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清營湯

    《溫病條辨》卷一:清營湯處方

    犀角9克 生地15克 玄參9克 竹葉心3克 麥冬9克 銀花9克 連翹(連心用)6克 黃連4.5克 丹參6克

    功能主治

    清營透熱,養(yǎng)陰活血。治溫病邪熱傳營,身熱夜甚,口渴或不渴,時有譫語,心煩不眠,或斑疹隱隱,舌絳而干,脈細數(shù)。

    用法用量

    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每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注意

    舌苔白滑者,不可與之。

    備注

    方中犀角、生地清營涼血;銀花、連翹、黃連、竹葉心清熱解毒,并透熱于外,使入營之邪透出氣分而解;熱壅血瘀,故少配丹參活血消瘀以散熱;邪熱傷陰,故用麥冬、玄參養(yǎng)陰生津。

    摘錄《溫病條辨》卷一《溫病條辨》:清營湯組成

    犀角三錢(水牛角代30g) ,生地黃五錢(15g), 玄參三錢(9g), 竹葉心一錢(3g),麥冬三錢(9g) ,丹參二錢(6g) ,黃連一錢五分(5g) ,銀花三錢(9g) ,連翹二錢、連心用(6g)。

    用法

    上藥,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F(xiàn)代用法:作湯劑,水牛角鎊片先煎,后下余藥。

    功效

    清營解毒,透熱養(yǎng)陰。

    主治

    熱人營分證。身熱夜甚,口渴或不渴,時有譫語,神煩少寐,斑疹隱隱,舌絳而干,脈細數(shù)。

    方解

    本方證為邪熱內(nèi)傳營分所致。邪熱傳營,伏于陰分,擾亂心神,則見身熱夜甚,時有譫語,神煩少寐;邪熱由氣分初入營分,故初時氣、營之證并見,則見口渴或不渴;氣營兩傷又波及血分,則見斑疹隱隱;舌絳而干,脈細數(shù)為熱傷營陰之象。治宜清營為主,輔以透熱養(yǎng)陰。方中犀角(現(xiàn)以水牛角代)清解營分熱毒,涼血化斑,為君藥。熱傷營陰,又以生地黃涼血滋陰、麥冬清熱養(yǎng)陰生津、玄參滋陰降火解毒,三藥共用,既可甘寒養(yǎng)陰保津,又可助君藥清營涼血解毒,共為臣藥。金銀花、連翹、竹葉心(初出的卷狀嫩葉)清熱解毒,輕清宣透,能使?fàn)I分之邪熱轉(zhuǎn)出氣分而解,此即葉天士所謂“入營猶可透熱轉(zhuǎn)氣”之法;黃連苦寒,清心解毒;丹參清心涼血,活血散瘀,防熱與血結(jié);五藥均為佐藥。本方的配伍特點是以清營解毒為主,配以養(yǎng)陰生津和“透熱轉(zhuǎn)氣”,使入營之邪透出氣分而解,諸癥自愈。

    臨床應(yīng)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主治溫病邪熱初人營分的代表方。臨床以身熱夜甚,心煩少寐,舌絳而干,脈細數(shù)等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癥、腸傷寒或其他熱性病屬營分熱盛者。

    注意

    要注意舌診,必須是舌絳而干。若舌質(zhì)絳而苔白滑,是夾有濕邪,誤用本方,則助濕留邪,且延誤病情。

    方歌

    清營湯治熱傳營,身熱夜甚神不寧, 角地銀翹玄連竹,丹麥清熱更護陰。

    摘錄《溫病條辨》
更多中藥材
  • 《中醫(yī)傷科學(xué)講義》:寶珍膏處方生地 茅術(shù) 枳殼 五加皮 莪術(shù) 桃仁 山奈 當(dāng)歸 川烏 陳皮 烏藥 三棱 大黃 首烏 草烏 柴胡 防風(fēng) 劉寄奴 牙皂 肉桂 羌活 威靈仙 赤芍 南星 香附 荊芥 白芷 海風(fēng)藤 藁本 續(xù)斷 良姜 獨活 麻黃 甘松......
  • 《外科方外奇方》卷三:寶珠丹處方白硼砂2錢,川連1錢2分,番木鱉(去殼,麻油煠松)5分,黃柏5分,青黛(水飛)5分,薄荷尖5分,水飛雄黃5分,人中白(煅)5分,兒茶5分,膽礬5分,血竭5分,冰片5分,燈心灰3分。制法上為末,收貯,勿泄氣,吹......
  • 處方橄欖核灰、人中白、大紅緯灰、硼砂、冰片、藥珠。制法上為細末。功能主治走馬牙疳。用法用量用蘆管抄藥,吹入患處。摘錄《幼科指掌》卷四......
  • 處方赤石脂1兩,天冬1兩,麥冬1兩,生地1兩,熟地1兩,紫梢花1兩,蛇床子1兩,鹿茸1兩,谷精草1兩,防風(fēng)1兩,元參1兩,厚樸1兩,虎骨1兩,菟絲子1兩,木香1兩,母丁香1錢5分,肉桂1錢5分,川斷1錢5分,赤芍1錢5分,黃耆1錢5分,肉蓯......
  • 處方白亮魚膠8兩(切作短塊,用牡蠣8兩炭火煅過,研末同炒。須炒得不可焦黑,黃色為度,去末用膠),熟地黃4兩,山藥3兩,人參2兩(虛甚加1兩),沙苑蒺藜8兩(酒洗,去衣,竹刀切開,去白膜),白茯苓4兩(去皮,切片,入乳拌曬3次),牛膝3兩(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