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盜汗屬血虛、陰虛。小兒不須治,忌用生姜。東垣有方,用當歸六黃湯,甚效但藥性寒,人虛者只用黃 六一湯。盜汗發(fā)熱,因陰虛,用四物加黃柏;兼氣虛,加人參、黃 、白術(shù)。
戴云∶盜汗者,謂睡而汗出也,不睡則不能汗出。方其睡熟也,湊湊然出焉,覺則止而不矣。非若自汗而自出也。雜病盜汗,責其陽虛,與傷寒盜汗非比之,亦是心虛所致。宜斂心氣,益腎水,使陰陽調(diào)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
【附方】
當歸六黃湯治盜汗之神劑。
當歸 生地黃 熟地黃 黃連 黃芩 黃柏 黃 (加倍)
上用五錢,水煎服。或加甘草、麻黃根、炒梔子,去歸。
黃 六一湯
黃 (六兩) 甘草(一兩)
上各用蜜炙十數(shù)次,出火毒。每服一兩,水煎。
又方
白術(shù)四兩,分作四分,一分用黃 同炒,一分用石斛同炒,一分用牡蠣同炒,一分用麩上各微炒黃色,去余藥,只用白術(shù)研細。每服三錢,粟米湯調(diào)下,盡四兩妙。
正氣湯治盜汗。
黃柏(炒) 知母(炒,各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前熱服。
麥煎散治榮衛(wèi)不調(diào),夜多盜汗,四肢煩疼,肌肉消瘦。
知母 石膏 甘草(炙) 滑石 地骨皮 赤芍 葶藶 杏仁(炒,去皮尖) 人參 白茯苓麻黃根上為末。每服一錢,煎浮麥湯調(diào)下。
又方治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用心,宜養(yǎng)心血,以艾煎,調(diào)茯苓末一錢服之。名曰“心汗”,又青桑第二葉,焙干為末,空心米飲調(diào)服,最止盜汗
《脾胃論》(公元 1249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三卷。依據(jù)臨床實踐,結(jié)合醫(yī)學理論,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最為 重要,提出“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
(公元 682 年)唐.孫思邈著。三十卷。是《千金要方》的補編,主要內(nèi)容有藥物、傷寒、婦人、小兒 、雜病、色脈、針灸等,傷寒部分增加了張仲景《傷寒論》別本,更為珍貴。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盜汗屬血虛、陰虛。小兒不須治,忌用生姜。東垣有方,用當歸六黃湯,甚效但藥性寒,人虛者只用黃 六一湯。盜汗發(fā)熱,因陰虛,用四物加黃柏;兼氣虛,加人參、黃 、白術(shù)。
戴云∶盜汗者,謂睡而汗出也,不睡則不能汗出。方其睡熟也,湊湊然出焉,覺則止而不矣。非若自汗而自出也。雜病盜汗,責其陽虛,與傷寒盜汗非比之,亦是心虛所致。宜斂心氣,益腎水,使陰陽調(diào)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
【附方】
當歸六黃湯治盜汗之神劑。
當歸 生地黃 熟地黃 黃連 黃芩 黃柏 黃 (加倍)
上用五錢,水煎服。或加甘草、麻黃根、炒梔子,去歸。
黃 六一湯
黃 (六兩) 甘草(一兩)
上各用蜜炙十數(shù)次,出火毒。每服一兩,水煎。
又方
白術(shù)四兩,分作四分,一分用黃 同炒,一分用石斛同炒,一分用牡蠣同炒,一分用麩上各微炒黃色,去余藥,只用白術(shù)研細。每服三錢,粟米湯調(diào)下,盡四兩妙。
正氣湯治盜汗。
黃柏(炒) 知母(炒,各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前熱服。
麥煎散治榮衛(wèi)不調(diào),夜多盜汗,四肢煩疼,肌肉消瘦。
知母 石膏 甘草(炙) 滑石 地骨皮 赤芍 葶藶 杏仁(炒,去皮尖) 人參 白茯苓麻黃根上為末。每服一錢,煎浮麥湯調(diào)下。
又方治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用心,宜養(yǎng)心血,以艾煎,調(diào)茯苓末一錢服之。名曰“心汗”,又青桑第二葉,焙干為末,空心米飲調(diào)服,最止盜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