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天以一氣覆于上.地以一氣載于下.人居覆載中.若何能與覆我載我者.相肖也.上古圣人等.天地人為三才.豈無灼見而妄立說耶.蓋謂天以輕清之氣.上浮而下轉(zhuǎn).地居其中.而干健之運.無一毫少息.若一毫不續(xù).則穹壤判.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人身肖之.其氣亦無息.天以日月循環(huán).人以榮衛(wèi)循環(huán).地有九州島.人有九竅.經(jīng)曰.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嗌.風氣通于肝.雷氣通于心.谷氣通于脾.風氣通于腎.六經(jīng)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陽之汗以雨名.陽之氣以風名.人之一身.身以上其氣象天.身以下其氣象地.故天不足西北.而人之耳目.右不如左之聰明也.故西北之人頭常冷.地不滿東南.而人之手足.左不如右之利便也.故東南之人.腰足常冷.天有陰陽.以生風暑濕燥寒.地有陰陽.以生木火土金水.人有陰陽.以生肝心脾肺腎.天氣以四時溫熱涼寒運于上.地氣以生長收藏應于下.而人之陽氣以升浮降沉應之.為生生不息之妙何也.天令春其氣溫.惟其氣溫.故地中之陽氣鼓動而升于外.以生萬物.人之陽氣.亦應之以升.天令夏其氣熱.惟其氣熱.地中之陽氣盡出于外.以長萬物.所以地之下極寒.人之陽氣亦應之.盡出于外.脾坤土也象地.斯時脾土亦寒.天令秋其氣涼.惟其氣涼.所以陽氣能降于地.而行收成之令.人之陽氣.亦應之而降于內(nèi).天令冬其氣寒.惟其氣寒.陽氣盡沉于地.而成閉藏之令.所以地之下暖.人之陽氣.亦應之沉藏于內(nèi).斯時脾土.亦暖.此天地得其常.而人之災害亦不生.發(fā)瘴之地則不然.春夏多寒.秋冬多熱.盛夏久雨.則可挾纊.隆冬久晴.寧不搖扇.一日之間.日未升則寒.日中則熱.日入又寒.一日一夜.寒暑迭變.無論四時.久晴則熱蒸.蒸極則雨.雨下則濕.蒸雨久則凄涼.人生其間.飲食起居.安能一一謹慎.稍失調(diào)養(yǎng).便感此乖戾之氣.而發(fā)寒熱.即謂之瘴.然瘴之發(fā).多在秋冬.以其天氣熱.地中之陽氣不能收藏而外泄.故草木不花而花.不葉而葉.人之陽氣亦應之.不能收固.而恒泄之于外.惟其外泄.則脾土所以內(nèi)虛寒.身以上象天則極熱.身以下象地則不熱而寒.或熱蒸極而汗.汗出則凄涼.其人身之寒熱濕蒸.一與天時相似.故曰.人身肖天地.瘴瘧類天時.知斯道者.則治瘴之法過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