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濕氣嘔吐之癥】胸前滿悶,頭重身重,面目浮腫,嘔惡而吐,口不渴,吐多痰涎,此濕氣嘔吐之癥也。
【濕氣嘔吐之因】長夏時(shí)令,坐臥卑濕,濕氣襲于胃土,胃氣不能下降,而濕氣嘔吐作
【濕氣嘔吐之脈】脈多濡軟,或見浮緩,或見沉伏,脈遲者寒,脈數(shù)者熱。
【濕氣嘔吐之治】身熱脈浮,宜散表安胃,佐以辛香溫散,人參敗毒散,加藿香、紫蘇,或香蘇平胃散。寒濕體虛者,香砂二陳湯,寒甚用術(shù)附湯;應(yīng)分利小便者,平胃五苓散。濕熱者,梔連二陳平胃散,加減治之。
人參敗毒散
人參 羌活 獨(dú)活 柴胡 前胡 枳殼 桔梗 川芎 廣皮 甘草 白茯苓
香蘇平胃散即平胃散加藿香、紫蘇。
香砂二陳湯即二陳湯加藿香、砂仁。
理中湯見前寒吐。
平胃五苓散即平胃散、五苓散合用。
術(shù)附湯
白術(shù) 附子
《傷寒明理論》(公元 1156 年)金.成無己著。三卷。對于《傷寒論》的 50 個(gè)證作了分析此較。 附方論一卷,論仲景方 20 首的方義。
(公元 219 年)漢.張機(jī)(仲景)著。十六卷。總結(jié)三世紀(jì)以前的臨床經(jīng)驗(yàn),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濕氣嘔吐之癥】胸前滿悶,頭重身重,面目浮腫,嘔惡而吐,口不渴,吐多痰涎,此濕氣嘔吐之癥也。
【濕氣嘔吐之因】長夏時(shí)令,坐臥卑濕,濕氣襲于胃土,胃氣不能下降,而濕氣嘔吐作
【濕氣嘔吐之脈】脈多濡軟,或見浮緩,或見沉伏,脈遲者寒,脈數(shù)者熱。
【濕氣嘔吐之治】身熱脈浮,宜散表安胃,佐以辛香溫散,人參敗毒散,加藿香、紫蘇,或香蘇平胃散。寒濕體虛者,香砂二陳湯,寒甚用術(shù)附湯;應(yīng)分利小便者,平胃五苓散。濕熱者,梔連二陳平胃散,加減治之。
人參敗毒散
人參 羌活 獨(dú)活 柴胡 前胡 枳殼 桔梗 川芎 廣皮 甘草 白茯苓
香蘇平胃散即平胃散加藿香、紫蘇。
香砂二陳湯即二陳湯加藿香、砂仁。
理中湯見前寒吐。
平胃五苓散即平胃散、五苓散合用。
術(shù)附湯
白術(shù) 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