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烏欖

    《全國中草藥匯編》:烏欖拼音注音Wū Lǎn別名

    木威子、黑欖

    來源

    橄欖科橄欖屬植物烏欖Canarium pimela Koenig,以入藥。全年可采,切片曬干。

    性味

    根:淡,平。葉:微苦、微澀,涼。

    功能主治

    根:舒筋活絡,祛風祛濕。用于風濕腰腿痛,手足麻木。

    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于感冒,上呼吸道炎,肺炎,多發(fā)性癤腫。

    用法用量

    根0.5~1兩。葉:3~6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烏欖拼音注音Wū Lǎn別名

    木威子(《本草拾遺》),烏橄欖(《海槎余錄》)。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橄欖科植物烏欖果實。8~9月果實成熟時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平原、丘陵地、山地密林中。分布福建、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常綠大喬木,高10~16米;有膠粘性芳香的樹脂。樹皮灰褐色,平滑;小枝褐綠色,無毛。單數羽狀復葉,互生;長30~65厘米,具小葉15~21枚;小葉對生,具短柄,革質,長圓形至卵狀橢圓形,長5~15厘米,寬3.5~7厘米,基郎偏斜,先端漸尖或銳尖,全緣,上面有光澤,無毛,下面平滑,網脈兩面均明顯?;▋尚曰騿涡曰ㄅc兩性花共存;排成頂生或腋生的狹圓錐花序,花序長于復葉;萼杯狀,3~5裂,長約2毫米;花瓣3~5,分離,長約為萼的3倍;雄蕊6,著生于花盤邊緣,長度不超過花冠;子房上位,通常2室,每室有胚珠2,著生于中軸胎座上。核果卵形至橢圓形,略呈三角形,長3.5~4.5厘米,寬1.5~2厘米,成熟時黑紫色,表面平滑,核木質,兩端鈍,內有種子1~3,種子無胚乳?;ㄆ?~7月。果期8月。

    本植物的根(烏欖根)、葉(烏欖葉)、種仁(烏欖仁)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性味

    酸澀,平。

    ①《廣州記》:"苦澀。"

    ②《本草拾遺》:"酸,平,無毒。"

    ③《綱目》:"酸,辛,無毒。"

    ④《綱目拾遺》:"性溫,味澀甘。"

    功能主治

    止血,化痰,利水,消癰腫。

    ①《本草拾遺》:"主心中惡水,水氣。"

    ②《生草藥性備要》:"止血。"

    ③《本草求原》:"功近橄欖。"

    ④《嶺南采藥錄》:"火煅存性,止血化痰。少鹽漬之,名欖豉,乳癰初起,煎水洗之可消。"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烏欖拼音注音Wū Lǎn別名

    木威子、烏橄欖、黑欖。

    英文名Black Olive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烏欖,皮黃黑色,肉白有文,層疊如海螵蛸狀,酒筵中以為豆食品?!毒V目》主治所載,悉言白欖,即今常食之青果,又所載欖仁可治吻燥者,亦指青果核中仁而言,非指烏欖仁也。按《粵志木語》橄欖有青、烏二種,閩人以白者名青果,粵中止名白欖,不曰青果也。烏欖子大肉厚,以溫水泡軟,俟紫脂浮起溢出,乃可食,水冷則生膠,熱則肌膚反實,故必溫水之和,乃醇其性。

    來源

    藥材基源:為橄欖科植物烏欖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narium pimela Leenh.[Pimela nigra Lour.;Canarium pimela Koenig]

    采收和儲藏:8-9月果實成熟時采收。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40-1280m的平原、丘陵、山地雜木林中,常有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烏欖 常綠大喬木,高10-16m。有膠粘性芳香的樹脂。樹皮灰褐色,平滑;小枝褐綠色,無毛。奇數羽狀復葉互生,長30-65cm;小葉15-21枚,革質,長圓形至卵狀橢圓形,長5-15cm,寬3.5-7cm,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偏斜,全緣,上面有光澤,無毛,下面平滑;網脈兩面均明顯。花兩性或單性花與兩性花共存;花序腋生,為疏散的聚傘圓錐花序,長于復葉;萼杯狀,3-5裂,在雄花中長約2.5mm,在雌花中長3.5-4mm;花瓣在雌花中長約8mm;雄蕊6,著生于花盤邊緣,長不超過花冠;雌蕊無毛,在雄花中不存在,子房上位,通常3室。核果卵形至橢圓形,略呈三角形,長3.5-4.5cm,寬1.5-2cm,成熟時紫黑色,表面平滑,核木質,兩端鈍,內有種子1-2顆;不肯定適度退化?;ㄆ?-5月,果期5-11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核果呈卵狀長圓形,長26-32mm,徑15-17mm。表面棕褐色。果核長紡錘狀腰鼓形,長22-26mm,徑9-10.4mm。兩端銳尖,表面淺褐色,凹凸不平,具3條明顯的縱棱紋,細棱間又各具不甚明顯的粗棱。先端具3個眼點,每一眼點兩側各具一弧形細縱溝,直達種子中下部,2條細溝向相反方向彎曲。以粒大、均勻、飽滿者為佳。

    歸經

    脾;肺經

    性味

    酸;澀;性平

    功能主治

    止血;利水;解毒。主內傷吐血;咳嗽痰血;水腫;乳癰;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研末撒。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主心中惡水,水氣。

    2.《生草藥性備要》:止血。

    3.《本草求原》:功近橄欖。

    4.《嶺南采藥錄》:火煅存性,止血化痰。少鹽漬之,名欖鼓,乳癰初起,煎水洗之可消。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Pí Dàn別名皮蛋(《隨息居飲食譜》),彩蛋、松花蛋(江蘇)。出處《醫(yī)林纂要》來源為鴨蛋用石灰、草灰、鹽等腌制而成。性味《醫(yī)林篆要》:“味辛澀甘咸,寒?!肮δ苤髦巍夺t(yī)林纂要》:“瀉肺熱,醒酒,去大腸火,治瀉痢。能散、能斂?!罢洝?.....
  • 拼音注音Biàn Dòu Cài別名山芹菜、山芹、五指疳、鴨腳板、藍布正出處本品始載于《救荒本草》,云:變豆菜生輝縣荒野中,其苗葉初作地攤野生,葉似地牡丹極大,又鋸齒尖,其后葉中分生莖叉,梢葉頗小,上開白花,其葉味甘……“據其所述形態(tài),即指......
  • 《全國中草藥匯編》:壁虎拼音注音Bì Hǔ別名守宮、爬壁虎、爬墻虎、蝎虎、天龍來源守宮科動物無疣壁虎Gekko subpalmatus Gunther,以干燥全體入藥。夏秋捕捉,摔死或開水燙死,曬干或焙干。東北和華東地區(qū)產一種無蹼壁虎Gek......
  • 《全國中草藥匯編》:壁錢拼音注音Bì Qián別名壁繭、壁蟢窩來源壁錢科動物壁錢蟲Uroctea compactilis Koch,以活個體或所結的卵囊入藥。四季可采,開水燙死,曬干或焙干即得。性味咸、苦,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血。用于咽......
  • 《中藥大辭典》:壁錢幕拼音注音Bì Qián Mù別名壁繭(《本草拾遺》),白蟢窠(《海上方》),壁錢窠幕、白蛛窠(《綱目》),壁蟢窠(《外科全生集》),喜兒窠(《溫熱經緯》),壁錢繭(《陸川本草》),壁蠶繭(《藥材學》)。出處《本草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