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全國中草藥匯編》:菱拼音注音Línɡ別名

    菱角、水菱角、風菱

    來源

    菱科菱屬植物烏菱Trapa bicornis Osbeck,以果殼、果柄、果、莖葉柄入藥。秋末采集,除果鮮用外,其余分別曬干。

    同屬植物野菱(四角野菱)Trapa quadrispinosa Roxb.也做菱角入藥;還有Trapa bispinosa Roxb;格菱Trapa natans L. var. komarovii V. Vassil。

    性味

    甘、澀,平。

    功能主治

    健胃止痢,抗癌。用于胃潰瘍,痢疾,食道癌,乳腺癌,子宮頸癌。

    菱柄外用治皮膚多發(fā)性疣贅;菱殼燒灰外用治黃水瘡,痔瘡。

    用法用量

    1~1.5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菱拼音注音Línɡ別名

    蕨攗(《爾雅》),水栗(《風俗通》),芰(《爾雅》郭璞注),芰實(《別錄》),菱角(《周禮義疏》),水菱(《品匯精要》),菱、沙角(《綱目》)。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菱科植物果肉。8~9月采收。

    生境分布

    生池塘河沼中。各地多有種植。

    原形態(tài)

    一年生水生草本。根二型,除吸收根外,尚有同化根;同化根含葉綠素,生自莖節(jié),羽狀細裂。莖細長,因水之深淺不同而長短不等。葉集生莖頂,成蓮座狀,菱狀三角形,長2.5~4厘米,寬2~4.5厘米,邊緣上半部有粗鋸齒,近基部全緣,綠色,上面無毛,下面幼時有細毛,后漸脫落,沿脈有毛;葉柄長2.5~5厘米,有毛或無毛,近頂處有胖大海綿狀的氣室?;▋尚?,單生葉腋;萼管短,有毛,裂片引花瓣4;雄蕊4;子房半下位,2室,每室胚珠1,花柱鉆狀,柱頭頭狀,花盤雞冠狀。果實為稍扁的倒三角形,兩端有刺,兩刺間距離3~4厘米,腹背的萼裂片脫落。種子一顆?;ㄆ?~7月,果期9~10月。

    化學成分

    果肉略有抗腹水肝癌AH-13的作用。另含豐富的淀粉葡萄糖、蛋白質。

    藥理作用

    在以艾氏腹水癌作體內抗癌的篩選試驗中,發(fā)現種子的醇浸水液有抗癌作用。

    歸經

    《本草求真》:"入腸、胃。"

    性味

    甘,涼。

    ①《別錄》:"味甘,平,無毒。"

    ②孟詵:"生食性冷。"

    ③《滇南本草圖說》:"甘淡,性平,微苦澀。"

    ④《隨息居飲食譜》:"鮮者甘涼,熟者甘平。"

    注意

    《本經逢原》:"患瘧、痢人勿食。"

    功能主治

    生食:清暑解熱,除煩止渴;熟食:益氣,健脾。

    ①《別錄》:"主安中補臟。"

    ②《滇南本草》:"治一切腰腿筋骨疼痛,周身四肢不仁,風濕入竅之癥。"

    ③《滇南本草圖說》:"醒脾,解酒,緩中。"

    ④《綱目》:"解暑(及)傷寒積熱,止消渴,解酒毒、射罔毒。"

    用法用量

    內服:生食或煮熟。

    備注

    尚有一種烏菱(《綱目》),果實具兩角,平展,先端向下彎曲,兩角間直徑4~6厘米。長江以南各地均有栽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菱拼音注音Línɡ別名

    芰、水栗、芰實、菱角、水菱、沙角、菱實

    英文名Water Calptrop Base Peel出處

    出自《名醫(yī)別錄》。

    1.《酉陽雜俎》:莖,今人但言菱芰,諸解草木書亦不分別。唯王安貧《武陵記》言四角、三角曰芰,兩角曰菱。

    2. 孟詵:菱實多食令人腹脹滿者,可暖酒和姜飲一兩盞即消。

    3.《本草衍義》:芰,煮熟取仁食之,代糧,不益脾。和合治療,未聞其用。有入食生芰多則痢及難化,是亦性冷。

    4.《綱目》:芰、菱,有湖濼處則有之。菱落泥中,最易生發(fā),有野菱、家菱。其實有數種,或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菱科植物家種的菱、烏菱、無冠菱及格菱等的果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Trapa bispinosa Roxb.2.Trapa bicornis Osbeck3.Trapa korshinskyi V.Vassil. [T.japonica Fler.]4.Trapa natans L.var. komarouii V.Vassil. [T. pseudonicisa Nakai]

    采收和儲藏:8-9月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各地均有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長江以南。

    原形態(tài)

    一年生水生草本。根二型,除吸收根外,尚有同化根;同化根含葉綠素,生自莖節(jié),羽狀細裂。莖細長,因水之深淺不同而長短不等。葉集生莖頂,成蓮座狀,菱狀三角形,長2.5-4cm,寬2-4.5cm,邊緣上半部有粗鋸齒,近基部全緣,綠色,上面無毛,下面幼時有細毛,后漸落,沿脈有毛;葉柄長2.5-5cm,有毛或無毛,近頂處有胖大海綿狀的氣室?;▋尚裕瑔紊~腋;萼管短,有毛,裂片4;花瓣4;雄蕊4;子房半下位,2室,每室胚珠1,花柱鉆狀,柱頭頭狀,花盤雞冠狀。果實為梢扁的倒三角形,兩端有刺,兩刺間距離3-4cm,腹背的萼裂片脫落。種子一顆?;ㄆ?-7月。果期9-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菱果實為稍扁的倒三角形,頂端中央稍突起,兩側有刺,兩刺間距離約4-5cm,刺角長約1cm,表面綠白或紫紅色,果殼堅硬,木化。除去果殼,果肉青灰色或類白色,富粉性。氣微,味甜而澀。菱果實兩角較彎曲,寬約7-8cm。

    化學成分

    菱的果肉中含4,6,8(14),22-麥角甾四甾四烯-3-酮(22-dihydrostigmast-4-en-3,6-,β-sitoste-rol)[1]。

    藥理作用

    在以艾氏腹水癌作體內抗癌的篩選試驗中,發(fā)現種子的醇浸水液有抗癌作用。

    歸經

    歸脾;胃經

    性味

    昧甘;性涼

    注意

    《本經逢原》:患瘧、痢入勿食。

    功能主治

    健脾益胃;除煩目渴;解毒。主脾虛泄瀉;暑熱煩渴;飲酒過度;痢疾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大劑量可用至60g;或生食。清暑熱、除煩渴,宜生用;補脾益胃,宜熟用。

    各家論述

    1.《別錄》:主安中補臟。

    2.《滇南本草》:治一切腰腿筋骨疼痛,周身四肢不仁,風濕入竅之癥。

    3.《滇南本草圖說》:醒脾,解酒,緩中。

    4.《綱目》:解暑(及)傷寒積熱,止消渴,解酒毒、射罔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uān Méi別名大烏泡、烏泡來源薔薇科川莓Rubus setchuenensis Bur. et Franch.,以根入藥。生境分布湖北、四川。性味酸、咸,平。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止嘔,活血。主治勞傷吐血,月經不調,口有腥氣,瘰......
  • 拼音注音Chuān Xī Xiǎo Huánɡ Jú別名韃新菊來源菊科川西小黃菊Pyrethrum tatsienense (Bur. et Franch.) Ling[Chrysanthemum tatsienense Bur. et F......
  • 《全國中草藥匯編》:川谷根別名尿珠子根、五谷子根、數珠子根、打碗子根、野薏米根來源禾本科薏苡屬植物川谷Coix lachrymajobi L.,以根及根狀莖入藥。秋季采收根部,曬干。性味甘、淡,微寒。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殺蟲。用于尿路感染,......
  • 《中國藥典》:川貝母拼音注音Chuān Bèi Mǔ別名貝母、川貝英文名B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貝母Fritillaria......
  • 拼音注音Chuān è Shān Zhū Yú來源藥材基源:為山茱萸科植物川鄂山茱萸的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rnus chinensis Wang er.[Macro-carpium chinense(Wanger.)Hu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