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諸病源候論》 十一、三焦病候

    作者: 巢元方

    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上焦之氣,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貫鬲,布胸內(nèi),走掖,循太陰之分而行,上至舌,下至足陽(yáng)明,常與榮衛(wèi)俱行,主內(nèi)而不出也。

    中焦之氣,亦并于胃口,出上焦之后,此受氣者,泌糟粕,承津液,化為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主不上不下也。

    下焦之氣,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主出而不內(nèi)。故水谷常并居于胃,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也。謂此三氣,焦干水谷,分別清濁,故名三焦。三焦為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三焦氣盛為有余,則脹,氣滿于皮膚內(nèi),輕輕然而不牢,或小便澀,或大便難,是為三焦之實(shí)也,則宜瀉之;三焦之氣不足,則寒氣客之,病遺尿,或泄利,或胸滿,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氣虛也,則宜補(bǔ)之。

    診其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尺脈遲,下焦有寒;尺脈浮者,客陽(yáng)在下焦。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