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癥因脈治》 濕氣嘔吐

    【濕氣嘔吐之癥】胸前滿悶,頭重身重,面目浮腫,嘔惡而吐,口不渴,吐多痰涎,此濕氣嘔吐之癥也。

    【濕氣嘔吐之因】長夏時(shí)令,坐臥卑濕,濕氣襲于胃土,胃氣不能下降,而濕氣嘔吐作

    【濕氣嘔吐之脈】脈多濡軟,或見浮緩,或見沉伏,脈遲者寒,脈數(shù)者熱。

    【濕氣嘔吐之治】身熱脈浮,宜散表安胃,佐以辛香溫散,人參敗毒散,加藿香、紫蘇,或香蘇平胃散。寒濕體虛者,香砂二陳湯,寒甚用術(shù)附湯;應(yīng)分利小便者,平胃五苓散。濕熱者,梔連二陳平胃散,加減治之。

    人參敗毒散

    人參 羌活 獨(dú)活 柴胡 前胡 枳殼 桔梗 川芎 廣皮 甘草 白茯苓

    香蘇平胃散即平胃散加藿香、紫蘇。

    香砂二陳湯即二陳湯加藿香、砂仁。

    理中湯見前寒吐。

    平胃五苓散即平胃散、五苓散合用。

    術(shù)附湯

    白術(shù) 附子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