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雅內(nèi)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xué)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xué)術(shù)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查古籍
《串雅內(nèi)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xué)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xué)術(shù)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公元 1241 年)宋.施發(fā)(政卿)著。三卷。先總論脈法,次辨明 24 種脈的形象和主病,最后敘述傷寒雜病 等 21 類病證的生死脈法,及婦人病脈、胎脈和小兒病的脈法等。
經(jīng)曰∶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
又曰∶太陰脈澀則病積,心腹時滿,厥陰澀則病小腹積氣,少陰澀則病積溲血,陽明澀則病積,時善驚。太陽澀則病積,時善顛疾,少陽澀則病積,筋急目痛。
又曰∶推而內(nèi)之,內(nèi)而不外,有心腹積也。
巢氏曰∶脈細沉附骨者,積也。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出在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部處之。
脈 而緊,積聚也。脈浮而牢,積聚也。
脈弦緊而細, 也,出寸口, 在心;出關(guān)上, 在胃脘;出足中, 在臍。
脈橫者,脅下有積聚。脈來小沉實者,胃中有積聚,食不下,或食吐出。
肺積,脈浮而毛,按之辟易;心積,脈沉而芤,上下無常處;肝積,脈弦而細;腎積,脈沉而急;脾積;脈浮大而長。
脈沉而中散者,寒食 也。
積聚脈牢強者生,虛弱沉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