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得配本草》 芥菜

    作者: 嚴西亭

    辛,溫。入手太陰經(jīng)。利膈開胃,通肺豁痰,能除腎經(jīng)邪氣。

    多食昏眼發(fā)瘡。同鯽魚食發(fā)水腫。

    辛,熱。入手太陰經(jīng)。利九竅,通經(jīng)絡(luò),溫中散寒,下氣豁痰。治嘔吐咳嗽,麻痹癰腫,及婦人經(jīng)閉。研末水調(diào)涂頂囟,止衄血。調(diào)豬膽,涂癰毒腫痛。搗汁曬濃,擦小兒唇緊。

    搗生姜,涂撲損瘀血。

    炒用。多食動火昏目,泄氣傷精。陰虛火盛、氣虛久嗽者禁用。

    怪癥∶手足指甲,忽生倒肉刺,痛不可忍,此濕氣結(jié)于脾土也。煮芥菜常食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