去骨存肉,用酒一大碗,于砂鍋內(nèi)煮熟,擂細,與前熟肉一處,再用慢火熬之,卻下明礬(四兩),真黃蠟(三兩),上二味,逐漸下,與前八味和一處,擂成膏子,和平胃散末,四君子湯末,知母,黃柏末各一兩,共十一兩,搜和成劑。如十分硬,再入白蜜同熬,取起放青石上,用木槌打如泥,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不拘時,棗湯下。
(《秘方》)七圣神效散治男子婦人,遠年近日,五勞七傷,喘嗽、血尸勞等疾,諸藥無效,針灸不應,命在須臾,服此神效。
鹿茸大補湯(方見諸虛門。)
十全大補湯(方見虛門。)
黃 益損湯(方見前。)
退熱飲(方見積熱門?!吨敝浮氛`以退為進,今正之。)
清心蓮子飲(方見淋門。)
鱉甲散(方見前。)
上各取一帖,無灰酒三升,浸瓷器瓶內(nèi)半月,開時,空心浸一盞。輕者半月,重者一月,必然痊可。
當歸膏治脾胃虛弱,養(yǎng)血和中。
當歸(一斤四兩,酒洗) 芍藥(八兩,微炒) 生地黃(半斤,酒洗) 薏仁(一斤,糯米炒去粉) 茯苓(六兩) 白術(shù)(十兩,瀉者黃土微炒) 蓮肉(半斤,去心) 山藥(八兩,炒)陳皮(四兩) 人參(三兩,服得者倍之) 甘草(一兩半,炙半生) 枸杞子(四兩)
上咀,凈稱,用水二十斤,文武火熬成膏,加熱蜜于內(nèi)。冬用四兩;春用五兩;夏秋用六兩,根據(jù)法再熬。
內(nèi)外俱熱如蒸者,加青蒿汁(一碗)、銀柴胡(一兩)、胡黃連(五錢)。
內(nèi)熱蒸者,加地骨皮(四兩),牡丹皮(二兩),知母(一兩)。女人加童便浸香附子(一兩),烏藥(二兩),玄胡(二兩)。
男女胃脘痛者,加草豆蔻(一兩)。寒加肉桂。
虛火陣陣作痛,加炒黑山梔仁(半兩)。
頭昏目暈者,加天麻(二兩),鐘乳粉(一兩)。
頭虛痛者,加大川芎(二兩)。
咳嗽,加貝母(三兩)、紫菀(一兩)、五味子(一兩)。
肺熱者,麥門冬(三兩)、天門冬(一兩)、桔梗、百部(各一兩)。
足膝軟弱,或酸者,加牛膝(四兩)、石斛(二兩)。
腰背痛者,加杜仲(六兩)、橘核仁(一兩)。
地黃膏滋陰降火,養(yǎng)血清肝。
鮮地黃(不拘多少,搗汁。以十斤為則,和眾藥汁同熬) 當歸身(一斤) 芍藥(半斤)甘杞子(半斤) 天門冬(六兩) 川芎(二兩) 麥門冬(六兩)蓮肉(四兩) 丹皮(二兩) 知母 地骨皮(各三兩) 人參 甘草(各一兩)
上將眾藥用水二斗煎一斗,去渣凈,用生地黃汁同熬成膏。
參術(shù)膏治虛勞,脾胃虛弱,不能運用,或脹,或瀉,神效。
人參 白術(shù)(土炒。各一斤) 薏苡仁(八兩,炒熟) 蓮內(nèi)(六兩,去心皮) 黃 (四兩,蜜水炒) 茯苓(四兩) 神曲(炒二兩) 澤瀉 甘草(炙。各五錢)
上如前法熬膏,或為細末,飲湯調(diào)服二三錢。
金櫻膏治虛勞遺精,白濁最效。
金櫻子(經(jīng)霜后,采紅熟者,不拘若干,撞去剌,切開,去子搗碎煮之,濾渣凈用,復將滓榨汁干用,熬成膏,法見制門) 枸杞子(四兩) 人參(二兩) 薏苡仁(五兩)山藥(二兩) 杜仲(姜汁炒,四兩) 芡實肉(四兩) 山茱萸肉(四兩) 益智仁(一兩) 青鹽(三錢)桑螵蛸(二兩,新瓦焙燥)
上咀,同熬二次,去渣,熬成膏,和金櫻膏對半和勻,空心滾白湯下三四匙。
河車補陰丸治酒色過度,血氣俱虛,腎臟羸憊,虛火上炎,咯血,咳痰多嗽,盜汗勞熱,漸成骨蒸,最宜服此。
紫河車(一具,制法見總制) 川黃柏(二兩、鹽酒拌,曬干炒褐色) 知母(鹽酒炒一兩)人參 龜板(一兩,酥炙,去裙) 熟地黃(四兩,酒浸) 枸杞子(二兩) 牡丹皮 茯苓(各一兩) 澤瀉 五味子 青鹽(各五錢)
上各制,日干,為細末,山藥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白湯送下。
□
(《良方》)芎歸血余散治瘵疾先用此方,次以鱉甲、生犀角取蟲。
室女頂門生發(fā)(一小團,井水洗去油膩,法醋浸一宿,日中曬干,紙里,火燒存性) 川芎(五錢) 當歸(三錢) 桃仁(水泡,去皮尖焙) 木香(各二錢) 安息者 雄黃(各一錢) 全蝎(二枚)江上大鯉魚(頭生截斷一枚,以醋炙酥)
上為末分作四服。每服井水一大碗,凈室中煎七分,入紅硬降真香末五分,燒北斗符入藥。
月初五更向北仰天咒曰∶瘵神,瘵神,害我生人。吾奉帝敕,服藥保身。急急如律令。念咒五遍,面北服藥畢,面南吸生氣一口,入腹中。燒降真香,置床下,熏 時,再一服。后具符式。
北斗符(圖缺)
(《良方》)鱉甲生犀散治瘵疾,殺勞蟲,取出惡物。
天靈蓋(一具,男者,色不赤可用;女者,色赤,勿用。以檀香煎湯,候冷瀉。咒曰∶電公靈,雷公圣。逢傳尸,即須應。急急如律令。咒七遍訖,次用酥炙黃色) 生鱉甲(一枚,醋炙黃)生犀角 降真香 阿魏(河酒研) 干漆(炒存性) 甘遂 木香(各三錢) 穿山甲(取四趾,醋炙焦)雷丸(二錢) 雞心) 檳榔 桃仁(去皮尖) 安息香(各半兩) 蚯蚓(十條,生研和藥)全蝎(二枚) 虎長牙(二枚,醋炙酥,如無,即用牙關(guān)骨)
上為末,每服半兩,先用豉心四十九粒,東向桃、李、桑、梅小梢各二莖,長七寸,生藍青七葉,青蒿一小握,連須蔥白洗五莖,石臼內(nèi)同杵。用井水一碗半煎一盞,入童便一盞,并藥煎取七分,入麝香一字。月初旬,五更,空心溫服,即以被覆面??趾怪杏屑毾x,軟帛拭之,即焚其帛,少時必瀉蟲,以凈桶盛,急鉗取蟲,付烈火中焚之。并收入瓷罐中,瓦片敷雄黃蓋之,埋深山中,絕人行處。
(《直指》)虎牙丸治癆瘵,咳嗽聲啞,肉脫骨痿,殺下瘵蟲。
紫河車(一具,洗凈,用童便酒煮爛,聽用) 麝香(五分) 大川椒(去合口并子,以黃稈紙二重托之,熱爐內(nèi)烙去汗,土地上蓋一宿) 虎頭關(guān)骨(酒浸二宿,炙焦。各一兩半)黃狗頭(取肉四兩,童便并酒煮爛) 鹿茸(酒炙,七錢半) 桃仁(水泡,去皮尖) 秦艽(洗)木香 阿膠(炒。各半兩) 鱉甲(一枚,醋浸一宿,炙酥) 安息香 生發(fā)(紙捻火燒過,存性。各二錢)
上為細末,以紫河車、狗肉杵粘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月初五更空心米飲下,午時又服。如無胞衣,以雄豬肚代用。
(《直指》)雄麝丸治癆瘵,殺癆蟲,下惡物。
雄黃 雌黃 青黛 代赭石(火 醋淬) 朱砂(研。各二錢半) 干蝦蟆(一只,酒炙黃色)天靈蓋(男子者,酥油炙黃色,三錢) 安息香 阿魏(酒浸,研。各二錢) 麝香(五分) 巴豆(肥大者十粒,略去油)
上為細末,軟粳飯頭揉和杵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桃仁十四枚,去皮尖研,煎湯,空心五更下。
(《三因》)五枝散取傳尸,勞蟲。
桃枝 李枝 梅枝 桑枝 石榴皮(并用東向小枝,各七莖,長三寸) 青蒿(一小握) 苦楝根(白皮,七寸) 生藍青(七葉) 連須蔥白(七寸,洗)
上以童便一升半,煎至一半,去渣,入安息香、蘇合香、阿魏各一錢,煎至一盞,濾清,調(diào)朱砂、雄黃、雷丸、枯白礬、硫黃末各半錢,雞心檳榔未錢半,麝香一字,分作二服,月初五更空心浸一服。五更三點,又進一服,約午后,取下瘵蟲,凈桶盛。急鉗入油銚內(nèi)煎之,仍將油傾罐內(nèi),埋深山僻處。
(《三因》)神授散治傳尸勞氣,殺蟲去毒。
川椒(二斤,去子,并合口者,炒出汗)
上為細末,米渴下一錢,必麻痹暈悶少頃,如不能禁,以酒糊丸,梧桐子大,空心服五十丸。昔嘗一人,與病癆婦人交。其婦死后,其人遂染疾。遇一道人云∶邪氣已入臟,遂令急服椒丸二斤,病當去,如其言,服之幾盡,大便出一蟲,如蛇狀,遂安。續(xù)與人服之,獲安者多矣。
藍汁方殺瘵蟲、惡蟲,皆化為水。
生藍青葉(搗取自然汁一大碗) 雄黃 枯白礬 安息香 紅硬降真香(各五分) 麝香(少許)
上以雄黃等同研,八藍汁內(nèi),月初五更空心服,此方通治蟲毒,及解諸毒。
青桑枝散取蟲神效。
青桑枝 柳枝 桃枝 梅枝(各七莖,長四寸) 青蒿(一小握) 石榴皮 赤箭 鬼臼(各半兩)
上用童便一升半、蔥白七莖,煎至一半,去渣,另入安息香、阿魏各一分,煎至一盞,去渣,調(diào)辰砂末五分、檳榔未一分、麝香一字,分二服。五更初調(diào)下一服,須臾又進一服,至巳時,必取下。多紅者可救,青黑色者不治。見有所下,即進軟粥湯飯,溫暖將息。不可食硬物及生冷等物。合時須擇日,不得令貓犬、孝子、穢婦人等見。一方無赤箭、鬼臼。
治瘵蟲三方
三月四日取桃葉五升,熟搗。脫衣,避風密室中坐其上,從旦至暮,尸蟲悉出。
一方 空心食榧子百枚,諸癆蟲悉化為水。
一方 殺瘵蟲。
黑貓肝(生取曬干) 為末,月初五更空心,醇醋調(diào)下,或酒后食之。
(《青囊》)取蟲藥追一切癆蟲。
啄木禽(活取一只,如法喂之) 用朱砂四兩為末,精豬肉四兩,切作豆大,拌和朱砂。
將禽餓一晝夜,方與食之。
食盡,將禽系死,用鹽泥固濟。炭火 一夜,來日不見太陽取出。不得打破,埋凈地中一尺許,一晝夜取出,銀器內(nèi)為細末,以無灰酒作一服,空心入麝香少許,同調(diào)下。置病患在帳中,四下緊閉,用鐵鉗等候。
待病患口中蟲出,即鉗入沸油中煎之。沸油須先預備,蟲出后,進稀粥。及服嘉禾散一二帖,念咒服藥。
咒曰∶ 嗚HT 哞 呢。
(《青囊》)釣蟲丸
磁石(有墻極堅者,一兩半) 膩粉(另研) 龍骨(各半兩) 砂(研,半兩)
上為末,用蠟為丸,小櫻桃大,每服一丸。以藥上用針穿一小孔,以青綠線貫之,梢頭系一大錢。早晨令病患向破方正坐,用溫水吞下,候藥下咽喉中,合口,以牙咬定古錢。等候惡心,便吐出。其蟲形狀不一,急以滾油煎之。如不吐蟲,只吐得血絲子,或涎一二合,皆是安證。更服尋常調(diào)和諸藥,數(shù)服,決取痊瘥。其吐出藥,用溫水洗過,更可治人,若是傳尸勞,一丸可活二人。
(《青囊》)釣蟲神效奪命散
石燕(一枚火 ,醋淬七次) 母丁香(錢半) 酒臘(五錢) 鱉甲(一個,和殼) 水磨雄黃(二錢)
上為細末,以蠟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裝釣子上系緋線一條,長一丈二尺,用雪膏少許丸藥,以蠶繭一戳穿于在線,蓋之。令病患先吃膏,后一口連藥吞下。良久線動,用力拽出,有蟲,入滾油煎之。此藥于端午日,日末出時修合,先服紙丸,次同神仙秘法服之。
(《青囊》)囊服紙丸子法
凡醫(yī)傳尸,當先齋戒,誠心對圣焚香,服紙丸子。以雞蛋清涂紙上,令干。剪作錢樣大丸。
服之后,服前件丸藥、散藥。
取傳尸癆蟲鬼哭飲子(方見諸蟲門)
《道藏經(jīng)》云∶傳尸蟲瘵,不可不知其詳也。九蟲之中,而六蟲傳代,三蟲不傳,胃蟲、蛔蟲、寸白蟲是也。或因五臟中毒而生,或親戚習染而傳。六蟲,大率約一旬之中,遍行四穴,周而復始。二日一食,五日一退。方其作,若百體有痛,蟲之食也。退則還穴醉睡,一醉五日,其病乍靜。俟其退醉之時,乃可投符用藥。不然,蟲熟于符藥之后,不能治也。一蟲在身,占一十二穴,六蟲共占七十二穴。一月之中,上旬十日,從心至頭,游四穴,蟲頭皆向上;中旬十日,從心至臍,游四穴,蟲頭皆向內(nèi);下旬十日,從臍至足,游四穴,蟲頭皆向下。若投符用藥可以審此。如紫蠶之苗在肝中,蓋蟲性用通靈,切在精審。其或取蟲不補,即學淺妄行,徒費資財,終無去病之理,可不悲哉!師曰∶治傳尸勞者,先須知正氣與毒并行,故臟腑有礙,即成蟲狀。遇陽日長雄,陰月長雌、其食臟腑脂膏,故其色白。五臟六腑一經(jīng)食損,即皮聚毛脫,婦人即月信不調(diào),血脈皆損,不能榮衛(wèi)五臟六腑也。
七十日后,食人血肉盡,故其蟲黃赤,損于肌肉,故變瘦,飲食不為膚,筋緩不能收。
一百二十日外,血肉食盡,故其蟲紫,即食精髓。
傳于腎中,食精,故其蟲色黑,食髓,即骨痿不能起床。諸蟲之有三毛,毛色雜花,鐘孕五臟,五行之氣,傳之三人,即自能飛,其形如禽,亦多品類,傳入腎經(jīng),不可救治。法之所載者,能利后,其蟲色白,可三十日服藥補之。其蟲色黃赤,可六十日服藥補之。其蟲紫黑,其疾已極,可百二十日服藥補之。故經(jīng)曰∶六十日內(nèi)治者,十得八九;百八十日內(nèi)治者,十得三四。過此已往,未知全生。今以六代所傳蟲狀具后。
第一代蟲狀病證游游食日治法
圖(圖缺)
此蟲形如嬰兄,長三才,背有毛。
此蟲形如鬼,動走臟腑。
此蟲形如蝦蟆,變動臟腑之中。
凡人受病之后,頓覺憔悴,令人夢寐顛倒,魂魄飛楊,精神離散,飲食減少,形容漸瘦,四肢百節(jié)疼痛,憎寒壯熱,背膊拘急,口苦舌干,面無顏色,鼻流清涕,虛汗常多。其蟲遇丙丁日食起,醉歸心俞穴、中四穴,輪轉(zhuǎn)周而復始。俟蟲大醉,方可醫(yī)灸,取出蟲后,用藥補心,宜服守靈散。
第二代蟲狀病證游食日治法
此蟲形如亂發(fā),長三寸許,在人臟腑之中。
此蟲形如蜈蚣,或似守宮,在人臟腑之中。
此蟲形如蝦蟹,在人臟腑之中。
凡癆瘵,苦患此蟲,令人神色如醉,夜夢不祥,夢與亡人為侶。心胸飽悶、四體不和,骨節(jié)枯稿,日漸瘦弱,醋心嘔酸,咽干鼻塞,背脊酸疼,腰膝無力,唾吐膿血,頭目不利,胸膈多痰,盜汗發(fā)熱等證。其蟲遇庚辛日食起,醉歸肺俞穴中。俟蟲大醉,方可醫(yī)治,取出蟲后,補肺則瘥,宜服虛成散。
第三代蟲狀病證游食日治法
此蟲形如蚊 類,在人臟腑之中。
此蟲形如螳螂,或如血果,在人臟腑之中。
此蟲形如刺 ,或如毛蟲,在人臟腑之中。
癆證,若有此蟲,令人三焦多昏,日常思睡,嘔吐苦汁,或吐清水粘涎,腹脹虛鳴,口鼻生瘡,唇黑面青,日漸消瘦,精神恍惚,口燥咽干,目多昏淚。其蟲庚寅日食起,醉歸厥陰穴、中四八。俟蟲大醉,方可治之,取蟲之后,補氣即愈。
第四代蟲狀病證游食日治法
此蟲形如亂絲,或如蠐螬蟲者。
此蟲形如豬肺,或作蟬蟲。
此蟲形如蛇虺,往來五臟之中。
凡病此蟲,令人臟腑虛鳴,嘔逆,腸中 癖氣塊,憎寒壯熱,肚大筋青,咳嗽氣促,口苦舌干,要吃酸咸之物。其蟲遇戊巳日食起,醉歸脾俞穴、中四穴。俟蟲大醉方可治,取蟲后,補脾即愈,服魂停散。
第五代蟲狀病證治法
此蟲形如鼠無毛。
此蟲有頭無足,有足無頭。
此蟲形如精血片。
凡患此蟲,入肝經(jīng)、而歸腎,得血而更改也。令人多怒氣遂,四肢解散,日食減少,或面紅潤如平人,或時通靈而言未來事,或著床枕不起,有似中風肢體頑麻,腹內(nèi)多痛,其蟲遇壬癸日食起,醉臟肝俞穴、中四穴。俟蟲大醉,方可治,取蟲后補肝,即愈,宜服金明散。
第六代(此代蟲有翅足全者,千里傳疰,所謂飛尸。)
此蟲形如馬尾,或有兩條,一雌一雄。
此蟲形如龜鱉,在人五臟之中。
此蟲形如爛面,或如飛禽,或長或短。
凡患此蟲,令人思食百物,身體 羸,腰膝無力,眼暗耳鳴,喘嗽不定,心腹悶亂。其蟲遇丑亥日食起醉歸腎前穴、四穴。俟蟲大醉,乃可治之。取蟲出,補腎填髓愈,宜服育嬰散。
取六代癆蟲后服五補藥方具后(以下俱《青囊方》)
虛成散補肺臟癆極。
白茯苓 枳實(麩炒) 秦艽 芍藥 麻黃 當歸(酒洗) 茄香(炒。各半兩) 甘草(炙,一分) 玄胡索(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銀環(huán)一對、蜜五點,煎八分,通口服。
金明散補肝臟癆極。
人參 茯苓 秦艽 知母(酒炒) 石膏( )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七片、蔥白二寸,煎八分,無時服。
守靈散補心臟癆極。
白茯苓(一錢) 丁香(五分) 訶子(一錢) 桔梗(一錢二分) 芍藥(八分) 羌活 甘草(炙。各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銀耳環(huán)一只,蔥白三寸,煎八分,通口服。
魂停散補脾臟癆極。
白藥子 人參 桔梗 訶子 茯苓(各一錢) 丁香 甘草(炙。各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蜜一匙,煎八分,通口服。
育嬰散補腎臟癆極。
香附子(炒黑,一錢) 附子(裂,個) 木香 白蒺藜(去刺。各五分) 白茯苓(三錢)甘草(炙,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七片、蔥白三寸,煎七分,空心服。
茯神散不問遠年近日取效。下蟲紅色,便可治,肚下黑又瘥。肚下白色是食髓也,萬無一瘥。下蟲之后,宜服此藥。
茯神 茯苓 人參 遠志 龍骨肉桂 甘草(各一兩) 陳皮 當歸 五味子(各一兩半) 黃(一兩) 大棗(五十二枚)
上咀,分八服,每服水盞半,姜二錢,煎一盞,趁前藥后吃,亦空心服神效。此是神人所授靈秘方。
取癆蟲法灸穴
凡取癆蟲,可于三節(jié)骨上一穴,并膏肓二穴,每穴灸七壯。然后飲食調(diào)理,方下取蟲藥,其蟲或如亂發(fā),或如紅線線者是也。
四季取蟲宜用之藥
春宜用雄黃(另研) 硫黃(另研。各二分) 巴豆(一粒,去油) 豆豉(七粒)
上同為細末,面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童便一合,酒一盞,溫送下。
夏宜用蘿卜子 鶴虱 硫黃(另研。各二分) 巴豆(一粒,去油) 豆豉(七粒),如前制服。
秋宜用錫灰 雄黃(另研) 綠豆粉(各二分) 巴豆(一粒,去油) 豆豉(七粒)雌黃(另研,二分) 如前制服。
各宜用雌黃 雄黃(另研用) 錫灰(各二分) 巴豆(去油) 豆豉(各七粒),如前制服。
治傳尸癆追尸蟲明目丹
白兔糞(中秋夜取,四十九粒,野中尋者佳) 砂(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甘草半兩槌碎,以水一盞,揉取濃汁。若患人瘦弱,則用炙甘草,五更空心服。預戒患人不得心躁,冷服不妨。小瘥,兩日一服,下蟲為準,藥要上旬日服。
貫眾丸去三尸五蟲。
貫眾(五分,殺伏蟲) 白 蘆(三分,殺大腸蟲) 蜀漆(三分,殺白蟲) 濃樸(三分,殺肺蟲) 野狼牙子(四錢,殺肺蟲) 僵蠶(四分,殺膈蟲) 雷丸(六分,殺赤蟲) 雄黃(三分,殺尸蟲) 蕪荑(五分,殺差蟲)
上各制凈,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川水下五丸,三服可漸加至十丸。服之二十日,百病皆愈,三尸九蟲自滅。服者,須齋戒恭敬。婦人絕孕,服之有子。
桂心丸神仙去三尸九蟲捷效。
熟地黃(三兩) 干漆(五錢) 桂心(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米飲送下。
雄黃丸去三尸九蟲。
雄黃 松脂(各一兩,研)
上溶脂為丸,如芡實大。平旦一丸,服之七日,三尸盡去。
通神散治尸勞、尸蟲。
附子(一枚) 大黃(一兩) 牛黃(五分)
上為末,加桃柳枝、青蒿(各七握),銼,用童便半碗,浸一宿。來日五更煎多沸,濾渣,調(diào)散子一半,服了,以衣被蓋便睡。取下惡物,當自止。下時,用桶子盛之,看何物。其蟲類有四,一頭如馬尾,二如亂發(fā),三似蜈蚣,四如血果,或如亂綿破絮。忌食生冷哽物、茶蒜炙爆、雞鴨蝦蟹、油膩腌藏等物,后藥服之。
甘草 黃連 當歸 木香(各半兩)
上將酒二升,瓷器內(nèi)煎取五合,傾出,煎此四味熬,看軟硬和丸,梧桐子大??招耐砗缶苹螓}湯下三十粒,神效。
守庚申法
《道藏經(jīng)》曰∶夫人之生于世也,上至國王,次至大臣,下至僧遂庶人,多少不定,惟有女人,此疾尤甚。學道之士,若不去三尸九蟲,以求長生者,終不可得也。每值庚申日,其夜不睡,守之至曉,體倦方可投睡,令人數(shù)覺,尸蟲自不得去奏事也。
《大帝玄科》云∶六月八日及庚申日,北帝開諸生門,聽諸法司訟事,過滿五日者,其人必死。宜守庚申振伏三尸。凡守庚申三尸長絕,令人精神爽快,五神恬靜。每日叩齒三十六通,以左手捧心,呼三尸之名∶上尸彭琚出;中尸彭墳出;下尸彭KT 出,輒不得為害。
常以庚申去手甲,丑日去足甲,每年七月十六日,將所去手足甲燒灰,和水服之。三尸九蟲皆滅,名曰斬三尸。
遇仙灸癆瘵捷法
取癸亥旦二更時,六神皆聚,解去下衣,直身平立,用筆于腰上兩旁微陷處點定。針家謂之腰眼,然后上床合面而臥。每灼小艾七壯,兩腰眼共十四壯。癆蟲或吐出,或瀉出,即安。斷根,將蟲入火燒焚,后服將軍丸。
將軍丸治傳尸癆瘵。前灸法并此藥,皆是異人傳授。
錦紋大黃(制) 麝香(一錢,研) 豬牙皂角(醋炙) 桃枝(去皮尖) 檳榔 雷丸(各一兩)蕪荑(半兩) 鱉甲(醋炙黃)
上為末,先將蒿葉二兩,東向桃、李、柳、桑葉各七片,水一盞,煎七分,去渣入蜜一大盞,再熬成膏,入前末藥及麝香、安息香末搗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棗湯送下。
三汁丸灸后亦宜服此。
生地黃汁 青蒿汁 薄荷葉汁 童便 好酒(各二升,同煎成膏,入后項藥) 柴胡 鱉甲(醋炙黃) 秦艽(各一兩) 朱砂 麝香(各半兩,研)
上為細末,調(diào)前膏內(nèi),搗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或十丸。不拘時,溫酒送下,忌生冷毒物。
(《醫(yī)林》)五蒸湯治骨蒸癆熱。
甘草(炙,七錢半) 茯苓(二錢二分半) 人參(一錢半) 竹葉(一錢半) 生地黃 葛根(各二錢二分半) 知母 黃芩(各一錢半) 石膏(三錢七分半)
上咀,每服八錢,水二鐘,白梗米錢半,煎八分,不拘時溫服。以小麥煮湯煎藥亦可。忌海藻、菘菜、蕪荑。
凡二十二蒸證狀治法本方中加藥開例于后。
肺蒸∶喘嗽咯血,喉干聲嘎,鼻塞,加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桔梗、紫蘇、烏梅。
皮蒸∶肌膚鱗起,毛折發(fā)焦,加石膏、桑白皮。
氣蒸∶喘促鼻干,遍身氣熱,不自安息,加人參、黃芩、梔子。
大腸蒸∶右鼻干疼,大腸隱痛加大黃、芒硝。
心蒸∶少氣煩悶,舌干口苦,或舌生瘡,加黃連、生地、當歸、赤芍。
脈蒸∶心煩體熱,脈緩急不調(diào),加生地、當歸。
血蒸∶毛發(fā)焦枯,有時鼻衄,或尿血,加生地、當歸(各酒洗)、童便。
小腸蒸∶下唇焦,加赤茯苓、木通、生地黃。
脾蒸∶唇焦折,或生口瘡,加芍藥、木瓜、苦參。
肉蒸∶別人覺熱,自覺冷,食無味而嘔,或煩躁不安,加芍藥。
胃蒸∶鼻口干燥,肚腹膨脹,自汗,睡臥不安,舌生瘡,加石膏、梗米、大黃、芒硝、干姜。
膽蒸∶眼目失光,睛黃口苦耳聾,脅下堅硬而痛,加柴胡、枯蔞。
三焦蒸∶乍寒乍熱,中脘膻中時覺煩悶,加石膏、竹葉。
肝蒸∶或時眼前昏暗,或眩暈,躁怒無時,加川芎、當歸(酒洗)、前胡。
筋蒸∶眼昏脅痛,爪甲焦枯,加川芎、當歸。
腎蒸∶耳葉焦枯,腰腳酸疼,情意不定,泄精白濁,加生地黃、石膏、知母、寒水石。
腦蒸∶頭眩熱悶,眼眵,口吐熱涎,加生地黃、防風、羌活。
髓蒸∶髓沸,骨中熱,肩背痛,骨酸疼,倦行,加天門冬、生地黃、當歸。
骨蒸∶版齒黑燥,大杼酸疼,倦行腰痛,足逆冷,疳蟲食藏,加鱉甲(炙黃),地骨皮、當歸、(酒洗),牡丹皮、生地黃。
玉房蒸∶男子遺溺失精,婦人經(jīng)閉白淫,加知母、黃柏、當歸、芍藥。
脬蒸∶小便赤黃,加澤瀉、茯苓、生地黃、沉香、滑石。
膀胱蒸∶右耳焦,小便凝濁如膏,加澤瀉、茯苓、滑石。
凡此諸蒸,亦有熱病后食肉油膩,飲酒房勞,犯之而復作。久蒸不除,變成疳疾,即死矣。亦有瘧久不愈,以致咳嗽,調(diào)治失宜漸成骨蒸癆瘵之證者多。當推標本而治之。
(《醫(yī)林》)經(jīng)驗方治男子婦人骨蒸癆瘵,憎寒壯熱。
青蒿(春夏用葉,秋冬用子,童便浸,曬干二兩) 白術(shù) 地骨皮 鱉甲(醋炙) 人參 白茯苓 粉甘草(炙) 柴胡 栝蔞根 桑白皮(蜜炙。各五錢)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醫(yī)林》)麥煎散治少男室女骨蒸,婦人血風攻疰四肢。
赤茯苓 當歸(酒洗) 干漆 鱉甲(醋炙) 常山 白術(shù) 柴胡 大黃(煨) 生地黃 石膏(各錢半) 甘草(炙,七錢半)
上咀,分二帖,每帖入小麥百粒,水二盞煎八分,去渣。食后,臨臥服。有虛汗加麻黃根(一錢)
(《醫(yī)林》)地骨皮枳殼散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少力多困,夜盜汗。
地骨皮 枳殼(麩炒) 秦艽 柴胡 知母 當歸(酒洗) 鱉甲(醋炙黃)
上咀,各等分,每帖七錢,水二盞,用桃柳枝頭各七莖、姜二片、烏梅一個,煎八分,臨臥服。
團魚丸治骨蒸潮熱,咳嗽累效。
貝母 知母 前胡 杏仁(去皮尖炒) 柴胡(各等分) 團魚(一個,去腸肚)
上用藥同魚煮熟,提起去頭,取肉連汁食之。將藥焙干,就用魚甲及骨煮汁,和藥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黃 湯食遠下。
續(xù)斷散治骨蒸癆熱,潮熱,傳尸勞,喘嗽氣急,身痛煩躁,盜汗。
續(xù)斷 紫菀 桔梗 青竹茹 五味子(各一錢二分) 生地黃 桑白皮(蜜炙。各二錢) 甘草(炙,八分) 赤小豆(四錢)
上咀,作二服,每服用小麥五十粒,水二盞,煎八分,食后服。兼治咳嗽吐膿血。小兒亦可服。
人參散治邪熱客于經(jīng)絡(luò),肌熱痰嗽,五心煩躁,頭目昏痛,夜有盜汗,四肢倦怠。
婦人虛勞骨蒸尤宜服之。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苓 柴胡 當歸 半夏曲 葛根 甘草(炙) 赤芍藥(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后服。
柴胡梅連散治骨蒸癆熱,久而不瘥。
胡黃連 柴胡 前胡 烏梅(各三錢)
上咀,每服四錢,用童便一盞,豬膽一個,脊髓一條,韭白根半錢,同煎至七分,不拘時溫服。亦治五勞七傷虛弱。
清肌十全散治男婦骨蒸,肌肉消瘦宜服。
柴胡(三錢二分) 生地黃 地骨皮 桔梗(各一錢二分) 防風 茯苓 人參(各一錢六分)甘草(炙) 當歸 秦艽(各六分)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八分,食遠溫服。
清神甘露丸治男婦虛勞,大骨枯陷并皆治之。
生地黃汁 白藕汁 牛乳汁
上三味,各等分,用砂石器內(nèi),文武火熬成膏,用后藥。
人參 白術(shù) 黃 (蜜炙) 黃連 五味子 胡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用前膏子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人參湯下。
太上混元丹治虛勞怯弱,延年補損,久服輕身健體,不可盡述。紫河車者,天地之先,陰陽之祖,乾坤之橐 ,鉛汞之匡廓,胚胎符兆,九九數(shù)足,我則載而乘之,故謂河車。《歷驗篇》中名之曰混沌皮,非金石草木、夜露曉霜之所比倫。服之不輟,誠以返本還元。補益之遂,誠得其要。
紫河車(一具,米泔水洗凈,去筋膜,入麝香一錢在內(nèi),縫定。放砂鍋內(nèi),入無灰酒五升,慢火熬成膏子,入藥) 沉香(另研) 朱砂(另研,水飛,各一兩) 人參 肉蓯蓉(酒浸) 白茯苓(三兩) 乳香(另研) 安息香(酒熬,去砂石,各二兩)
上為細末,入河車膏和藥末,杵千百下,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空心沉香湯,或溫酒送下。若有病之人,詳證增加之法具于后。
男子真陽氣耗,榮衛(wèi)兩虛,腰背疼痛,白汗怔忡,痰多喘咳,夢遺白濁,潮熱心煩,腳膝無力,宜加后藥∶鹿茸(酒蒸),川巴戟(去心),鐘乳粉( ),陽起石( ),附子(制),黃 (蜜炒。各二兩)、桑寄生(如無,以續(xù)斷代,)生鹿角(鎊),龍骨、紫菀(各一兩。)
婦人血氣虛損,榮衛(wèi)不足,多致潮熱心煩,口干喜冷,腹脅刺痛,腰腿酸疼,痰多咳嗽,驚惕怔忡,經(jīng)候不調(diào)或閉不通,宜加當歸(酒浸),石斛(去根),紫石英( ,醋淬七次水飛),柏子仁(微炒,另研),鹿茸(酒蒸,)鱉甲(醋炙。各二兩),卷柏葉(一兩),川牛膝(酒浸,一兩)。嗽多加紫菀(二兩)。
犀角紫河車丸治傳尸三月必平復,其余癆證只數(shù)服愈。
紫河車(一具,用米泔水凈洗過,烙干,同眾藥磨為細末) 鱉甲(醋炙) 桔梗 胡黃連 芍藥 大黃 敗鼓皮心(醋炙) 貝母 龍膽草 黃藥子 知母(各二錢半) 廣術(shù) 犀角末 芒硝(各錢半)朱砂(二錢,另研)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二十丸,空心酒下。
無比丸治傳尸勞,服至一月愈。其余勞瘦之疾,數(shù)服取效。
紫河車(二兩,煮,醋浸一宿,焙干用) 芍藥鱉甲(醋炙。各半兩) 桔梗 胡黃連 大黃(煨)甘草(炙) 甘龍膽 苦參 黃藥子秋石 知母(各二錢半) 貝母 豆豉(炒) 蓬術(shù) 芒硝 犀角屑(各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送下。如腸中熱,食前服;膈上熱,食后服。
奪命散治前證。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麩炒) 甘草 人參(各半兩) 鱉甲 知母 天靈蓋(醋浸宿,酥炙。各一兩)青蒿 柴胡 阿魏(四棗子大) 蔥白(一握)
上以天靈蓋、鱉甲為末,次下人參、知母、柴胡、甘草同搗,次下蔥白、青蒿、桃仁、阿魏,杵成餅子,慢火焙干為末,稱二錢,用童便二盞,煎一盞,露一宿,至五更三點暖服半盞。服了,衣被蓋臥。天明又暖半盞服之。扶病患強行五七步,三日勿洗手、面、指頭。候生毛為驗,每日早晨先飲,白湯投之。
龍膽丸治積熱勞瘦不食,熱壅瘡腫。此藥解肌骨之熱,散滯毒。
龍膽草 柴胡 黃芩 鱉甲(醋炙。各一兩) 桃仁(去皮尖) 山梔子 陳皮 當歸(酒洗)大黃 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白湯送下。如小兒,減丸數(shù)服之。
天竺黃飲子治癆瘵。
天竺黃 人參 茯苓 茯神(各半兩) 生地黃 遠志(去心) 龍骨 防風 玄胡索(各五錢)麥門冬(去心,二兩) 大腹子(七枚) 犀角屑(二錢)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煎八分,不拘時服。忌一切毒物,如治久病服此藥,先看十指毛色,如藕白者可治,紫黑色者難治。
麝香散治婦人室女一切蓄熱骨蒸,及室女月經(jīng)不行,肌瘦熱。
威靈仙(四兩) 干漆(一兩,炒令煙盡) 雄黃 麝香(各三錢,另研)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半盞,煎四分,空心和渣溫服。當有惡穢毒物下,并是病根。此藥難服,或以蒸餅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茶湯任下。次服桃仁散。
桃仁散
桃仁(一兩,泡去皮尖,麩炒黃色) 赤茯苓(一兩) 芍藥 人參(各一錢) 陳皮(去白,七錢半) 檳榔(七個) 安息香 犀角屑(各一錢半) 麝香(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鐘,姜三片,煎六分,早晚食前服。若取下蟲頭赤,服天竺黃飲子,補護心臟。
未取蟲,須先服護心。
輕骨散治骨蒸勞熱。
龍膽草 黃連 貝母 知母 鱉甲(醋炙) 烏梅 桔梗 秦艽 柴胡 人參 甘草(炙)山梔子仁 青蒿(酒煮) 阿膠(炒) 杏仁(去皮尖,麩炒。各等分)
上為末,用好清煙墨一寸,以井花水磨調(diào)前藥末,作餅子,如大指頭大,透風處陰干。二七日方用,每服一餅,井花水磨化。又用沒藥五錢,磨成一盞。于五更又用黃柏末二錢同煎數(shù)沸,卻入盞內(nèi),頻頻打轉(zhuǎn)。于五更時輕輕起,服了便睡,令病患仰臥。甚者不過三服。
蛤蚧散治勞瘦。
白茯苓(炒) 桑白皮(酥炙) 知母(二兩,醋酥炒) 貝母(同上制) 杏仁(六兩,泡去皮尖并雙仁者,以單紙入鐺內(nèi)炒干,入石臼搗為粉。用皮紙包,捶去油) 甘草(二兩,捶碎醋酥炒) 雌雄蛤蚧(一對,入醋酥,內(nèi)浸透,慢火炙干。又浸五次,炙令黃色,勿焦黑為妙)人參(一兩,酥,醋炒黃色)乳酥(真者四十文,切作骰子塊,入銚內(nèi)成汁。再入米醋半斤和勻,同炒前藥,以干為度)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鐘,煎七分,食遠服。忌油膩生冷毒物。如久患嗽者,初服此藥,聞嗽加甚,服久則安。
又方治勞熱,補肺損止嗽。
蛤蚧(一對,醋酒浸炙) 黃芩 秦艽 胡黃連 人參 青蒿 生地黃 熟地黃 甘草 柴胡知母 貝母 麻黃 杏仁(去皮尖,炒。各半兩) 鱉甲 桔梗 龍膽草 木香(各半兩)
每服七錢,水二盞,姜三片、烏梅一個、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鱉甲散補虛勞。
鱉甲(醋炙) 當歸 赤芍藥 柴胡 桔梗 甘草(炙) 人參(各一兩) 麝香(五分)杏仁(去皮尖,炒) 胡黃連(二錢) 官桂(半兩,去粗皮,不見火) 地骨皮(一錢) 木香(半兩) 宣連(一錢) 真酥(三兩) 白砂蜜(三兩)
上為細末,用青蒿一斤,童便五升,熬青蒿汁約二升,濾去渣,入酥蜜,再熬成膏。候冷入藥末,搜和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酒下,或米飲亦可。日進三服。如秋冬時,更入桃柳心七個,與后柴胡散煎服。
柴胡散補虛勞。
柴胡 人參 茯苓 桔梗 芍藥 當歸(酒浸) 麥門冬 青皮 桑白皮 川芎 白術(shù) 升麻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通口連渣服。
又柴胡散治童稚骨蒸熱,及解傷寒后熱。
柴胡 川大黃 干漆(炒煙盡) 秦艽 甘草 常山(各一兩) 鱉甲(三兩,醋炙)
上咀,每服一錢,水一盞,入小麥一撮,煎七分,不拘時冷服。
百勞散治骨蒸勞熱等證。
天仙藤 當歸 川芎 芍藥 茯苓 人參 黃 知母 貝母 黃芩 五味子 地骨皮 柴胡 甘草 白芷 桔梗(各等分)
每服一兩,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服。一方加秦艽、前胡。
崔氏四花六穴灸法(見針灸門)
專治男婦五勞七傷,氣血虛弱,骨蒸潮熱,形容憔悴,咳嗽痰喘,五心煩悶,四肢困倦。
如諸風體弱,諸氣 羸,久病痼疾,形體虛弱者,并宜灸之。
黃帝灸二一種癆圖并序夫人含靈受氣,稟于五常。攝之乖理,降之六疾。至若岐黃廣記,抑有舊經(jīng),攻灸單行,顯靈斯術(shù)。骨蒸病者,亦名傳尸,亦名 ,亦命伏連,亦名無辜。丈夫以元氣為根本,婦人以血海為根源。其病狀也,發(fā)干而短,或聚或分,或腹中有塊,或腦門結(jié)核,或夜臥盜汗,夢與鬼交。
雖目視分明,而四肢無力。上氣食少,漸至 羸。縱延歲月,遂至殞滅。
余昔添任洛州司馬,三十日灸活一十三人。前后瘥者數(shù)過二百。至于貍骨獺肝,徒聞曩說;金牙銅鼻,罕見其能。未如此方扶危救急,非止單攻骨蒸,兼亦療風,或瘴或癆,或邪或僻,患狀既廣,灸愈亦多。不可全錄,聊述大概,又恐傳說訛謬,以誤將來。令具圖形,庶令覽者易于悉使。所在流傳,頗多家藏,未暇外請名醫(yī),旁求上藥。返魂遠魄,何難之有?遇斯疾者可不謹哉!
腎俞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上一隔對是穴,治虛勞耳聾,腎虛水腫腰痛,小便濁,好獨臥,身冷如冰,遺精溺血,五勞七傷,腳膝酸疼,針三分,灸三壯) 大椎一穴(在第一椎) 膈俞二穴(在第七椎) 膽俞二穴(在第十一椎) 三焦俞二穴,(在第十三椎) 胃俞二穴(在第十椎) 旋俞二穴(在第一十椎)
一法∶以兩手著頭相叉,長氣即吐之。坐地緩舒兩腳,以兩手外抱腳中,疾低頭,入膝中,兩手交叉頭上,十三通。愈三尸也。
一法∶叩齒二七過,取咽氣二七,如三百通乃止,為之二十日,邪氣悉退。六十日病小愈,百日大病除,三尸伏蟲去,肌膚光澤。
《圣惠方》:治虛煩骨蒸不得眠。用酸棗仁(一兩),水二盞,研,絞汁下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黃汁一盞,再煮。不拘時服。
又方∶治虛勞嘔血,嗽血吐血。用大小薊、柏葉、荷葉、茅根等,即十灰散。又以山藥五條、蓮肉半斤、晉棗一百枚、霜柿十個,四味用水四碗于砂鍋內(nèi)煮熟,擂碎。卻下前藥末,和勻,慢火再熬。復下阿膠四兩、黃蠟二兩、平胃散末、四君子湯,和知母、黃柏末各一兩,搜和成劑。如硬,入蜜置青石上,木槌打勻,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棗楊下,不拘時。此藥不寒不燥,治一切虛勞百損神效。
又方∶用鹿角霜(一斤),白茯苓(四兩)為末,就用鹿角膠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酒下,甚補益。
又方∶治虛勞骨蒸。用胡黃連、蛇床子、前胡各三錢,犍豬膽一個,脊髓一條,童便、水各一鐘,煎八分,再煎二次,服四劑可愈。
又方∶治虛勞瘦熱。用青蒿細銼水三升、童便五升,煎一升半去渣,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招呐P時,各以酒吞二十丸,或煎服。
《外臺秘要方》∶治骨蒸,以生地黃搗取汁一斤,入煉蜜四兩??招臐L白湯調(diào)下三錢。以身涼為度,若利減一匙。
一方∶治蒸病名曰內(nèi)蒸。所以言內(nèi)者、必外寒內(nèi)熱,以手附骨而熱甚者,其根在五臟六腑之中,必因患后得之,肉脫,飲食無味,皮燥而無光。蒸盛之時,四肢漸細,足趺腫起。以石膏十兩研如乳粉法。每服一錢,不拘時,水調(diào),以身涼為度。
一方∶治癆瘵。以赤 兒,俗名王瓜,焙干為末,酒調(diào)二錢服。
一方∶冶骨蒸勞熱。以桃仁一百二十枚,泡去皮及雙仁者,留尖杵為丸。平旦井花水頓服盡。
服訖,量性飲酒令醉。仍須吃水,能多最精。隔日又服一劑,百十日不許食肉。
一方∶冶五蒸。平旦涼至晚,煩躁,飲食無味,細喘小氣,兩足逆冷,手心常熱。變疳,則蝕人五臟。大便或澀,用芒硝(五兩)為末。每服三錢,滾米飲入煉蜜一匙調(diào)下,日二服。
一方∶用芒硝(二兩),苦參末(二兩),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米湯下,以身涼為度。
一方∶用胡黃連為末。每服一錢,蜜湯調(diào)下。
崔元亮《海上方》∶治癆瘵骨蒸,鬼氣。取童子小便五大斗澄過,青蒿五斗,八九月帶籽采來,細銼。二物相合,入大釜中,以猛火煎取三斗,去渣,凈洗,釜干。再傾汁于釜中,以微火煎至二斗。取豬膽十枚相合,再煎至一斗半,除火待冷,以新瓷器盛。每欲服取甘草二三兩,炙熟,搗為末,調(diào)蒿汁膏,搗千杵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湯下,增至三四十丸亦可。
黃狗肉丸∶治男子婦人虛勞體熱,盜汗,四肢倦怠,用肥中黃狗一只,去腸臟皮毛,用內(nèi)外腎,研入砂鍋內(nèi),酒醋八分,水二分,地骨皮(一斤),前胡、黃 (各四兩)、蓯蓉(二兩),同狗肉,自朝煮至暮,將藥去,肉再煮一宿。至明早去頭骨,再煮如泥,入石器內(nèi),細搗,入當歸末(四兩)、蓮肉(一斤)、平胃散(二斤),和狗肉,杵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酒送下。
一方∶治虛勞,用杏仁(一斤),去皮尖,生姜六兩銼碎??人约尤藚ⅲㄋ膬桑肷板亙?nèi),河水一斗,以文武火熬,水盡為度,去姜參渣,每服杏仁五七枚,或二十枚,細嚼,頻頻服之。
一方∶治骨蒸勞熱,飲食不為肌肉,自污、盜汗,日夜俱熱者難治,日夜間熱者易愈。
用羚羊角末二錢,溫水調(diào)下。
一方∶治骨蒸勞,及痔漏腸風下蟲血。用鰻鱺魚,酒醋五味煮食,亦治心疼。
一方∶治傳尸癆瘵。用童便二盞,無灰酒一盞,以新瓷器盛之。取豬腰子一對,入瓶內(nèi),封固瓶口。日晚用重湯煮之,至中夜止。待五更以火溫之,乘熱任意飲酒,食腰子。病危者一月見效,平日瘦怯者可服此。蓋以血養(yǎng)血,勝金石草木之藥也。
一方∶用雄黃(一兩)為末、松脂(一兩),溶化和丸,如蓮子大。平旦吞一丸,七日三尸盡去。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公元 1158 年)宋.撰人未詳.二十卷.自醫(yī)工論至疵靨論,述小兒初生至成童的疾病,凡 100 論, 論后附方.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撥萃》)地骨皮散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困倦,夜多盜汗。
地骨皮 秦艽 柴胡 知母 當歸 枳殼(炒) 鱉甲(酷炙黃)
上咀,等分,每服五錢,水一盞,桃柳枝頭各七個,姜三片,烏梅一個,煎去渣,臨臥服。
(《經(jīng)驗》)清骨散治男子婦人,五心煩熱,欲成癆瘵。
生地黃(一錢) 人參(五分) 防風(五分) 北柴(一錢) 薄荷葉 秦艽 赤茯苓 熟地黃(各五分) 胡黃連(三分)
上咀,水盞半,煎八分,溫服。患骨熱者,先服荊蓬煎丸一服,使臟腑微利,然后服此荊蓬丸。(方見積聚門。)
(《良方》)麥門冬湯治心中煩熱,惟欲露體,覆之即悶,驚悸心忪,面無顏色,忘前失后。婦人患血風氣者,多成此疾,乃心蒸之狀。
麥門冬 茯神 防風 地骨皮(各八分) 人參 遠志 龍齒 羚羊角屑 炙甘草 石膏 石英(各三分)
上咀,水盞半,棗二枚,煎七分,去渣溫服。未瘥再服,以瘥為度,其益心力。胃經(jīng)吐血者,服之尤佳。若畏藥者,去紫石英。
黃 益損湯治男子婦人,童男室女,諸虛不足,榮衛(wèi)虛弱,五勞七傷,骨蒸潮熱,腰背拘急,百節(jié)酸痛,夜多盜汗,心常驚惕,咽燥唇焦,少力嗜臥,肌膚瘦瘁,咳嗽多痰,咯吐血絲,寒熱往來,頰赤神昏,全不思食。服熱藥則煩躁,沖滿上焦,服寒藥則膈滿而腹痛。及治大病后榮衛(wèi)不調(diào),及婦人產(chǎn)后血氣未足,宜服此藥。
黃 人參 石斛 木香 白術(shù) 當歸 肉桂 茯苓 芍藥 川芎 熟地黃 山藥 丹皮麥門冬 五味子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五片、棗二枚、小麥五十粒,烏梅一個,煎七分,食前服。
(《宣明》)白術(shù)黃 散治五心煩熱,自汗,四肢痿弱,飲食減少,肌瘦昏昧,并皆治之。
白術(shù) 黃 當歸 芍藥 人參 黃芩(各五分) 石膏 甘草(各一錢) 川芎 寒水石(各六分) 茯苓(五分) 官桂(三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前一日三服。
(《宣明》)當歸地黃湯治咳衄血,大小便血,或婦人經(jīng)候不調(diào),月水過多,咳嗽者。
當歸 川芎 生地黃 黃芩 芍藥(各五分) 染槐子 黃藥子 甘草(各四分) 白術(shù) 白茯苓 龍骨(各六分)
上水一盞,煎七分,食前溫服。
(《局方》)黃 鱉甲散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煩熱,心悸盜汗,食少多渴,咳嗽有血。
黃 (蜜炙) 鱉甲(醋浸炙,去裙) 知母 桑白皮 紫菀 桔梗 甘草(炙。各五分) 地骨皮 秦艽 柴胡 生地黃 赤芍藥(各七分) 天門冬 白茯苓(各八分) 人參 肉桂(各四分)
上水盞半,煎八分,食后溫服。
(《局方》)》秦艽鱉甲散治血氣勞傷,四肢倦怠,面黃肌瘦,骨節(jié)煩疼,潮熱盜汗,咳嗽吐痰,山嵐瘴氣,并皆治之。
秦艽 鱉甲(制) 荊芥 前胡 柴胡 貝母 白芷 天仙藤 陳皮 青皮 甘草(炙。各五分) 葛根(一錢) 肉桂 羌活(各二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煎八分熱服。
(《局方》)秦艽扶羸湯治肺痿骨蒸,已成勞嗽,或寒或熱,聲嘎不出,體虛自汗,四肢怠情。
秦艽 柴胡 人參 鱉甲(制) 當歸 柴菀茸 地骨皮 甘草(各五分)
上水盞半,姜五片,大棗、烏梅各一枚,煎八分,食后溫服。
(《濟生》)鱉甲地黃湯治虛勞,手足煩熱,心下怔忡,身體羸瘦。
鱉甲醋(炙) 熟地黃 酒洗) 柴胡 當歸 石斛 秦艽 茯苓 麥門冬 白術(shù)(各一錢) 人參 肉桂 炙甘草(各六分)
上水兩盞,姜五片,烏梅一個,煎八分,不拘時服。
(《濟生》)黃 飲子治諸虛癆瘵,四肢勞倦,潮熱乏力,日漸黃瘦,胸膈痞塞,咳嗽痰多,甚則吐血,陰虛陽脫者服之。
黃 當歸 紫菀茸 地骨皮 人參 石斛 半夏 桑白皮 款冬花(各五分) 附子 鹿茸(酒蒸) 炙甘草(各三分)
上水盞半,姜七片、棗一枚,煎八分服。唾血加阿膠、蒲黃各五分。衛(wèi)氣枯燥,有熱者,減去附子、鹿茸。
旋神飲子治癆瘵憎寒壯熱,口干咽燥,自汗煩郁,咳嗽聲重,唾中血絲,瘦劇倦乏。
人參 當歸 白芍藥 茯神 白術(shù) 黃 半夏曲 蓮肉 桔梗 麥門冬 熟地黃 五味子 白茯苓 灸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紅棗一枚、烏梅一個,煎八分,食后服。如嗽,加阿膠;虛極胸滿,木香濕紙包炮,加沉香亦可;如不思食,加扁豆。
(《直指》)參 散治癆瘵喘嗽,咯血聲焦,潮熱盜汗。
人參 黃 川芎 當歸 白茯苓 柴胡 桔梗 貝母 杏仁 五味子 桑白皮 紫菀茸 阿膠 枳殼 甘草 秦艽 防風 羌活 款冬花 鱉甲(醋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八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后服。
(《良方》)潤神散治癆瘵憎寒壯熱,口干咽燥,自汗疲劇,煩躁。
人參 黃 麥門冬 淡竹葉 桔梗 炙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不拘時服。如自汗入麥同煎服。
(《良方》)薤白散治久患咳嗽,肺虛成癆瘵,及吐血、咯血等證。
鱉甲(醋炙) 阿膠(炒。各一兩) 鹿角霜(三錢三分) 甘草(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薤白一莖,長二寸,煎八分,食后服。先嚼薤,次服藥,一日三服。
(《良方》)阿膠丸治勞嗽并嗽血唾血。
阿膠(蛤粉炒) 生地黃 卷柏葉 雞蘇葉 大薊 山藥 五味子(各一兩) 柏子仁(炒另研) 麥門冬 人參 防風(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濃煎,小麥湯或麥門冬湯送下?!稘健分杏羞h志、百部、茯苓。
(《良方》)青蒿散治虛勞骨蒸,咳嗽聲嘎,皮毛干枯,四肢倦怠,夜多盜汗,時作潮熱,飲食減少,日漸瘦弱。
青蒿 秦艽 香附子(炒) 桔梗 天仙藤 鱉甲(醋炙) 前胡(各一兩) 烏藥(半兩) 川芎(二錢半) 甘草(炙,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六分,食后服。
(《局方》)樂令建中湯治臟腑虛損,身體瘦弱,潮熱自汗,將成癆瘵。此藥大能退虛熱,生氣血。
前胡 細辛 當歸 白芍藥 人參 橘紅 桂心 麥門冬 黃 (蜜炙) 茯苓 甘草(炙。各八分) 半夏(制,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枸時服。
劫癆散治心腎俱虛,勞嗽時復三、四聲,潮熱后即盜汗,四肢倦怠,體瘦惚惚,異夢,嗽中有血,名曰肺痿。
白芍藥(二錢) 黃 (蜜炙) 人參 白茯苓 熟地黃(酒洗) 當歸 半夏曲 五味子 阿膠(蛤粉炒) 甘草(炙。各一錢)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后服。
(《良方》)再生丹治一切癆證,黃瘦虛損,諸藥不能治者,此藥大效。
大茴香(鹽炒) 小茴香(炒) 木通 穿山甲(二錢半) 全蝎(微炒) 通草(各一兩) 沉香(八錢半) 木香 檳榔 燈草(各五錢) 紅花(二錢半)
上為細末,甘草膏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溫酒送下,食干物壓之。
生犀散治骨蒸肌瘦,頰赤口干,日晚潮熱,夜出盜汗,五心煩躁,及大病瘥后余毒不解。
犀角 地骨皮 秦艽 麥門冬 柴胡 枳殼(炒) 茯苓 赤芍藥 桑白皮 黃 (蜜炙) 人參 鱉甲(醋炙)知母 大黃(等分)
上咀,每服二錢,入陳青蒿一根煎,或桃枝亦可,同煎至八分。及治小兒疳病,熱似骨蒸者;或久病后時作潮熱,并瘧疾。有痰加半夏,熱輕者,去大黃加黃芩。
紫菀湯治傳尸骨蒸,復連 ,肺氣咳嗽。
紫菀 桑白皮 桔梗 生地黃 續(xù)斷(各一錢) 五味子 甘草(炙) 赤小豆
上水盞半,竹茹一丸,彈子大,同煎一盞。食后溫服,良久再服。若熱甚,加麥門冬、石膏各一錢。
天門冬散治骨蒸,心肺煩熱,氣息喘促,唾不出唇,漸加羸瘦。
天門冬(一錢) 赤茯苓 桔梗 柴胡 百合 白前 川麻 前胡 黃芩 杏仁(制) 甘草(炙。各五分) 桑白皮(一錢)
上咀,水盞半,姜一片,煎七分,食后溫服。
天門冬丸治氣癆咳嗽喘促,下焦虛損,上焦煩熱,四肢無力,身羸體弱。
天門冬 麥門冬 鱉甲(制) 杏仁 人參 黃 牛膝(酒洗) 枸杞子 白茯苓 五味子 石斛(去根) 熟地黃(酒洗) 山茱萸 肉蓯蓉(酒浸) 紫菀 訶黎勒 沉香(各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棗湯送下。
胡黃連丸治熱癆,骨節(jié)煩疼,心膈躁悶,亦治虛癆骨蒸。
胡黃連 鱉甲 犀角 訶黎勒 赤茯苓 甘草(炙。各一兩半) 黃芩 地骨皮 知母(炒)桔梗 升麻(各一兩) 柴胡(兩半) 人參(二分) 栝蔞(一枚)
上為細末,用豬膽二十枚,取汁,同蜜四兩攪勻,慢火熬成膏,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烏梅湯和童便下;如腹痛,糯米飲下,忌莧菜。
地黃煎丸治癆熱瘦弱。
生地黃汁 青蒿汁 薄荷汁 童便 好無 灰酒(各二升,同熬成煎) 柴胡 鱉甲(醋炙,去裙)秦艽(各一兩) 丹砂 麝香(各半錢)
上將后五味,研為細末,入前煎,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酒送下。
犀角丸治癆熱,無不效。
犀角屑 鱉甲 枳殼(麩炒) 黃連(各一兩) 龍膽草 貝母(煨黃) 升麻(各三分) 烏梅肉 (三兩,微炒) 秦艽(二兩) 柴胡(一兩半)
上為細末,用豬膽汁二協(xié)議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時,粥清飲下。忌豬肉、莧菜。
退熱湯治急勞,四肢煩痛,手足心熱,口干憎寒,飲食不得。
柴胡 龍膽草 青蒿 知母(焙) 麥門冬(去心) 甘草(各一錢)
上用童便盞半,蔥白三寸,薤白三莖,桃柳枝各五寸,同浸經(jīng)一宿,平旦煎一盞,空心頓服,至夜再服。
前胡飲治暴急成勞,痰盛喘嗽。
前胡 人參 官桂 白茯苓 柴胡 桔梗 黃芩 生地黃(酒洗) 玄參 旋復花 甘草(炙。各五分) 麥門冬(去心) 半夏 白術(shù)(各八分) 濃樸(制,一錢)
上水盞半,姜七片,煎七分,不拘時服。
石斛散治虛勞,手足煩疼,羸瘦無力,不能飲食,小便數(shù)。
石斛(一錢) 桑螵蛸(微炒) 黃 人參 牛膝 雞 (微炒) 熟地黃 當歸(各六分)麥門冬(去心) 赤芍藥 白龍骨(各三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三枚,煎七分溫服。
(《雜著》)癆瘵方治陰虛火動,發(fā)熱成癆。
當歸 白芍藥(炒。各錢半) 熟地黃 川芎(各八分) 黃柏 知母(蜜水炒。各一錢) 生地黃 甘草(炙。各五分) 天門冬 白術(shù)(各一錢) 陳皮(各七分) 干姜(炮,三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咳嗽甚者,加桑白皮、馬兜鈴、栝蔞仁(各七分),五味子(十粒)。
痰盛,加姜制半夏、貝母、栝蔞仁(各一錢)。
盜汗多,加牡蠣、酸棗仁(各七分),浮麥(一撮)。
潮熱,加沙參、地骨皮、柴胡(各十分)。
夢遺精,加牡蠣、龍骨、山茱萸(各七分)。赤白濁,加白茯苓(一錢) 黃連(炒,五分。)
衄血、咳血,出于肺也,加桑白皮(一錢),黃芩、山梔(炒。各五分。)
嗽血,痰血,出于脾也,加桑白皮、貝母、黃連、栝蔞仁(各七分)。
嘔血、吐血,出于胃也,加梔、連、干姜(炮)蒲黃(炒。各一錢),韭汁(半杯),姜汁(一匙)。
咯唾血,出于腎也,加桔梗、玄參、側(cè)柏葉(炒。各一錢)。
若先見血證,或吐衄盛者,宜先治血。輕者,涼血止血;甚者,先消瘀血,次止血,涼血。
蓋血來多有瘀停于胸膈者,不先消化之,即止之,涼之,不應也。葛可久《十藥神書》方可次第檢用。獨參湯止可用于大吐血后,昏倦,脈微細,氣虛者。氣雖虛,而復有火,可加天冬(五錢)。
若陰虛火動,發(fā)熱脈數(shù)者,盜汗咳嗽者,皆不可用此也。
勞病屬血虛有火,大便多燥,然須節(jié)調(diào)飲食,勿令泄瀉。若胃氣一壞,泄瀉稀溏,則前項寒涼之藥難用矣。急宜服理脾胃藥,用白術(shù)、茯苓、陳皮、半夏、甘草、神曲、麥芽等藥,候胃氣復,然后用前本病藥,收功后,可服補陰丸。
今世醫(yī)者但遇此證,例用四物加黃柏、知母,動經(jīng)百劑,雖死不變。殊不知胃氣傷于寒涼,癆火益甚,雖服之不能作效。蓋是胃氣虛,不行藥氣,故無效也。所以節(jié)齊云∶胃氣少虛,即救胃氣,胃氣復,又用本病藥,此治法妙也。有司命者,不可不知。
葛可久十藥神方
嘔吐咯血者,先以十灰散遏住。甚者,以花蕊石散止之。止后,其人必倦,用獨參湯補之,后服化藥。保和湯止嗽清肺,保真湯補虛除熱,太平丸潤肺消痰,消化丸下痰消氣,加減法具各方之下。
服藥之法,每日仍濃煎薄荷湯,灌漱喉中。用太平丸先嚼一丸,徐徐咽下,次噙一丸,緩緩溶化,至上床時,亦如此用之,夜則肺竅開,藥必流入竅中。如痰壅,卻先用飴糖拌消化丸一百丸吞之。次又根據(jù)前噙嚼太平丸,令其仰服前七藥。后若有嗽,可煮潤肺丸食之。服前藥有暇,煮此七藥服之,亦續(xù)煮白鳳膏食之,固其根本。痊后,服十珍丸以收功。
(甲字)十灰散治癆證嘔血、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藥止之。
大薊 小薊 荷葉 扁柏葉 茅根 茜根 山梔 大黃 牡丹皮 棕櫚皮(各等分)
上各燒灰存性,研極細末,用紙包,碗蓋于地上一宿,出火毒。用時先將白藕搗汁,或蘿卜汁,磨京墨半碗,調(diào)服五錢,食后下。如病勢輕,用此立效。如血出成升斗者,用后藥止之。
(乙字)花蕊石散五臟崩損,涌噴血出斗升,用此止之。
花蕊石(火 存性,研為粉)
上用童便一鐘,煎溫調(diào)末三錢,甚者五錢,食后服。
男子用酒一半,女人用醋一半,與小便和藥服,使瘀血化為黃水。服此訖,以后藥補之。
(丙字)獨參湯止血后虛弱,無動作者,此藥補之。
大揀人參(一兩)
上咀,水二盞,棗五枚煎,不拘時,細細服之。服后宜熟睡一覺,后服藥除根。
(丁字)保和湯治癆嗽,肺成痿者,服之決效。
知母 貝母 天門冬 麥門冬 款冬花(各二錢) 天花粉 薏苡仁 杏仁 五味子 甘草(炙)馬兜鈴 紫菀 百合 桔梗 阿膠(炒) 當歸 生地 紫蘇 薄荷(各五分)
上以水煎,生姜三片,入飴糖一匙化服之。每日三服,食后進,加減于后。一方有百部。
血盛,加蒲黃、茜根、藕節(jié)、大薊、小薊、茅花。
痰盛,加南星、半夏、橘紅、茯苓、枳實、栝蔞仁。
喘甚,加桑皮、陳皮、大腹皮、蘿卜子、葶藶、蘇子。
熱甚,加山梔子(炒)、黃連、黃芩、黃柏、連翹。
風,加荊芥、防風、金沸草、甘菊、細辛、香附子。
寒,加人參、肉桂、桂枝、五味子、蠟片。
(戊字)保真湯治癆證虛弱骨蒸,服此最效。
當歸 生地黃 白術(shù) 黃 人參(各一錢) 蓮心 赤茯苓 白茯苓(各五分) 天門冬 麥門冬 陳皮 白芍藥 知母 黃柏(炒) 五味子 柴胡 地骨皮 熟地黃(各四分) 赤芍藥 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姜三片、棗一枚,食后服。
驚悸,加茯神、遠志、柏子仁、酸棗仁。
淋濁,加萆 ,天臺烏藥、豬苓、澤瀉。
便濁,加石葦、 蓄、木通。
遺精,加龍骨、牡蠣、蓮須、蓮子。
熱燥,加石膏、滑石、鱉甲。
盜汗,加浮小麥、炒牡蠣、黃 、麻黃根。
(己字)太平丸治癆證久嗽,肺痿,肺癰,并皆噙服。
天門冬 麥門冬 知母 貝母 款冬花 杏仁(各二兩) 當歸 生熟地黃 黃連 阿膠(各兩半) 蒲黃 京墨 桔梗 薄荷葉(各一兩) 白蜜(四兩)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和勻,用銀石器,先下白蜜,煉熟后,下諸藥末,攪勻,再上火入麝,略熬三二沸,丸如彈子大。每日三服,食后細嚼一丸,前薄荷湯,緩緩送下,次噙一丸,臨臥時服。如痰盛,先用飴糖拌消化丸吞下,卻又噙嚼此丸,使藥流入肺竅,則肺清潤,其嗽退除,七日病痊。凡一切咳嗽,只服此藥立愈。
(庚字)沉香消化丸治癆瘵,熱痰壅盛。
青礞石(炒金色) 明礬(飛研細) 豬牙皂角 南星(制) 半夏 白茯苓 陳皮(各一兩)枳殼 枳實(各半兩) 薄荷葉 黃芩(各一兩) 沉香(五錢)
上為細末,和勻,姜汁浸神曲攪糊為丸,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臨夜飴糖拌吞,噙嚼太平丸,一藥并服,痰嗽除根。
(辛字)潤肺膏治久嗽,肺燥,肺痿。
羊肺(一具) 杏仁(凈研) 柿霜 真酥 真粉(各一兩) 白蜜(二兩)
上先將羊肺洗凈,次將五味入水攪粘,灌入肺中,白水煮熟。如常服,食前與七藥相間服之亦佳。
(壬字)白鳳膏治一切久怯虛弱,咳嗽吐痰,吐血發(fā)熱。
黑嘴白鴨一只 大京棗(二升) 參苓平胃散(一升) 陳煮酒(一瓶)
上先將鴨縛定腳,量患人飲酒多少,隨量以酒蕩溫,將鴨頂割開,滴血入酒,拌勻飲之。直入肺經(jīng),潤補其肺。卻將鴨干 去毛,于肺邊開一小孔,取其腸雜,拭干。次將棗子去核,每個中實納參苓平胃散末,填滿腸肚中,用麻扎定。以沙甕一個,置鴨在內(nèi)、四圍用火慢煨,將陳煮酒,作三次添入,煮干為度。然后食其棗子。陰干隨意食用,參湯送下,后服補髓丹,則補隨生情,和血順氣。
(癸字)十珍丹(一名補髓丹) 治久虛勞憊,髓干精竭,血枯氣少。服前藥愈后,服此藥。
豬脊膂(一條) 羊脊髓(一條) 團魚(一枚) 烏雞(一只)
上四味,制凈去骨存肉,用酒一大碗,于砂鍋內(nèi)煮熟,擂細,與前熟肉一處,再用慢火熬之,卻下明礬(四兩),真黃蠟(三兩),上二味,逐漸下,與前八味和一處,擂成膏子,和平胃散末,四君子湯末,知母,黃柏末各一兩,共十一兩,搜和成劑。如十分硬,再入白蜜同熬,取起放青石上,用木槌打如泥,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不拘時,棗湯下。
(《秘方》)七圣神效散治男子婦人,遠年近日,五勞七傷,喘嗽、血尸勞等疾,諸藥無效,針灸不應,命在須臾,服此神效。
鹿茸大補湯(方見諸虛門。)
十全大補湯(方見虛門。)
黃 益損湯(方見前。)
退熱飲(方見積熱門?!吨敝浮氛`以退為進,今正之。)
清心蓮子飲(方見淋門。)
鱉甲散(方見前。)
上各取一帖,無灰酒三升,浸瓷器瓶內(nèi)半月,開時,空心浸一盞。輕者半月,重者一月,必然痊可。
當歸膏治脾胃虛弱,養(yǎng)血和中。
當歸(一斤四兩,酒洗) 芍藥(八兩,微炒) 生地黃(半斤,酒洗) 薏仁(一斤,糯米炒去粉) 茯苓(六兩) 白術(shù)(十兩,瀉者黃土微炒) 蓮肉(半斤,去心) 山藥(八兩,炒)陳皮(四兩) 人參(三兩,服得者倍之) 甘草(一兩半,炙半生) 枸杞子(四兩)
上咀,凈稱,用水二十斤,文武火熬成膏,加熱蜜于內(nèi)。冬用四兩;春用五兩;夏秋用六兩,根據(jù)法再熬。
內(nèi)外俱熱如蒸者,加青蒿汁(一碗)、銀柴胡(一兩)、胡黃連(五錢)。
內(nèi)熱蒸者,加地骨皮(四兩),牡丹皮(二兩),知母(一兩)。女人加童便浸香附子(一兩),烏藥(二兩),玄胡(二兩)。
男女胃脘痛者,加草豆蔻(一兩)。寒加肉桂。
虛火陣陣作痛,加炒黑山梔仁(半兩)。
頭昏目暈者,加天麻(二兩),鐘乳粉(一兩)。
頭虛痛者,加大川芎(二兩)。
咳嗽,加貝母(三兩)、紫菀(一兩)、五味子(一兩)。
肺熱者,麥門冬(三兩)、天門冬(一兩)、桔梗、百部(各一兩)。
足膝軟弱,或酸者,加牛膝(四兩)、石斛(二兩)。
腰背痛者,加杜仲(六兩)、橘核仁(一兩)。
地黃膏滋陰降火,養(yǎng)血清肝。
鮮地黃(不拘多少,搗汁。以十斤為則,和眾藥汁同熬) 當歸身(一斤) 芍藥(半斤)甘杞子(半斤) 天門冬(六兩) 川芎(二兩) 麥門冬(六兩)蓮肉(四兩) 丹皮(二兩) 知母 地骨皮(各三兩) 人參 甘草(各一兩)
上將眾藥用水二斗煎一斗,去渣凈,用生地黃汁同熬成膏。
參術(shù)膏治虛勞,脾胃虛弱,不能運用,或脹,或瀉,神效。
人參 白術(shù)(土炒。各一斤) 薏苡仁(八兩,炒熟) 蓮內(nèi)(六兩,去心皮) 黃 (四兩,蜜水炒) 茯苓(四兩) 神曲(炒二兩) 澤瀉 甘草(炙。各五錢)
上如前法熬膏,或為細末,飲湯調(diào)服二三錢。
金櫻膏治虛勞遺精,白濁最效。
金櫻子(經(jīng)霜后,采紅熟者,不拘若干,撞去剌,切開,去子搗碎煮之,濾渣凈用,復將滓榨汁干用,熬成膏,法見制門) 枸杞子(四兩) 人參(二兩) 薏苡仁(五兩)山藥(二兩) 杜仲(姜汁炒,四兩) 芡實肉(四兩) 山茱萸肉(四兩) 益智仁(一兩) 青鹽(三錢)桑螵蛸(二兩,新瓦焙燥)
上咀,同熬二次,去渣,熬成膏,和金櫻膏對半和勻,空心滾白湯下三四匙。
河車補陰丸治酒色過度,血氣俱虛,腎臟羸憊,虛火上炎,咯血,咳痰多嗽,盜汗勞熱,漸成骨蒸,最宜服此。
紫河車(一具,制法見總制) 川黃柏(二兩、鹽酒拌,曬干炒褐色) 知母(鹽酒炒一兩)人參 龜板(一兩,酥炙,去裙) 熟地黃(四兩,酒浸) 枸杞子(二兩) 牡丹皮 茯苓(各一兩) 澤瀉 五味子 青鹽(各五錢)
上各制,日干,為細末,山藥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白湯送下。
□
(《良方》)芎歸血余散治瘵疾先用此方,次以鱉甲、生犀角取蟲。
室女頂門生發(fā)(一小團,井水洗去油膩,法醋浸一宿,日中曬干,紙里,火燒存性) 川芎(五錢) 當歸(三錢) 桃仁(水泡,去皮尖焙) 木香(各二錢) 安息者 雄黃(各一錢) 全蝎(二枚)江上大鯉魚(頭生截斷一枚,以醋炙酥)
上為末分作四服。每服井水一大碗,凈室中煎七分,入紅硬降真香末五分,燒北斗符入藥。
月初五更向北仰天咒曰∶瘵神,瘵神,害我生人。吾奉帝敕,服藥保身。急急如律令。念咒五遍,面北服藥畢,面南吸生氣一口,入腹中。燒降真香,置床下,熏 時,再一服。后具符式。
北斗符(圖缺)
(《良方》)鱉甲生犀散治瘵疾,殺勞蟲,取出惡物。
天靈蓋(一具,男者,色不赤可用;女者,色赤,勿用。以檀香煎湯,候冷瀉。咒曰∶電公靈,雷公圣。逢傳尸,即須應。急急如律令。咒七遍訖,次用酥炙黃色) 生鱉甲(一枚,醋炙黃)生犀角 降真香 阿魏(河酒研) 干漆(炒存性) 甘遂 木香(各三錢) 穿山甲(取四趾,醋炙焦)雷丸(二錢) 雞心) 檳榔 桃仁(去皮尖) 安息香(各半兩) 蚯蚓(十條,生研和藥)全蝎(二枚) 虎長牙(二枚,醋炙酥,如無,即用牙關(guān)骨)
上為末,每服半兩,先用豉心四十九粒,東向桃、李、桑、梅小梢各二莖,長七寸,生藍青七葉,青蒿一小握,連須蔥白洗五莖,石臼內(nèi)同杵。用井水一碗半煎一盞,入童便一盞,并藥煎取七分,入麝香一字。月初旬,五更,空心溫服,即以被覆面??趾怪杏屑毾x,軟帛拭之,即焚其帛,少時必瀉蟲,以凈桶盛,急鉗取蟲,付烈火中焚之。并收入瓷罐中,瓦片敷雄黃蓋之,埋深山中,絕人行處。
(《直指》)虎牙丸治癆瘵,咳嗽聲啞,肉脫骨痿,殺下瘵蟲。
紫河車(一具,洗凈,用童便酒煮爛,聽用) 麝香(五分) 大川椒(去合口并子,以黃稈紙二重托之,熱爐內(nèi)烙去汗,土地上蓋一宿) 虎頭關(guān)骨(酒浸二宿,炙焦。各一兩半)黃狗頭(取肉四兩,童便并酒煮爛) 鹿茸(酒炙,七錢半) 桃仁(水泡,去皮尖) 秦艽(洗)木香 阿膠(炒。各半兩) 鱉甲(一枚,醋浸一宿,炙酥) 安息香 生發(fā)(紙捻火燒過,存性。各二錢)
上為細末,以紫河車、狗肉杵粘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月初五更空心米飲下,午時又服。如無胞衣,以雄豬肚代用。
(《直指》)雄麝丸治癆瘵,殺癆蟲,下惡物。
雄黃 雌黃 青黛 代赭石(火 醋淬) 朱砂(研。各二錢半) 干蝦蟆(一只,酒炙黃色)天靈蓋(男子者,酥油炙黃色,三錢) 安息香 阿魏(酒浸,研。各二錢) 麝香(五分) 巴豆(肥大者十粒,略去油)
上為細末,軟粳飯頭揉和杵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桃仁十四枚,去皮尖研,煎湯,空心五更下。
(《三因》)五枝散取傳尸,勞蟲。
桃枝 李枝 梅枝 桑枝 石榴皮(并用東向小枝,各七莖,長三寸) 青蒿(一小握) 苦楝根(白皮,七寸) 生藍青(七葉) 連須蔥白(七寸,洗)
上以童便一升半,煎至一半,去渣,入安息香、蘇合香、阿魏各一錢,煎至一盞,濾清,調(diào)朱砂、雄黃、雷丸、枯白礬、硫黃末各半錢,雞心檳榔未錢半,麝香一字,分作二服,月初五更空心浸一服。五更三點,又進一服,約午后,取下瘵蟲,凈桶盛。急鉗入油銚內(nèi)煎之,仍將油傾罐內(nèi),埋深山僻處。
(《三因》)神授散治傳尸勞氣,殺蟲去毒。
川椒(二斤,去子,并合口者,炒出汗)
上為細末,米渴下一錢,必麻痹暈悶少頃,如不能禁,以酒糊丸,梧桐子大,空心服五十丸。昔嘗一人,與病癆婦人交。其婦死后,其人遂染疾。遇一道人云∶邪氣已入臟,遂令急服椒丸二斤,病當去,如其言,服之幾盡,大便出一蟲,如蛇狀,遂安。續(xù)與人服之,獲安者多矣。
藍汁方殺瘵蟲、惡蟲,皆化為水。
生藍青葉(搗取自然汁一大碗) 雄黃 枯白礬 安息香 紅硬降真香(各五分) 麝香(少許)
上以雄黃等同研,八藍汁內(nèi),月初五更空心服,此方通治蟲毒,及解諸毒。
青桑枝散取蟲神效。
青桑枝 柳枝 桃枝 梅枝(各七莖,長四寸) 青蒿(一小握) 石榴皮 赤箭 鬼臼(各半兩)
上用童便一升半、蔥白七莖,煎至一半,去渣,另入安息香、阿魏各一分,煎至一盞,去渣,調(diào)辰砂末五分、檳榔未一分、麝香一字,分二服。五更初調(diào)下一服,須臾又進一服,至巳時,必取下。多紅者可救,青黑色者不治。見有所下,即進軟粥湯飯,溫暖將息。不可食硬物及生冷等物。合時須擇日,不得令貓犬、孝子、穢婦人等見。一方無赤箭、鬼臼。
治瘵蟲三方
三月四日取桃葉五升,熟搗。脫衣,避風密室中坐其上,從旦至暮,尸蟲悉出。
一方 空心食榧子百枚,諸癆蟲悉化為水。
一方 殺瘵蟲。
黑貓肝(生取曬干) 為末,月初五更空心,醇醋調(diào)下,或酒后食之。
(《青囊》)取蟲藥追一切癆蟲。
啄木禽(活取一只,如法喂之) 用朱砂四兩為末,精豬肉四兩,切作豆大,拌和朱砂。
將禽餓一晝夜,方與食之。
食盡,將禽系死,用鹽泥固濟。炭火 一夜,來日不見太陽取出。不得打破,埋凈地中一尺許,一晝夜取出,銀器內(nèi)為細末,以無灰酒作一服,空心入麝香少許,同調(diào)下。置病患在帳中,四下緊閉,用鐵鉗等候。
待病患口中蟲出,即鉗入沸油中煎之。沸油須先預備,蟲出后,進稀粥。及服嘉禾散一二帖,念咒服藥。
咒曰∶ 嗚HT 哞 呢。
(《青囊》)釣蟲丸
磁石(有墻極堅者,一兩半) 膩粉(另研) 龍骨(各半兩) 砂(研,半兩)
上為末,用蠟為丸,小櫻桃大,每服一丸。以藥上用針穿一小孔,以青綠線貫之,梢頭系一大錢。早晨令病患向破方正坐,用溫水吞下,候藥下咽喉中,合口,以牙咬定古錢。等候惡心,便吐出。其蟲形狀不一,急以滾油煎之。如不吐蟲,只吐得血絲子,或涎一二合,皆是安證。更服尋常調(diào)和諸藥,數(shù)服,決取痊瘥。其吐出藥,用溫水洗過,更可治人,若是傳尸勞,一丸可活二人。
(《青囊》)釣蟲神效奪命散
石燕(一枚火 ,醋淬七次) 母丁香(錢半) 酒臘(五錢) 鱉甲(一個,和殼) 水磨雄黃(二錢)
上為細末,以蠟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裝釣子上系緋線一條,長一丈二尺,用雪膏少許丸藥,以蠶繭一戳穿于在線,蓋之。令病患先吃膏,后一口連藥吞下。良久線動,用力拽出,有蟲,入滾油煎之。此藥于端午日,日末出時修合,先服紙丸,次同神仙秘法服之。
(《青囊》)囊服紙丸子法
凡醫(yī)傳尸,當先齋戒,誠心對圣焚香,服紙丸子。以雞蛋清涂紙上,令干。剪作錢樣大丸。
服之后,服前件丸藥、散藥。
取傳尸癆蟲鬼哭飲子(方見諸蟲門)
□
《道藏經(jīng)》云∶傳尸蟲瘵,不可不知其詳也。九蟲之中,而六蟲傳代,三蟲不傳,胃蟲、蛔蟲、寸白蟲是也。或因五臟中毒而生,或親戚習染而傳。六蟲,大率約一旬之中,遍行四穴,周而復始。二日一食,五日一退。方其作,若百體有痛,蟲之食也。退則還穴醉睡,一醉五日,其病乍靜。俟其退醉之時,乃可投符用藥。不然,蟲熟于符藥之后,不能治也。一蟲在身,占一十二穴,六蟲共占七十二穴。一月之中,上旬十日,從心至頭,游四穴,蟲頭皆向上;中旬十日,從心至臍,游四穴,蟲頭皆向內(nèi);下旬十日,從臍至足,游四穴,蟲頭皆向下。若投符用藥可以審此。如紫蠶之苗在肝中,蓋蟲性用通靈,切在精審。其或取蟲不補,即學淺妄行,徒費資財,終無去病之理,可不悲哉!師曰∶治傳尸勞者,先須知正氣與毒并行,故臟腑有礙,即成蟲狀。遇陽日長雄,陰月長雌、其食臟腑脂膏,故其色白。五臟六腑一經(jīng)食損,即皮聚毛脫,婦人即月信不調(diào),血脈皆損,不能榮衛(wèi)五臟六腑也。
七十日后,食人血肉盡,故其蟲黃赤,損于肌肉,故變瘦,飲食不為膚,筋緩不能收。
一百二十日外,血肉食盡,故其蟲紫,即食精髓。
傳于腎中,食精,故其蟲色黑,食髓,即骨痿不能起床。諸蟲之有三毛,毛色雜花,鐘孕五臟,五行之氣,傳之三人,即自能飛,其形如禽,亦多品類,傳入腎經(jīng),不可救治。法之所載者,能利后,其蟲色白,可三十日服藥補之。其蟲色黃赤,可六十日服藥補之。其蟲紫黑,其疾已極,可百二十日服藥補之。故經(jīng)曰∶六十日內(nèi)治者,十得八九;百八十日內(nèi)治者,十得三四。過此已往,未知全生。今以六代所傳蟲狀具后。
□
第一代蟲狀病證游游食日治法
圖(圖缺)
此蟲形如嬰兄,長三才,背有毛。
圖(圖缺)
此蟲形如鬼,動走臟腑。
圖(圖缺)
此蟲形如蝦蟆,變動臟腑之中。
凡人受病之后,頓覺憔悴,令人夢寐顛倒,魂魄飛楊,精神離散,飲食減少,形容漸瘦,四肢百節(jié)疼痛,憎寒壯熱,背膊拘急,口苦舌干,面無顏色,鼻流清涕,虛汗常多。其蟲遇丙丁日食起,醉歸心俞穴、中四穴,輪轉(zhuǎn)周而復始。俟蟲大醉,方可醫(yī)灸,取出蟲后,用藥補心,宜服守靈散。
第二代蟲狀病證游食日治法
圖(圖缺)
此蟲形如亂發(fā),長三寸許,在人臟腑之中。
圖(圖缺)
此蟲形如蜈蚣,或似守宮,在人臟腑之中。
圖(圖缺)
此蟲形如蝦蟹,在人臟腑之中。
凡癆瘵,苦患此蟲,令人神色如醉,夜夢不祥,夢與亡人為侶。心胸飽悶、四體不和,骨節(jié)枯稿,日漸瘦弱,醋心嘔酸,咽干鼻塞,背脊酸疼,腰膝無力,唾吐膿血,頭目不利,胸膈多痰,盜汗發(fā)熱等證。其蟲遇庚辛日食起,醉歸肺俞穴中。俟蟲大醉,方可醫(yī)治,取出蟲后,補肺則瘥,宜服虛成散。
第三代蟲狀病證游食日治法
圖(圖缺)
此蟲形如蚊 類,在人臟腑之中。
圖(圖缺)
此蟲形如螳螂,或如血果,在人臟腑之中。
圖(圖缺)
此蟲形如刺 ,或如毛蟲,在人臟腑之中。
癆證,若有此蟲,令人三焦多昏,日常思睡,嘔吐苦汁,或吐清水粘涎,腹脹虛鳴,口鼻生瘡,唇黑面青,日漸消瘦,精神恍惚,口燥咽干,目多昏淚。其蟲庚寅日食起,醉歸厥陰穴、中四八。俟蟲大醉,方可治之,取蟲之后,補氣即愈。
第四代蟲狀病證游食日治法
圖(圖缺)
此蟲形如亂絲,或如蠐螬蟲者。
圖(圖缺)
此蟲形如豬肺,或作蟬蟲。
圖(圖缺)
此蟲形如蛇虺,往來五臟之中。
凡病此蟲,令人臟腑虛鳴,嘔逆,腸中 癖氣塊,憎寒壯熱,肚大筋青,咳嗽氣促,口苦舌干,要吃酸咸之物。其蟲遇戊巳日食起,醉歸脾俞穴、中四穴。俟蟲大醉方可治,取蟲后,補脾即愈,服魂停散。
第五代蟲狀病證治法
圖(圖缺)
此蟲形如鼠無毛。
圖(圖缺)
此蟲有頭無足,有足無頭。
圖(圖缺)
此蟲形如精血片。
凡患此蟲,入肝經(jīng)、而歸腎,得血而更改也。令人多怒氣遂,四肢解散,日食減少,或面紅潤如平人,或時通靈而言未來事,或著床枕不起,有似中風肢體頑麻,腹內(nèi)多痛,其蟲遇壬癸日食起,醉臟肝俞穴、中四穴。俟蟲大醉,方可治,取蟲后補肝,即愈,宜服金明散。
第六代(此代蟲有翅足全者,千里傳疰,所謂飛尸。)
圖(圖缺)
此蟲形如馬尾,或有兩條,一雌一雄。
圖(圖缺)
此蟲形如龜鱉,在人五臟之中。
圖(圖缺)
此蟲形如爛面,或如飛禽,或長或短。
凡患此蟲,令人思食百物,身體 羸,腰膝無力,眼暗耳鳴,喘嗽不定,心腹悶亂。其蟲遇丑亥日食起醉歸腎前穴、四穴。俟蟲大醉,乃可治之。取蟲出,補腎填髓愈,宜服育嬰散。
取六代癆蟲后服五補藥方具后(以下俱《青囊方》)
虛成散補肺臟癆極。
白茯苓 枳實(麩炒) 秦艽 芍藥 麻黃 當歸(酒洗) 茄香(炒。各半兩) 甘草(炙,一分) 玄胡索(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銀環(huán)一對、蜜五點,煎八分,通口服。
金明散補肝臟癆極。
人參 茯苓 秦艽 知母(酒炒) 石膏( )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七片、蔥白二寸,煎八分,無時服。
守靈散補心臟癆極。
白茯苓(一錢) 丁香(五分) 訶子(一錢) 桔梗(一錢二分) 芍藥(八分) 羌活 甘草(炙。各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銀耳環(huán)一只,蔥白三寸,煎八分,通口服。
魂停散補脾臟癆極。
白藥子 人參 桔梗 訶子 茯苓(各一錢) 丁香 甘草(炙。各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蜜一匙,煎八分,通口服。
育嬰散補腎臟癆極。
香附子(炒黑,一錢) 附子(裂,個) 木香 白蒺藜(去刺。各五分) 白茯苓(三錢)甘草(炙,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七片、蔥白三寸,煎七分,空心服。
茯神散不問遠年近日取效。下蟲紅色,便可治,肚下黑又瘥。肚下白色是食髓也,萬無一瘥。下蟲之后,宜服此藥。
茯神 茯苓 人參 遠志 龍骨肉桂 甘草(各一兩) 陳皮 當歸 五味子(各一兩半) 黃(一兩) 大棗(五十二枚)
上咀,分八服,每服水盞半,姜二錢,煎一盞,趁前藥后吃,亦空心服神效。此是神人所授靈秘方。
取癆蟲法灸穴
凡取癆蟲,可于三節(jié)骨上一穴,并膏肓二穴,每穴灸七壯。然后飲食調(diào)理,方下取蟲藥,其蟲或如亂發(fā),或如紅線線者是也。
四季取蟲宜用之藥
春宜用雄黃(另研) 硫黃(另研。各二分) 巴豆(一粒,去油) 豆豉(七粒)
上同為細末,面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童便一合,酒一盞,溫送下。
夏宜用蘿卜子 鶴虱 硫黃(另研。各二分) 巴豆(一粒,去油) 豆豉(七粒),如前制服。
秋宜用錫灰 雄黃(另研) 綠豆粉(各二分) 巴豆(一粒,去油) 豆豉(七粒)雌黃(另研,二分) 如前制服。
各宜用雌黃 雄黃(另研用) 錫灰(各二分) 巴豆(去油) 豆豉(各七粒),如前制服。
治傳尸癆追尸蟲明目丹
白兔糞(中秋夜取,四十九粒,野中尋者佳) 砂(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甘草半兩槌碎,以水一盞,揉取濃汁。若患人瘦弱,則用炙甘草,五更空心服。預戒患人不得心躁,冷服不妨。小瘥,兩日一服,下蟲為準,藥要上旬日服。
貫眾丸去三尸五蟲。
貫眾(五分,殺伏蟲) 白 蘆(三分,殺大腸蟲) 蜀漆(三分,殺白蟲) 濃樸(三分,殺肺蟲) 野狼牙子(四錢,殺肺蟲) 僵蠶(四分,殺膈蟲) 雷丸(六分,殺赤蟲) 雄黃(三分,殺尸蟲) 蕪荑(五分,殺差蟲)
上各制凈,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川水下五丸,三服可漸加至十丸。服之二十日,百病皆愈,三尸九蟲自滅。服者,須齋戒恭敬。婦人絕孕,服之有子。
桂心丸神仙去三尸九蟲捷效。
熟地黃(三兩) 干漆(五錢) 桂心(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米飲送下。
雄黃丸去三尸九蟲。
雄黃 松脂(各一兩,研)
上溶脂為丸,如芡實大。平旦一丸,服之七日,三尸盡去。
通神散治尸勞、尸蟲。
附子(一枚) 大黃(一兩) 牛黃(五分)
上為末,加桃柳枝、青蒿(各七握),銼,用童便半碗,浸一宿。來日五更煎多沸,濾渣,調(diào)散子一半,服了,以衣被蓋便睡。取下惡物,當自止。下時,用桶子盛之,看何物。其蟲類有四,一頭如馬尾,二如亂發(fā),三似蜈蚣,四如血果,或如亂綿破絮。忌食生冷哽物、茶蒜炙爆、雞鴨蝦蟹、油膩腌藏等物,后藥服之。
甘草 黃連 當歸 木香(各半兩)
上將酒二升,瓷器內(nèi)煎取五合,傾出,煎此四味熬,看軟硬和丸,梧桐子大??招耐砗缶苹螓}湯下三十粒,神效。
守庚申法
《道藏經(jīng)》曰∶夫人之生于世也,上至國王,次至大臣,下至僧遂庶人,多少不定,惟有女人,此疾尤甚。學道之士,若不去三尸九蟲,以求長生者,終不可得也。每值庚申日,其夜不睡,守之至曉,體倦方可投睡,令人數(shù)覺,尸蟲自不得去奏事也。
《大帝玄科》云∶六月八日及庚申日,北帝開諸生門,聽諸法司訟事,過滿五日者,其人必死。宜守庚申振伏三尸。凡守庚申三尸長絕,令人精神爽快,五神恬靜。每日叩齒三十六通,以左手捧心,呼三尸之名∶上尸彭琚出;中尸彭墳出;下尸彭KT 出,輒不得為害。
常以庚申去手甲,丑日去足甲,每年七月十六日,將所去手足甲燒灰,和水服之。三尸九蟲皆滅,名曰斬三尸。
遇仙灸癆瘵捷法
取癸亥旦二更時,六神皆聚,解去下衣,直身平立,用筆于腰上兩旁微陷處點定。針家謂之腰眼,然后上床合面而臥。每灼小艾七壯,兩腰眼共十四壯。癆蟲或吐出,或瀉出,即安。斷根,將蟲入火燒焚,后服將軍丸。
將軍丸治傳尸癆瘵。前灸法并此藥,皆是異人傳授。
錦紋大黃(制) 麝香(一錢,研) 豬牙皂角(醋炙) 桃枝(去皮尖) 檳榔 雷丸(各一兩)蕪荑(半兩) 鱉甲(醋炙黃)
上為末,先將蒿葉二兩,東向桃、李、柳、桑葉各七片,水一盞,煎七分,去渣入蜜一大盞,再熬成膏,入前末藥及麝香、安息香末搗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棗湯送下。
三汁丸灸后亦宜服此。
生地黃汁 青蒿汁 薄荷葉汁 童便 好酒(各二升,同煎成膏,入后項藥) 柴胡 鱉甲(醋炙黃) 秦艽(各一兩) 朱砂 麝香(各半兩,研)
上為細末,調(diào)前膏內(nèi),搗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或十丸。不拘時,溫酒送下,忌生冷毒物。
(《醫(yī)林》)五蒸湯治骨蒸癆熱。
甘草(炙,七錢半) 茯苓(二錢二分半) 人參(一錢半) 竹葉(一錢半) 生地黃 葛根(各二錢二分半) 知母 黃芩(各一錢半) 石膏(三錢七分半)
上咀,每服八錢,水二鐘,白梗米錢半,煎八分,不拘時溫服。以小麥煮湯煎藥亦可。忌海藻、菘菜、蕪荑。
凡二十二蒸證狀治法本方中加藥開例于后。
肺蒸∶喘嗽咯血,喉干聲嘎,鼻塞,加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桔梗、紫蘇、烏梅。
皮蒸∶肌膚鱗起,毛折發(fā)焦,加石膏、桑白皮。
氣蒸∶喘促鼻干,遍身氣熱,不自安息,加人參、黃芩、梔子。
大腸蒸∶右鼻干疼,大腸隱痛加大黃、芒硝。
心蒸∶少氣煩悶,舌干口苦,或舌生瘡,加黃連、生地、當歸、赤芍。
脈蒸∶心煩體熱,脈緩急不調(diào),加生地、當歸。
血蒸∶毛發(fā)焦枯,有時鼻衄,或尿血,加生地、當歸(各酒洗)、童便。
小腸蒸∶下唇焦,加赤茯苓、木通、生地黃。
脾蒸∶唇焦折,或生口瘡,加芍藥、木瓜、苦參。
肉蒸∶別人覺熱,自覺冷,食無味而嘔,或煩躁不安,加芍藥。
胃蒸∶鼻口干燥,肚腹膨脹,自汗,睡臥不安,舌生瘡,加石膏、梗米、大黃、芒硝、干姜。
膽蒸∶眼目失光,睛黃口苦耳聾,脅下堅硬而痛,加柴胡、枯蔞。
三焦蒸∶乍寒乍熱,中脘膻中時覺煩悶,加石膏、竹葉。
肝蒸∶或時眼前昏暗,或眩暈,躁怒無時,加川芎、當歸(酒洗)、前胡。
筋蒸∶眼昏脅痛,爪甲焦枯,加川芎、當歸。
腎蒸∶耳葉焦枯,腰腳酸疼,情意不定,泄精白濁,加生地黃、石膏、知母、寒水石。
腦蒸∶頭眩熱悶,眼眵,口吐熱涎,加生地黃、防風、羌活。
髓蒸∶髓沸,骨中熱,肩背痛,骨酸疼,倦行,加天門冬、生地黃、當歸。
骨蒸∶版齒黑燥,大杼酸疼,倦行腰痛,足逆冷,疳蟲食藏,加鱉甲(炙黃),地骨皮、當歸、(酒洗),牡丹皮、生地黃。
玉房蒸∶男子遺溺失精,婦人經(jīng)閉白淫,加知母、黃柏、當歸、芍藥。
脬蒸∶小便赤黃,加澤瀉、茯苓、生地黃、沉香、滑石。
膀胱蒸∶右耳焦,小便凝濁如膏,加澤瀉、茯苓、滑石。
凡此諸蒸,亦有熱病后食肉油膩,飲酒房勞,犯之而復作。久蒸不除,變成疳疾,即死矣。亦有瘧久不愈,以致咳嗽,調(diào)治失宜漸成骨蒸癆瘵之證者多。當推標本而治之。
(《醫(yī)林》)經(jīng)驗方治男子婦人骨蒸癆瘵,憎寒壯熱。
青蒿(春夏用葉,秋冬用子,童便浸,曬干二兩) 白術(shù) 地骨皮 鱉甲(醋炙) 人參 白茯苓 粉甘草(炙) 柴胡 栝蔞根 桑白皮(蜜炙。各五錢)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醫(yī)林》)麥煎散治少男室女骨蒸,婦人血風攻疰四肢。
赤茯苓 當歸(酒洗) 干漆 鱉甲(醋炙) 常山 白術(shù) 柴胡 大黃(煨) 生地黃 石膏(各錢半) 甘草(炙,七錢半)
上咀,分二帖,每帖入小麥百粒,水二盞煎八分,去渣。食后,臨臥服。有虛汗加麻黃根(一錢)
(《醫(yī)林》)地骨皮枳殼散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少力多困,夜盜汗。
地骨皮 枳殼(麩炒) 秦艽 柴胡 知母 當歸(酒洗) 鱉甲(醋炙黃)
上咀,各等分,每帖七錢,水二盞,用桃柳枝頭各七莖、姜二片、烏梅一個,煎八分,臨臥服。
團魚丸治骨蒸潮熱,咳嗽累效。
貝母 知母 前胡 杏仁(去皮尖炒) 柴胡(各等分) 團魚(一個,去腸肚)
上用藥同魚煮熟,提起去頭,取肉連汁食之。將藥焙干,就用魚甲及骨煮汁,和藥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黃 湯食遠下。
續(xù)斷散治骨蒸癆熱,潮熱,傳尸勞,喘嗽氣急,身痛煩躁,盜汗。
續(xù)斷 紫菀 桔梗 青竹茹 五味子(各一錢二分) 生地黃 桑白皮(蜜炙。各二錢) 甘草(炙,八分) 赤小豆(四錢)
上咀,作二服,每服用小麥五十粒,水二盞,煎八分,食后服。兼治咳嗽吐膿血。小兒亦可服。
人參散治邪熱客于經(jīng)絡(luò),肌熱痰嗽,五心煩躁,頭目昏痛,夜有盜汗,四肢倦怠。
婦人虛勞骨蒸尤宜服之。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苓 柴胡 當歸 半夏曲 葛根 甘草(炙) 赤芍藥(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后服。
柴胡梅連散治骨蒸癆熱,久而不瘥。
胡黃連 柴胡 前胡 烏梅(各三錢)
上咀,每服四錢,用童便一盞,豬膽一個,脊髓一條,韭白根半錢,同煎至七分,不拘時溫服。亦治五勞七傷虛弱。
清肌十全散治男婦骨蒸,肌肉消瘦宜服。
柴胡(三錢二分) 生地黃 地骨皮 桔梗(各一錢二分) 防風 茯苓 人參(各一錢六分)甘草(炙) 當歸 秦艽(各六分)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八分,食遠溫服。
清神甘露丸治男婦虛勞,大骨枯陷并皆治之。
生地黃汁 白藕汁 牛乳汁
上三味,各等分,用砂石器內(nèi),文武火熬成膏,用后藥。
人參 白術(shù) 黃 (蜜炙) 黃連 五味子 胡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用前膏子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人參湯下。
太上混元丹治虛勞怯弱,延年補損,久服輕身健體,不可盡述。紫河車者,天地之先,陰陽之祖,乾坤之橐 ,鉛汞之匡廓,胚胎符兆,九九數(shù)足,我則載而乘之,故謂河車。《歷驗篇》中名之曰混沌皮,非金石草木、夜露曉霜之所比倫。服之不輟,誠以返本還元。補益之遂,誠得其要。
紫河車(一具,米泔水洗凈,去筋膜,入麝香一錢在內(nèi),縫定。放砂鍋內(nèi),入無灰酒五升,慢火熬成膏子,入藥) 沉香(另研) 朱砂(另研,水飛,各一兩) 人參 肉蓯蓉(酒浸) 白茯苓(三兩) 乳香(另研) 安息香(酒熬,去砂石,各二兩)
上為細末,入河車膏和藥末,杵千百下,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空心沉香湯,或溫酒送下。若有病之人,詳證增加之法具于后。
男子真陽氣耗,榮衛(wèi)兩虛,腰背疼痛,白汗怔忡,痰多喘咳,夢遺白濁,潮熱心煩,腳膝無力,宜加后藥∶鹿茸(酒蒸),川巴戟(去心),鐘乳粉( ),陽起石( ),附子(制),黃 (蜜炒。各二兩)、桑寄生(如無,以續(xù)斷代,)生鹿角(鎊),龍骨、紫菀(各一兩。)
婦人血氣虛損,榮衛(wèi)不足,多致潮熱心煩,口干喜冷,腹脅刺痛,腰腿酸疼,痰多咳嗽,驚惕怔忡,經(jīng)候不調(diào)或閉不通,宜加當歸(酒浸),石斛(去根),紫石英( ,醋淬七次水飛),柏子仁(微炒,另研),鹿茸(酒蒸,)鱉甲(醋炙。各二兩),卷柏葉(一兩),川牛膝(酒浸,一兩)。嗽多加紫菀(二兩)。
犀角紫河車丸治傳尸三月必平復,其余癆證只數(shù)服愈。
紫河車(一具,用米泔水凈洗過,烙干,同眾藥磨為細末) 鱉甲(醋炙) 桔梗 胡黃連 芍藥 大黃 敗鼓皮心(醋炙) 貝母 龍膽草 黃藥子 知母(各二錢半) 廣術(shù) 犀角末 芒硝(各錢半)朱砂(二錢,另研)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二十丸,空心酒下。
無比丸治傳尸勞,服至一月愈。其余勞瘦之疾,數(shù)服取效。
紫河車(二兩,煮,醋浸一宿,焙干用) 芍藥鱉甲(醋炙。各半兩) 桔梗 胡黃連 大黃(煨)甘草(炙) 甘龍膽 苦參 黃藥子秋石 知母(各二錢半) 貝母 豆豉(炒) 蓬術(shù) 芒硝 犀角屑(各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送下。如腸中熱,食前服;膈上熱,食后服。
奪命散治前證。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麩炒) 甘草 人參(各半兩) 鱉甲 知母 天靈蓋(醋浸宿,酥炙。各一兩)青蒿 柴胡 阿魏(四棗子大) 蔥白(一握)
上以天靈蓋、鱉甲為末,次下人參、知母、柴胡、甘草同搗,次下蔥白、青蒿、桃仁、阿魏,杵成餅子,慢火焙干為末,稱二錢,用童便二盞,煎一盞,露一宿,至五更三點暖服半盞。服了,衣被蓋臥。天明又暖半盞服之。扶病患強行五七步,三日勿洗手、面、指頭。候生毛為驗,每日早晨先飲,白湯投之。
龍膽丸治積熱勞瘦不食,熱壅瘡腫。此藥解肌骨之熱,散滯毒。
龍膽草 柴胡 黃芩 鱉甲(醋炙。各一兩) 桃仁(去皮尖) 山梔子 陳皮 當歸(酒洗)大黃 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白湯送下。如小兒,減丸數(shù)服之。
天竺黃飲子治癆瘵。
天竺黃 人參 茯苓 茯神(各半兩) 生地黃 遠志(去心) 龍骨 防風 玄胡索(各五錢)麥門冬(去心,二兩) 大腹子(七枚) 犀角屑(二錢)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煎八分,不拘時服。忌一切毒物,如治久病服此藥,先看十指毛色,如藕白者可治,紫黑色者難治。
麝香散治婦人室女一切蓄熱骨蒸,及室女月經(jīng)不行,肌瘦熱。
威靈仙(四兩) 干漆(一兩,炒令煙盡) 雄黃 麝香(各三錢,另研)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半盞,煎四分,空心和渣溫服。當有惡穢毒物下,并是病根。此藥難服,或以蒸餅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茶湯任下。次服桃仁散。
桃仁散
桃仁(一兩,泡去皮尖,麩炒黃色) 赤茯苓(一兩) 芍藥 人參(各一錢) 陳皮(去白,七錢半) 檳榔(七個) 安息香 犀角屑(各一錢半) 麝香(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鐘,姜三片,煎六分,早晚食前服。若取下蟲頭赤,服天竺黃飲子,補護心臟。
未取蟲,須先服護心。
輕骨散治骨蒸勞熱。
龍膽草 黃連 貝母 知母 鱉甲(醋炙) 烏梅 桔梗 秦艽 柴胡 人參 甘草(炙)山梔子仁 青蒿(酒煮) 阿膠(炒) 杏仁(去皮尖,麩炒。各等分)
上為末,用好清煙墨一寸,以井花水磨調(diào)前藥末,作餅子,如大指頭大,透風處陰干。二七日方用,每服一餅,井花水磨化。又用沒藥五錢,磨成一盞。于五更又用黃柏末二錢同煎數(shù)沸,卻入盞內(nèi),頻頻打轉(zhuǎn)。于五更時輕輕起,服了便睡,令病患仰臥。甚者不過三服。
蛤蚧散治勞瘦。
白茯苓(炒) 桑白皮(酥炙) 知母(二兩,醋酥炒) 貝母(同上制) 杏仁(六兩,泡去皮尖并雙仁者,以單紙入鐺內(nèi)炒干,入石臼搗為粉。用皮紙包,捶去油) 甘草(二兩,捶碎醋酥炒) 雌雄蛤蚧(一對,入醋酥,內(nèi)浸透,慢火炙干。又浸五次,炙令黃色,勿焦黑為妙)人參(一兩,酥,醋炒黃色)乳酥(真者四十文,切作骰子塊,入銚內(nèi)成汁。再入米醋半斤和勻,同炒前藥,以干為度)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鐘,煎七分,食遠服。忌油膩生冷毒物。如久患嗽者,初服此藥,聞嗽加甚,服久則安。
又方治勞熱,補肺損止嗽。
蛤蚧(一對,醋酒浸炙) 黃芩 秦艽 胡黃連 人參 青蒿 生地黃 熟地黃 甘草 柴胡知母 貝母 麻黃 杏仁(去皮尖,炒。各半兩) 鱉甲 桔梗 龍膽草 木香(各半兩)
每服七錢,水二盞,姜三片、烏梅一個、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鱉甲散補虛勞。
鱉甲(醋炙) 當歸 赤芍藥 柴胡 桔梗 甘草(炙) 人參(各一兩) 麝香(五分)杏仁(去皮尖,炒) 胡黃連(二錢) 官桂(半兩,去粗皮,不見火) 地骨皮(一錢) 木香(半兩) 宣連(一錢) 真酥(三兩) 白砂蜜(三兩)
上為細末,用青蒿一斤,童便五升,熬青蒿汁約二升,濾去渣,入酥蜜,再熬成膏。候冷入藥末,搜和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酒下,或米飲亦可。日進三服。如秋冬時,更入桃柳心七個,與后柴胡散煎服。
柴胡散補虛勞。
柴胡 人參 茯苓 桔梗 芍藥 當歸(酒浸) 麥門冬 青皮 桑白皮 川芎 白術(shù) 升麻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通口連渣服。
又柴胡散治童稚骨蒸熱,及解傷寒后熱。
柴胡 川大黃 干漆(炒煙盡) 秦艽 甘草 常山(各一兩) 鱉甲(三兩,醋炙)
上咀,每服一錢,水一盞,入小麥一撮,煎七分,不拘時冷服。
百勞散治骨蒸勞熱等證。
天仙藤 當歸 川芎 芍藥 茯苓 人參 黃 知母 貝母 黃芩 五味子 地骨皮 柴胡 甘草 白芷 桔梗(各等分)
每服一兩,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服。一方加秦艽、前胡。
□
崔氏四花六穴灸法(見針灸門)
專治男婦五勞七傷,氣血虛弱,骨蒸潮熱,形容憔悴,咳嗽痰喘,五心煩悶,四肢困倦。
如諸風體弱,諸氣 羸,久病痼疾,形體虛弱者,并宜灸之。
黃帝灸二一種癆圖并序夫人含靈受氣,稟于五常。攝之乖理,降之六疾。至若岐黃廣記,抑有舊經(jīng),攻灸單行,顯靈斯術(shù)。骨蒸病者,亦名傳尸,亦名 ,亦命伏連,亦名無辜。丈夫以元氣為根本,婦人以血海為根源。其病狀也,發(fā)干而短,或聚或分,或腹中有塊,或腦門結(jié)核,或夜臥盜汗,夢與鬼交。
雖目視分明,而四肢無力。上氣食少,漸至 羸。縱延歲月,遂至殞滅。
余昔添任洛州司馬,三十日灸活一十三人。前后瘥者數(shù)過二百。至于貍骨獺肝,徒聞曩說;金牙銅鼻,罕見其能。未如此方扶危救急,非止單攻骨蒸,兼亦療風,或瘴或癆,或邪或僻,患狀既廣,灸愈亦多。不可全錄,聊述大概,又恐傳說訛謬,以誤將來。令具圖形,庶令覽者易于悉使。所在流傳,頗多家藏,未暇外請名醫(yī),旁求上藥。返魂遠魄,何難之有?遇斯疾者可不謹哉!
腎俞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上一隔對是穴,治虛勞耳聾,腎虛水腫腰痛,小便濁,好獨臥,身冷如冰,遺精溺血,五勞七傷,腳膝酸疼,針三分,灸三壯) 大椎一穴(在第一椎) 膈俞二穴(在第七椎) 膽俞二穴(在第十一椎) 三焦俞二穴,(在第十三椎) 胃俞二穴(在第十椎) 旋俞二穴(在第一十椎)
□
一法∶以兩手著頭相叉,長氣即吐之。坐地緩舒兩腳,以兩手外抱腳中,疾低頭,入膝中,兩手交叉頭上,十三通。愈三尸也。
一法∶叩齒二七過,取咽氣二七,如三百通乃止,為之二十日,邪氣悉退。六十日病小愈,百日大病除,三尸伏蟲去,肌膚光澤。
□
《圣惠方》:治虛煩骨蒸不得眠。用酸棗仁(一兩),水二盞,研,絞汁下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黃汁一盞,再煮。不拘時服。
又方∶治虛勞嘔血,嗽血吐血。用大小薊、柏葉、荷葉、茅根等,即十灰散。又以山藥五條、蓮肉半斤、晉棗一百枚、霜柿十個,四味用水四碗于砂鍋內(nèi)煮熟,擂碎。卻下前藥末,和勻,慢火再熬。復下阿膠四兩、黃蠟二兩、平胃散末、四君子湯,和知母、黃柏末各一兩,搜和成劑。如硬,入蜜置青石上,木槌打勻,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棗楊下,不拘時。此藥不寒不燥,治一切虛勞百損神效。
又方∶用鹿角霜(一斤),白茯苓(四兩)為末,就用鹿角膠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酒下,甚補益。
又方∶治虛勞骨蒸。用胡黃連、蛇床子、前胡各三錢,犍豬膽一個,脊髓一條,童便、水各一鐘,煎八分,再煎二次,服四劑可愈。
又方∶治虛勞瘦熱。用青蒿細銼水三升、童便五升,煎一升半去渣,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招呐P時,各以酒吞二十丸,或煎服。
《外臺秘要方》∶治骨蒸,以生地黃搗取汁一斤,入煉蜜四兩??招臐L白湯調(diào)下三錢。以身涼為度,若利減一匙。
一方∶治蒸病名曰內(nèi)蒸。所以言內(nèi)者、必外寒內(nèi)熱,以手附骨而熱甚者,其根在五臟六腑之中,必因患后得之,肉脫,飲食無味,皮燥而無光。蒸盛之時,四肢漸細,足趺腫起。以石膏十兩研如乳粉法。每服一錢,不拘時,水調(diào),以身涼為度。
一方∶治癆瘵。以赤 兒,俗名王瓜,焙干為末,酒調(diào)二錢服。
一方∶冶骨蒸勞熱。以桃仁一百二十枚,泡去皮及雙仁者,留尖杵為丸。平旦井花水頓服盡。
服訖,量性飲酒令醉。仍須吃水,能多最精。隔日又服一劑,百十日不許食肉。
一方∶冶五蒸。平旦涼至晚,煩躁,飲食無味,細喘小氣,兩足逆冷,手心常熱。變疳,則蝕人五臟。大便或澀,用芒硝(五兩)為末。每服三錢,滾米飲入煉蜜一匙調(diào)下,日二服。
一方∶用芒硝(二兩),苦參末(二兩),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米湯下,以身涼為度。
一方∶用胡黃連為末。每服一錢,蜜湯調(diào)下。
崔元亮《海上方》∶治癆瘵骨蒸,鬼氣。取童子小便五大斗澄過,青蒿五斗,八九月帶籽采來,細銼。二物相合,入大釜中,以猛火煎取三斗,去渣,凈洗,釜干。再傾汁于釜中,以微火煎至二斗。取豬膽十枚相合,再煎至一斗半,除火待冷,以新瓷器盛。每欲服取甘草二三兩,炙熟,搗為末,調(diào)蒿汁膏,搗千杵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湯下,增至三四十丸亦可。
黃狗肉丸∶治男子婦人虛勞體熱,盜汗,四肢倦怠,用肥中黃狗一只,去腸臟皮毛,用內(nèi)外腎,研入砂鍋內(nèi),酒醋八分,水二分,地骨皮(一斤),前胡、黃 (各四兩)、蓯蓉(二兩),同狗肉,自朝煮至暮,將藥去,肉再煮一宿。至明早去頭骨,再煮如泥,入石器內(nèi),細搗,入當歸末(四兩)、蓮肉(一斤)、平胃散(二斤),和狗肉,杵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酒送下。
一方∶治虛勞,用杏仁(一斤),去皮尖,生姜六兩銼碎??人约尤藚ⅲㄋ膬桑肷板亙?nèi),河水一斗,以文武火熬,水盡為度,去姜參渣,每服杏仁五七枚,或二十枚,細嚼,頻頻服之。
一方∶治骨蒸勞熱,飲食不為肌肉,自污、盜汗,日夜俱熱者難治,日夜間熱者易愈。
用羚羊角末二錢,溫水調(diào)下。
一方∶治骨蒸勞,及痔漏腸風下蟲血。用鰻鱺魚,酒醋五味煮食,亦治心疼。
一方∶治傳尸癆瘵。用童便二盞,無灰酒一盞,以新瓷器盛之。取豬腰子一對,入瓶內(nèi),封固瓶口。日晚用重湯煮之,至中夜止。待五更以火溫之,乘熱任意飲酒,食腰子。病危者一月見效,平日瘦怯者可服此。蓋以血養(yǎng)血,勝金石草木之藥也。
一方∶用雄黃(一兩)為末、松脂(一兩),溶化和丸,如蓮子大。平旦吞一丸,七日三尸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