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治法

    作者: 徐春甫

    王節(jié)齋云∶人若色欲過度,傷損精血,必生陰虛火動之病。睡中盜汗,午后發(fā)熱,哈哈咳嗽,倦怠無力,飲食少進,甚則痰涎泄血,咯唾出血,或咳血、吐血、衄血,身熱脈沉數(shù),肌肉消瘦,此名癆瘵,是重難治。輕者用藥數(shù)十服,重者期以歲年。然必須病患惜命,堅心定志,絕房室,息妄想,戒惱怒,節(jié)飲食,以自培其根。此謂內(nèi)外交治,可獲全功。

    《十藥神書》云∶夫人之生也,稟天地氤氳之氣,在乎保養(yǎng)真元,固守根本,則萬病不生,四體康健。若曰不養(yǎng)真元,不固根本,疾病由是生焉。且真元根本,則氣血津液也。葛先生曰∶萬病莫若癆證,最為難治。蓋癆之起,因人之壯年氣血充聚,精液充滿之際,不能保養(yǎng)性命,惟以酒色是貪,日夜耽嗜,無有休息,以致耗散真元,虛敗精液,則嘔血吐痰,以致骨蒸體熱,腎虛精竭,面白頰紅,口燥咽干,遺精白濁,盜汗,飲食艱難,氣力全無,謂之火旺金衰,重則半年而斃,輕則一載而亡。醫(yī)者不窮其本,或投之以大寒之劑,或療之以大熱之藥。殊不知大寒則愈虛其中,大熱則愈竭其內(nèi),所以世之治癆者,萬無一人葛師用藥治癆,如羿之射,無不中的。十藥次弟之法具后,學(xué)人詳審之,毋惑焉。

    久癆瘵者,不能服參 ,為不受補,肉脫而脈數(shù)者必死。癆嗽人聲音啞者,主死。凡癆病者,一邊不能睡,亦死。久癆之人,大便泄者死。

    丹溪云∶虛勞漸瘦屬火,陰火銷爍,即是積熱而成。始可用子和法,虛弱者,四物湯加炒柏、知母、童便、姜汁、竹瀝。虛甚者,加參術(shù)。

    又云∶其證臟中有蟲嚙心肺,名曰瘵疾傳尸。癆瘵寒熱交攻,久嗽咯血,日見羸瘦,先與三拗湯與蓮心散煎,萬一不失。(三拗湯、蓮心散,似難為癆瘵要藥,特治其初而淺者可矣。若羸備者,葛氏十方其庶幾乎。)

    氣血虛甚,發(fā)熱成癆者,補天丸加骨蒸藥佐之,黃柏、知母、地骨皮、麥門冬、秦艽、青蒿、鱉甲、石膏、竹葉、烏梅之類是也。

    勞極之證,五臟必歸重于一經(jīng)。假如足脛酸疼,腰背拘急,遺精白濁,面色黧黑,耳葉焦枯,脈沉細(xì),知其邪在腎也。宜以四物湯加知母、黃柏、五味子、麥門冬、天門冬、澤瀉、杜仲、肉桂之類,煎入童便、韭汁、竹瀝服之。

    心神驚惕,怔忡無時,盜汗自汗,心煩熱悶,口舌生瘡,咯血面赤,脈洪而數(shù),知其邪在心也。宜以前方去杜仲、澤瀉、肉桂之類,加茯神、胡黃連、蓮心、遠(yuǎn)志、菖蒲、朱砂之類。

    咳嗽喘促,衄血嗽血,皮膚枯燥,鼻塞聲重,時吐痰沫,脈微虛而澀數(shù),知其邪在肺也。

    以四物湯加沙參、麥門冬、五味子、知母、貝母、桔梗、桑白皮、地骨皮、冬花、紫菀、馬兜鈴、百合、百部之類,煎入童便、竹瀝、姜汁、韭汁服之。

    脅痛目赤,面青頰赤多怒。虛陽不斂,夢與鬼交,甚則卵縮筋急,脈弦而數(shù),知其邪在肝也。

    宜以四物湯加竹茹、草龍膽、柴胡、黃芩、竹葉、青皮之類。

    面色痿黃,唇吻焦燥,飲食無味,腹痛腸鳴瀉痢,四肢倦怠,脈虛濡而數(shù),知其邪在脾也。宜以四君子湯加酒炒白芍藥、蓮肉、薏苡仁、白扁豆、干山藥、豬苓、澤瀉之類。

    骨蒸癆瘵,元氣未脫者,灸崔氏四花六穴,無有不安者也。穴法詳見《針灸直指》《經(jīng)穴發(fā)明》卷。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