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芒消

    拼音注音Mánɡ Xiāo別名

    盆消、芒硝、馬牙消、英消

    英文名Mirabilite, Natrii Sulfas出處

    出自《名醫(yī)別錄》1.《雷公炮炙論》:凡使芒硝,先以水飛過,角五重紙滴過去腳,于鐺中干之,方入乳缽研如粉,任用。

    2.陶弘景:按《神農(nóng)本經(jīng)》無芒硝,只有消石名芒消爾。后名醫(yī)別載此說,其療與消石正同,疑此即是消石。舊出寧州,黃白粒大,味極辛苦。頃來寧州道斷都絕。今醫(yī)家多用煮煉作者,色全白,粒細而味不甚烈,此云生于樸消,則作者亦好。

    3.《唐本草》:晉宋古方多用消石,少用芒硝,近代諸醫(yī),但用

    來源

    藥材基源:為礦物芒硝經(jīng)煮煉而得的精制結(jié)晶。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irabilite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產(chǎn)于海邊堿土地區(qū)、礦泉、鹽場附近較潮濕的山洞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內(nèi)蒙古、河北、天津、山西、陜西、青海、新疆、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福建、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晶體結(jié)構(gòu)屬斜晶系。晶體呈短柱狀或針狀,有時為板條狀或似水晶的假六方棱柱狀。集合體通常為致密或疏松的塊體,或呈皮殼、被膜或鹽華。無色透明,多為白色及帶淺黃、灰白或綠、藍等色調(diào),含有機質(zhì)者發(fā)黑。條痕白色。半透明至近透明,新鮮斷面玻璃光澤,風(fēng)化面無光澤;致密集合體表面不平呈蠟狀、油脂狀光澤。一組解理完全。斷口貝殼狀。硬度1.5-2。性脆,易碎為粉末狀。純者溶于水。在干、熱條件下風(fēng)化失水轉(zhuǎn)化為白色粉末狀無水芒硝。強燒之火焰為黃色鈉鹽,經(jīng)常含共存礦物組分;主要為鈣、鎂、鉀的硫、硝酸鹽及鹵化物(如石膏、鈣芒硝、瀉利鹽、石鹽、鈉硝石)以及粘土礦物等。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為針狀、粒狀集合體,呈為棱柱狀、不規(guī)則塊片狀或顆粒狀。無色、類白色,透明;具玻璃樣光澤。露置空氣中表面漸風(fēng)化成一層白色粉末(無水芒硝)。體輕,質(zhì)脆,易碎。氣無。斷面不整齊。味咸微苦、涼。極易溶于水,并能溶于甘劑。以條塊狀結(jié)晶、無色、透明者為佳。

    顯微鑒別 透射偏光鏡下:多呈板狀或板條狀;薄片中無色透明;折光率Np=1.394,Ng=1.398,負突起很低。最高干涉色為Ⅰ級黃;斜消光,消光角:Ng∧C≈31°。二軸晶;負旋旋旋旋光性。

    品質(zhì)標(biāo)志 (1)《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guī)定: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硫酸鈉(NaSO4)不得少于99.0%。(2)雜質(zhì)含量限度《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芒硝“檢查”項規(guī)定:①鐵鹽與鋅鹽:取本品5g,加水20ml溶解后,加硝酸2滴,煮沸5min,再滴加氫氧化鈉試液中和,分別加稀鹽酸、亞鐵氰化鉀試液各1ml與適量水使成50ml,搖勻,放置10min,不得發(fā)生渾濁或顯藍色。②鎂鹽:本品水溶液(1→20),加氨試液與磷酸氫二鈉試液各1ml,5min內(nèi),不得發(fā)生渾濁。③干燥失重:本品在105℃干燥至恒重,減失重量應(yīng)為51.0%-57.0%。④本品含重金屬不得過百萬分之十。⑤本品含砷量不得過百萬分之十。

    化學(xué)成分

    1.主要含硫酸鈉(Na2SO4·10H2O)。

    2.此外,常夾雜種種物質(zhì)如食鹽、硫酸鈣、硫酸鎂等等。

    3.芒消在大氣中容易失去水,故表面常呈白粉狀;此種風(fēng)化的芒消,其硫酸鈉含率可超過44.1%。

    藥理作用

    1.瀉下作用:芒消系含有雜質(zhì)的硫酸鈉,玄明粉則系純粹的硫酸鈉,內(nèi)服后其硫酸離子不易被腸粘膜吸收,存留腸內(nèi)成為高滲溶液,使腸內(nèi)水分增加,引起機械刺激,促進腸蠕動。鹽類對腸粘膜也有化學(xué)刺激作用,但并不損害腸粘膜。過濃的溶液到達十二指腸時,可引起幽門痙攣,從而延遲全部藥物從胃中排空,同時可將組織中的水分吸入腸管,故服時應(yīng)飲大量的水以稀釋之。服后4-6小時發(fā)生下瀉作用,排出流體糞便。如用以治療組織水腫,需少飲水。

    2.其他作用:2.1.減輕闌尾炎癥:實驗性闌尾炎和闌尾穿孔的家兔,腹部外敷大黃、芒消、大蒜加適量食醋的糊劑,對闌尾及脾臟的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有明顯的刺激作用,使其增生現(xiàn)象與吞噬能力有所增強,闌尾炎癥較對照組明顯減輕。

    2.2.引起腸道神經(jīng)反射:正常家兔右下腹部外敷大蒜芒消糊劑,局部皮膚有發(fā)熱、發(fā)紅、起水皰等刺激癥狀,小腸及闌尾、袋狀結(jié)腸運動增強;用1%普魯卡因局部環(huán)封后,腸管運動則見減弱。因此,其作用是通過神經(jīng)反射引起的。由于蠕動增強,血流供應(yīng)豐富,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吞噬功能加強,從而調(diào)動了機體內(nèi)在的抗病能力。

    2.3.消腫止痛:感染性創(chuàng)傷用10-25%硫酸鈉溶液外敷,可以加快淋巴生成,有消腫和止痛的作用。

    2.4.利尿:4.3%硫酸鈉無菌溶液靜脈滴入可作為利尿劑以治療無尿癥和尿毒癥。

    炮制

    1.取天然產(chǎn)的芒硝,用熱水溶解,過濾,放冷即析出結(jié)晶,通稱樸硝。再取蘿卜洗凈切片,置鍋內(nèi)加水煮透后,加入樸硝共煮,至完全溶化,取出過濾或澄清后取上層液,放冷,待析出結(jié)晶,干燥后即為芒硝(每樸硝100斤,用蘿卜10-20斤)。

    2.也有取天然產(chǎn)的芒硝,經(jīng)煮煉、過濾,冷卻后,取上層的結(jié)晶為芒硝,下層的結(jié)晶為樸硝。

    鑒別

    (1)取本品水溶液,加醋酸氧鈾鋅試液,即發(fā)生黃色沉淀。(檢查鈉鹽)(2)取鉑絲,用鹽酸濕潤后,蘸取本品粉末,在無色火焰中燃燒,火焰即顯鮮黃色。(檢查鈉鹽)(3)取本品水溶液,加殷化鋇試液,即發(fā)生白色沉淀;沉淀在鹽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檢查硫酸鹽)

    歸經(jīng)

    胃;肺;脾;腎;小腸;三焦;大腸經(jīng)

    性味

    辛苦咸;寒

    注意

    脾胃虛寒及孕婦忌服。

    1.《本草經(jīng)集注》:石韋為使。畏麥句姜。

    2.《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

    功能主治

    軟堅瀉下;清熱除濕;破血通經(jīng);消腫療瘡。主實熱積滯;腹脹便秘;停痰積聚;目赤障翳;丹毒;癰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溶入湯劑,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細點眼或水化涂洗。

    各家論述

    1.成無己:《內(nèi)經(jīng)》云,咸味下泄為陰。又云,咸以軟之,熱淫于內(nèi),治以咸寒。氣堅者以咸軟之,熱盛者以寒消之,故張仲景大陷胸湯、大承氣湯、調(diào)胃承氣湯皆用芒硝以軟堅去實熱。結(jié)不至堅者,不可用也。

    2.《湯液本草》:《本經(jīng)》謂芒硝利小便而墮胎。傷寒妊娠可下者,用此兼以大黃引之,直入大腸,潤燥軟堅瀉熱,子母俱安?!督?jīng)》云,有故無殞,亦無殞也,此之謂歟。以在下言之,則便溺俱陰,以前后言之,則前氣后血,以腎言之,總主大小便難,溺澀秘結(jié),俱為水少?!督?jīng)》云,熱淫于內(nèi),治以咸寒,佐以苦。故用芒硝大黃,相須為使也。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ǎi Jiǎo Fēnɡ Yè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樟科植物紅葉甘橿的葉。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山谷或山坡雜木林中。分布浙江、江西、安徽、湖北、四川、貴州、河南、陜西,甘肅等地。原形態(tài)紅葉甘橿,又名:桂子樹。落葉喬木,高達10米。......
  • 《中藥大辭典》:矮腳羅傘拼音注音ǎi Jiǎo Luó Sǎn別名雪下紅、珊瑚珠(《花鏡》),短腳三郎(《植物名實圖考》),小羅傘(《陸川本草》),矮茶風(fēng)、毛莖紫金牛(《四川中藥志》),九節(jié)龍、地茶、猴接骨(《福建中草藥》)。出處《陸川本草......
  • 《中藥大辭典》:矮腳苦蒿拼音注音ǎi Jiǎo Kǔ Hāo別名魚膽草、苦艾、勁直假蓬(《云南中草藥選》),金龍膽草(《四川中草藥通訊》)。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苦蒿的全草。秋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荒地、路旁。分布云南、四川。......
  • 《中藥大辭典》:矮腳龍膽拼音注音ǎi Jiǎo Lónɡ Dǎn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來源為龍膽科植物小龍膽草的全草。秋、冬采收,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于較高山地的草叢中。分布云南、廣東等地。原形態(tài)小龍膽草:矮小草本,高約4厘米。莖單生或數(shù)......
  • 別名圓葉豆瓣草、坐鎮(zhèn)草來源蕁麻科矮莖冷水花Pilea peploides (Gaud.) Hook. et Arn.,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遼寧、浙江、福建、臺灣、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性味辛,微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瘀止痛。主治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