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病機

    作者: 徐春甫

    至真要大論∶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經(jīng)脈篇曰∶足太陰脾之脈,復(fù)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

    脈解篇曰∶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也。

    舉痛論曰∶寒氣客于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厥陰之病,少腹堅滿。厥病嘔,病食不下,入而復(fù)出。厥甚,寒氣入脾,食畢而吐。)

    《靈樞經(jīng)》曰∶人之噦,蓋谷入于胃,胃氣上注于肺。寒氣邪氣谷氣俱還入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fù)出于胃,故為噦。

    又曰∶胃氣逆為噦。

    又曰∶病深者其氣噦。

    劉河間曰∶胃膈熱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

    楊仁齋云∶胃氣不和而嘔吐,人所共知。然有胃寒有胃熱,有痰飲有宿食,有風(fēng)邪入胃,有氣逆沖上,數(shù)種之異,可不究其所自來哉?

    丹溪曰∶嘔為火氣炎上,特其一耳。有氣逆者,有寒氣郁于胃口者,有食滯胃脘,而新食不得下而反胃者,有胃中有痰而嘔者,有久病胃虛不納谷者。

    東垣發(fā)明嘔吐噦者,俱屬于胃。胃者,總司也。究其三者之源,皆因脾胃虛弱,或因寒氣客胃,加以飲食所傷,而致胃氣上逆,或嘔或吐或噦者,皆陰火之邪上沖,而吸入之氣不得入,故食不下也。邪氣沖之,火逆胃中而作者也。

    嘔者,陽明也。陽明多氣多血,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下之。藥以生姜為主。或有形質(zhì)之物為病者,因而越之,可為上焦氣壅表實而言之,非以瀉氣而言之也。

    吐者,太陽也。太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為血病也。有食入即吐,以橘紅主之。有食已則吐,有食久則吐。

    噦者,少陽也。少陽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氣病也,以姜制半夏主之是也。

    《機要》曰∶吐有三因,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上焦在胃口,上通于天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主出而不納。

    是故上焦吐者皆從于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而洪,其證食已即吐,渴欲飲水,大便結(jié)燥,氣上沖胸而發(fā)痛。治當(dāng)降氣和中。中焦吐者皆從于積。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長,其證或先痛而后吐,或先吐而后痛。治以毒藥去其積,木香、檳榔行其氣。下焦吐者皆從于寒,地道也。

    其脈沉而遲,其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以毒藥通其秘塞,溫其寒氣,大便漸通,復(fù)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便秘結(jié)而自愈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鄭壽全,字欽安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作者:
    李中梓
  • 作者:
    吳坤安
  • 作者:
    嚴則庵纂輯、裘慶元輯
  • 《傷寒明理論》(公元 1156 年)金.成無己著。三卷。對于《傷寒論》的 50 個證作了分析此較。 附方論一卷,論仲景方 20 首的方義。

    作者:
  • (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十六卷??偨Y(jié)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jīng)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作者:
  • 作者:
    劉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