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檀根

    《中藥大辭典》:檀根拼音注音Tán Gēn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豆科植物黃檀根皮。

    生境分布

    生長于山坡、溪邊及山溝旁邊的林地。分布江西、河南、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山東、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黃檀,又名:檀、水檀(《本草拾遺》),望水檀(《群芳譜》)。

    喬木,高7~20米。樹皮暗灰色,粗糙而成薄片剝落;小枝綠灰色,平滑無毛.有皮孔。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7~13,總?cè)~柄圓筒狀,平滑無毛;小葉倒卵形,長4厘米左右,寬2厘米許,先端微凹,基部圓形,表面暗綠色,有光澤,背面帶藍(lán)綠色,有網(wǎng)脈,兩面平滑無毛,具有短柄。花黃色,很小,成頂生或腋生的圓錐花序;萼鐘狀,5裂,被有絹狀灰色短柔毛;花冠蝶形,旗瓣圓形,先端微缺;雄蕊10,下部連合為一體,花絲上部分離;子房平滑無毛,具有短柄,胚珠3顆,花柱甚短,柱頭頭狀。莢果帶狀扁平,先端微尖,長達(dá)8厘米,寬1厘米以上,平滑無毛,內(nèi)含腎形種子1~3顆?;ㄆ?月。果期8~9月。

    性味

    ①《本草拾遺》:"有小毒。"

    ②《綱目》:"辛,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本草拾遺》:"主瘡疥,殺蟲。"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調(diào)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檀根拼音注音Tán Gēn英文名Root-bark of Hupeh Rosewood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1.《本草拾遺》:檀樹,取其皮和榆皮食之可斷谷。又有一種,葉如檀,高五、六尺,生高原,花四月開,色正紫,亦名檀,根如葛。

    2.《本草圖經(jīng)》:檀木,生江淮及河朔山中。其木作斧柯中者。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黃檀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albergia hupeana Hance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洗凈,切碎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多石的山坡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西南及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黃檀 喬木,高10-17m。樹皮灰色。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長15-25cm,葉軸及小葉柄有疏柔毛;托葉早落,小葉片9-11,長圓形或?qū)挋E圓形,長3.5-5.5cm,寬1.5-3cm,先端鈍,微缺,基部圓形。圓錐花序頂生或生在上部葉腋間;花梗有銹色疏毛;花萼鐘狀,萼齒5,不等長,最下面一個(gè)披針形,較長,上面2個(gè)寬卵形,連合,兩側(cè)2個(gè)卵形,較短,有銹色柔毛;花冠淡紫色或白色,瓣片基部有長爪,旗瓣圓形,先端微缺,雄蕊10個(gè),為二體,(5)﹢(5);子房有柄,柱頭頭狀。莢果長圓形,扁平,長3-7cm,有種子1-3顆。花期7月,果期8-9月。

    化學(xué)成分

    黃檀樹皮含黃酮類化合物:右旋來歐卡品(leiocarpin),左旋來歐辛(leiocin),芹菜素(apigenin),異鼠李素(isorhamnetin),三萜糖甙:3β,22β-二羥基-12-齊墩果烯-29-酸-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3β,22β-dihydroxyolean-12-en-29-oic acid-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iduronic acid],3β,21β,22β-三羥基12-齊墩果烯-29-酸-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3β,21β,22β-trihydroxyolean-12-en-29-oic acid-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iduronic acid]及槐花皂甙Ⅲ(kaikasaponinⅢ)。

    歸經(jīng)

    心經(jīng)

    性味

    辛苦;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血消腫。主瘡癤疔毒,毒蛇咬傷,細(xì)菌性痢疾,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本草拾遺》:主瘡疥,系蟲。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Fù Jǐn Jī別名箐雞肉英文名Lady Amherst pheasant出處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雉科動物白腹錦雞的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rvsolophus amherstiae (Leadu......
  • 《中國藥典》:白芍拼音注音Bái Sháo別名芍藥英文名RADIX PAEONIAE ALBA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 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凈,除去頭尾及細(xì)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
  • 《中藥大辭典》:白芥拼音注音Bái Jiè別名胡芥(《蜀本草》),蜀芥(《綱目》)。出處《唐本草》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嫩莖葉。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多有栽培。原形態(tài)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莖較粗壯,高達(dá)1米,全體被稀疏粗毛。葉互生;莖基部的葉具長柄......
  • 《中藥大辭典》:白芥子拼音注音Bái Jiè Zǐ別名辣菜子(《中藥志》)出處《唐本草》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種子。夏末、秋初果實(shí)成熟時(shí)割取全株,曬干后,打下種子,除去雜質(zhì)。生境分布主產(chǎn)安徽、河南、山東、四川、河北、陜西、山西等地。以安徽......
  • 拼音注音Bái Huā Dīnɡ Xiānɡ來源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白花歐丁香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yringa vulgarisL.f.alba(Weston)Vass.[S.vulgaris L.var.alba Wes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