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治頭中二十種病,頭眩發(fā)禿落,面中風(fēng)者方。
蜀椒 莽草(各二兩) 桂心 茹 附子 細辛(各一兩半) 半夏 干姜(各一兩)
上八味 咀,以生豬肪二十兩合搗,令肪消盡藥成。先沐頭令凈,后以藥摩囟上,日一,如非十二月合,則用生烏麻油和,涂頭皮沐頭令凈,乃用之一次生發(fā)如昔。(《必效方》)無蜀 夏,本門摩頭散多烏頭,少干姜,但分兩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