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藥學(xué)》 地耳草

    【藥用】為金桃科植物地耳草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甘、苦,平。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瘡癤腫毒,毒蛇咬傷等癥。

    本品有清熱解毒作用,治療瘡癤腫毒或毒蛇咬傷,可用鮮草二兩至三兩煎服;另外用鮮草適量,洗凈,搗爛外敷。

    2.用于腸癰腹痛,跌打損傷等癥。

    本品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活血消腫,用治腸癰腹痛,可配合白花蛇舌草、紅藤等藥同用;用治跌打損傷,除煎湯內(nèi)服之外,還可用鮮草適量,搗爛外敷。

    此外,目前臨床上有用本品制成注射用針劑,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轉(zhuǎn)氨脢偏高。

    【處方用名】地耳草、田基黃(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大劑量可用二兩至三兩,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肝三方(本院第五門診部)田基黃、崗捻根、炙鱉甲、丹參。治肝炎,谷丙轉(zhuǎn)氨脢正常,而其它項目不良者。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