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氣郁用木香、青皮、香附為君,撫芎、橘葉為臣,檳榔、濃樸為佐使。血郁用桃仁、牡丹皮,索為佐使。痰郁用海石、栝蔞為君,南星、貝母為臣,香附、陳皮、玄明粉為佐使。食郁用神曲、砂仁、麥芽為君,山楂、香附為臣,陳皮、半夏為使,生姜、甘草為佐。濕郁用蒼術(shù)、茯苓為君,羌活、川芎為臣,茵陳、豬苓為佐使。熱郁用黃連、山梔為君,青黛、條芩為臣,甘草、干葛為佐使。諸郁藥,春加防風(fēng)、紫蘇,夏加苦參、黃連,秋冬加吳茱萸。凡郁在中焦,以蒼術(shù)、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假令食在氣上,氣升則食降。余仿此。
婦女諸郁,須以川芎、香附子。蒼術(shù)、撫芎、香附子總解諸郁。
香附子(氣溫味辛苦,能橫行胸臆,故能解諸郁。必用童便浸,焙干用,否則燥。)撫芎(即HT 蕪芎 苗頭小個(gè)是也。其氣味辛,行榮而上走,故能散郁。) 蒼術(shù)(善能走散,佐以防風(fēng)、 本能上行,佐以香附、牛膝能下行,故能散郁。)
(丹溪)六郁湯能解諸郁。
陳皮(去白,一錢) 半夏(炮) 蒼術(shù) 撫芎(各一錢) 赤茯苓 梔子(炒,各七分)香附子(一錢) 炙甘草(五分) 砂仁(研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溫服。氣郁加青皮、木香、檳榔、紫蘇、干姜,倍香附、砂仁。
濕郁加蒼術(shù)、白術(shù)。熱郁加黃芩,倍梔子。痰郁加南星、枳殼、小皂莢。血郁加桃仁、紅花、牡丹皮。食郁加山楂、神曲、麥芽。
茭山五郁湯解諸郁。
香附(君) 川芎 青皮(臣) 梔子 神曲(佐) 甘草(使)
水盞半姜三片,煎八分食遠(yuǎn)服。對(duì)證加藥,法如六郁湯。
(丹溪)越鞠丸解諸郁。
神曲(炒) 香附(制) 蒼術(shù)(浸) 芎 山梔(炒。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水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溫水下。
(東垣)火郁湯治五心發(fā)熱,屬火郁。(方見火門。)
升陽(yáng)散火湯治熱郁。(方見火門。)
(丹溪)升麻二陳湯治痰郁火邪在下焦,大小二便不利。此藥能使大便潤(rùn)而小便長(zhǎng)。
陳皮(去白) 撫芎 茯苓(各一錢) 半夏(一錢半) 升麻 防風(fēng) 甘草 柴胡(各五分)
水盞半姜三片,煎一盞溫服。
(《心統(tǒng)》)香連丸治久郁心胸不快,痞塞煩痛。
川黃連(姜炒) 香附子(制。各四兩)
上為末,神曲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集成》)芍藥香附丸治久病陰虛,氣郁內(nèi)熱夜甚。
芍藥(炒) 香附子(制。各一兩) 蒼術(shù)(五錢) 片芩(三錢) 甘草(二錢)
上為末,蒸餅丸服。
(《集成》)潤(rùn)喉散治氣郁夜熱,咽干哽塞。
桔梗 川芎 香附子(各三錢) 紫河車(四錢) 百藥煎(七錢半) 甘草(三錢)
上為細(xì)末,舐服。
蒼莎丸治氣郁。
蒼術(shù) 香附子(各四兩) 黃芩(一兩) 木香(五錢)
上為末,蒸餅丸,姜湯下。
(《局方》)本香檳榔丸治氣郁食郁,胸膈痞滿,大便結(jié)滯。(方見積聚門。)
(丹溪)加味二陳湯治食郁痰滯,胸膈不快。
蒼術(shù)(米泔浸) 白術(shù)(炒) 陳皮(去白) 半夏(泡) 茯苓 川芎 香附子(各八分) 枳殼 黃連(姜炒)甘草(各五分)
水盞半煎八分,食前稍熱服。
左金丸治火郁。(方見積門。)
青娥丸治腎郁腰腿足膝無力,膀胱不利。(方見虛損門中。)
渴膽湯治膽郁口苦驚悸,健忘不寐。(方見驚悸門中。)
香連丸治火郁氣逆,腹痛吞酸。(方見痢門。)
(丹溪)生韭飲治食郁久則胃脘有瘀血作痛,大能開提氣血。
生韭(搗自然汁一盞,溫加酒一二杯同服。)
上先以桃仁速皮細(xì)嚼數(shù)十枚后,以韭汁送下。
羌活勝濕湯治濕郁肩背強(qiáng),腰如折。(方見濕門。)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yùn)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jìn)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duì)于藥物的氣味陰陽(yáng)、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氣郁用木香、青皮、香附為君,撫芎、橘葉為臣,檳榔、濃樸為佐使。血郁用桃仁、牡丹皮,索為佐使。痰郁用海石、栝蔞為君,南星、貝母為臣,香附、陳皮、玄明粉為佐使。食郁用神曲、砂仁、麥芽為君,山楂、香附為臣,陳皮、半夏為使,生姜、甘草為佐。濕郁用蒼術(shù)、茯苓為君,羌活、川芎為臣,茵陳、豬苓為佐使。熱郁用黃連、山梔為君,青黛、條芩為臣,甘草、干葛為佐使。諸郁藥,春加防風(fēng)、紫蘇,夏加苦參、黃連,秋冬加吳茱萸。凡郁在中焦,以蒼術(shù)、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假令食在氣上,氣升則食降。余仿此。
婦女諸郁,須以川芎、香附子。蒼術(shù)、撫芎、香附子總解諸郁。
香附子(氣溫味辛苦,能橫行胸臆,故能解諸郁。必用童便浸,焙干用,否則燥。)撫芎(即HT 蕪芎 苗頭小個(gè)是也。其氣味辛,行榮而上走,故能散郁。) 蒼術(shù)(善能走散,佐以防風(fēng)、 本能上行,佐以香附、牛膝能下行,故能散郁。)
(丹溪)六郁湯能解諸郁。
陳皮(去白,一錢) 半夏(炮) 蒼術(shù) 撫芎(各一錢) 赤茯苓 梔子(炒,各七分)香附子(一錢) 炙甘草(五分) 砂仁(研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溫服。氣郁加青皮、木香、檳榔、紫蘇、干姜,倍香附、砂仁。
濕郁加蒼術(shù)、白術(shù)。熱郁加黃芩,倍梔子。痰郁加南星、枳殼、小皂莢。血郁加桃仁、紅花、牡丹皮。食郁加山楂、神曲、麥芽。
茭山五郁湯解諸郁。
香附(君) 川芎 青皮(臣) 梔子 神曲(佐) 甘草(使)
水盞半姜三片,煎八分食遠(yuǎn)服。對(duì)證加藥,法如六郁湯。
(丹溪)越鞠丸解諸郁。
神曲(炒) 香附(制) 蒼術(shù)(浸) 芎 山梔(炒。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水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溫水下。
(東垣)火郁湯治五心發(fā)熱,屬火郁。(方見火門。)
升陽(yáng)散火湯治熱郁。(方見火門。)
(丹溪)升麻二陳湯治痰郁火邪在下焦,大小二便不利。此藥能使大便潤(rùn)而小便長(zhǎng)。
陳皮(去白) 撫芎 茯苓(各一錢) 半夏(一錢半) 升麻 防風(fēng) 甘草 柴胡(各五分)
水盞半姜三片,煎一盞溫服。
(《心統(tǒng)》)香連丸治久郁心胸不快,痞塞煩痛。
川黃連(姜炒) 香附子(制。各四兩)
上為末,神曲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集成》)芍藥香附丸治久病陰虛,氣郁內(nèi)熱夜甚。
芍藥(炒) 香附子(制。各一兩) 蒼術(shù)(五錢) 片芩(三錢) 甘草(二錢)
上為末,蒸餅丸服。
(《集成》)潤(rùn)喉散治氣郁夜熱,咽干哽塞。
桔梗 川芎 香附子(各三錢) 紫河車(四錢) 百藥煎(七錢半) 甘草(三錢)
上為細(xì)末,舐服。
蒼莎丸治氣郁。
蒼術(shù) 香附子(各四兩) 黃芩(一兩) 木香(五錢)
上為末,蒸餅丸,姜湯下。
(《局方》)本香檳榔丸治氣郁食郁,胸膈痞滿,大便結(jié)滯。(方見積聚門。)
(丹溪)加味二陳湯治食郁痰滯,胸膈不快。
蒼術(shù)(米泔浸) 白術(shù)(炒) 陳皮(去白) 半夏(泡) 茯苓 川芎 香附子(各八分) 枳殼 黃連(姜炒)甘草(各五分)
水盞半煎八分,食前稍熱服。
左金丸治火郁。(方見積門。)
青娥丸治腎郁腰腿足膝無力,膀胱不利。(方見虛損門中。)
渴膽湯治膽郁口苦驚悸,健忘不寐。(方見驚悸門中。)
香連丸治火郁氣逆,腹痛吞酸。(方見痢門。)
(丹溪)生韭飲治食郁久則胃脘有瘀血作痛,大能開提氣血。
生韭(搗自然汁一盞,溫加酒一二杯同服。)
上先以桃仁速皮細(xì)嚼數(shù)十枚后,以韭汁送下。
羌活勝濕湯治濕郁肩背強(qiáng),腰如折。(方見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