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蠶退紙

    《中藥大辭典》:蠶退紙拼音注音Cán Tuì Zhǐ別名

    蠶子故紙(《千金方》),蠶紙(《近效方》),蠶布紙(《日華子本草》),蠶蛻紙(《圣惠方》),蠶連(《本草衍義》),蠶連紙(《綱目》),蠶沙紙(《本草求原》)。

    出處

    《嘉佑本草》

    來源

    為蠶蛾科昆蟲家蠶蛾卵子孵化后的卵殼。

    化學(xué)成分

    蠶卵殼外層含多酚類,中層、內(nèi)層含類脂,最內(nèi)層含類脂及蛋白質(zhì)。

    性味

    《日華子本草》:"平。"

    功能主治

    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帶下,喉風(fēng),喉痹,牙疳,牙癰,疔腫,瘡瘍。

    ①《日華子本草》:"治吐血,鼻洪,腸風(fēng)瀉血,崩中帶下,赤白痢,敷疔腫瘡。"

    ②《本草衍義》:"燒灰用之,治婦人血露。"

    ③《綱目》:"治牙宣,牙痛,牙癰,牙疳,頭瘡,喉痹,癲狂,藥毒,沙證腹痛,小便淋悶,婦人難產(chǎn)及吹乳疼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煅存性入丸、散。外用:燒研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吐血不止:蠶蛻紙燒存性,蜜和丸,芡實大。含化咽津。(《姚僧坦集驗方》)

    ②治痔漏下血:蠶紙半張,碗內(nèi)燒灰,酒服。(《奚囊備急方》)

    ③治崩露下血不止:蠶退紙、棕櫚皮(各燒灰存性)。上研細(xì)末。每服,各抄二錢,溫酒調(diào)下。(《海上名方》蠶退散)

    ④治纏喉風(fēng)及喉痹:蠶退紙不計多少。燒成灰存性,煉蜜和丸,如雞頭大。含化咽津。

    ⑤治走馬牙疳;蠶退紙燒灰,入麝香少許,貼患處。

    ⑥治牙宣、牙癰:蠶退紙燒灰,揩齦上。(④方以下出《姚僧坦集驗方》)

    ⑦治小兒頭瘡:蠶蛻紙燒存性,入輕粉少許。麻油調(diào)敷。(《圣惠方》)

    ⑧治小便澀痛:蠶退紙不拘多少。燒灰細(xì)研,入麝香少許,和勻。每服二錢,米飲調(diào)下。(《博濟方》犀灰散)

    ⑨治痧證壯熱,頭痛,嘔惡,手足指末微厥,或腹痛悶亂:蠶蛻紙剪碎,于瓶中滾湯沃之,封固良久。乘熱服,暖臥取汗。(《類證活人書》)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蠶退紙拼音注音Cán Tuì Zhǐ別名

    蠶子故紙、蠶紙、蠶布紙、蠶蛻紙、蠶連、蠶連紙、蠶沙紙

    英文名Silkworm egg sheet出處

    出自《嘉佑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蠶蛾科動物家蠶蛾卵子孵化后的卵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mbyx mori L.

    采收和儲藏:春季收集,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國大部地區(qū),均有飼養(yǎng)。

    資源分布:分布很廣。

    原形態(tài)

    家蠶蛾,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鱗片。體長1.6-2.3cm。翅展3.9-4.3cm。體翅黃白色至灰白色。前翅外緣頂角后方向內(nèi)凹切,各橫線色稍暗,不甚明顯,端線與翅脈灰褐色,后翅較前翅色淡,邊緣有鱗毛稍長。雌蛾腹部肥碩,末端鈍圓;雄蛾腹部狹窄,末端稍尖。幼蟲即家蠶,體色灰白至白色,胸部第2、第3節(jié)稍見膨大,有皺紋。腹部第8節(jié)背面有一尾角。

    化學(xué)成分

    蠶卵殼外層含多酚類,中層、內(nèi)層含類脂,最內(nèi)層含類脂及蛋白質(zhì)。

    歸經(jīng)

    肝;心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止血;止??;解毒消腫。主吐血;衄血;崩漏;腸痔下血;赤白痢疾;咽喉腫痹;牙疳;口瘡;聤耳;瘡瘍;疔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研末,3-5g;或蜜丸含咽。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吐血不止:蠶蛻紙燒存性,蜜和丸,芡實大。含化咽津。(《姚僧坦集驗方》)②治痔漏下血:蠶紙半張,碗內(nèi)燒灰,酒服。(《奚囊備急方》)③治崩露下血不止:蠶退紙、棕櫚皮(各燒灰存性)。上研細(xì)末。每服,各抄二錢,溫酒調(diào)下 。(《海上名方》蠶退散)④治纏喉風(fēng)及喉痹:蠶退紙不計多少。燒成灰存性,煉蜜和丸,如雞頭大。含化咽津。⑤治走馬牙疳:蠶退紙燒灰,入麝香少許,貼患處。⑥治牙宣、牙癰:蠶退紙燒灰,揩齦上。(④--⑥方均出《姚僧坦集驗方》)⑦治小兒頭瘡:蠶蛻紙燒存性,入輕粉少許。麻油調(diào)敷。(《圣惠方》)⑧治小便澀痛:蠶退紙不拘多少。燒灰細(xì)研,入麝香少許,和勻。每服二錢。米飲調(diào)下(《 博濟方》犀灰散)⑨治痧證壯熱,頭痛,嘔惡,手足指末微厥,或腹痛悶亂:蠶蛻紙剪碎,于瓶中滾湯沃之, 封固良久。乘熱服,暖臥取汗。(《類證活人書》)

    各家論述

    1.《日華子本草》:治吐血,鼻洪,腸風(fēng)瀉血,崩中帶下,赤白痢,敷疔腫瘡。

    2.《本草衍義》:燒灰用之,治婦人血露。

    3.《綱目》:治牙宣,牙痛,牙癰,牙疳,頭瘡,喉痹,癲狂,藥毒,沙證腹痛,小便淋閟,婦人難產(chǎn)及吹乳疼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沙蟲藥拼音注音Bái Shā Chónɡ Yào別名痢藥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唇形科植物黃花香茶菜的全草。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草坡路旁。分布陜西、廣西、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dá)1米。莖直立,方形,有柔毛。葉對生......
  • 別名活麻草來源蕁麻科蕁麻屬植物裂葉蕁麻Urtica fissa Pritz.,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曬干。性味甘、淡,微寒。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用于風(fēng)濕骨痛,小兒吐乳,皮膚濕疹。用法用量0.5~1兩,水煎服或外洗。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Bái Lín Cǎo別名接骨風(fēng)來源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長莖冷水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lea longicaulis Hand.-Mazz.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700m......
  • 拼音注音Bái Tàn別名火炭(《千金方》),無紋炭(《圣濟總錄》),木炭(《普濟方》),焊炭(《經(jīng)驗方》)。出處《綱目》來源為木炭之堅緊無紋、燒時焰發(fā)白色者。功能主治治腸風(fēng)下血,陰囊濕疹,燙傷。《綱目》:“誤吞金銀銅鐵在腹,白炭燒紅,急為......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牛尾七別名牛尾七、大巖七來源蓼科白牛尾七Rheum emodi Wall.,以根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注意3~5錢,水煎服或生吃及泡酒服,亦可搗爛外包患處。功能主治苦、甘,寒。用法用量清熱解毒,止血,生肌。主治肺熱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