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山沉香(《寧夏中草藥手冊》)。
《寧夏中草藥手冊》
為木犀科植物羽葉丁香的根或枝干。全年采挖,以秋末為好。挖取樹根,除凈外皮,曬干。
生于高山灌木叢中。
直立灌木,高可達3~4米。樹皮灰褐色。羽狀復葉;小葉7~11片,卵形、卵狀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有短柄,先端圓或急尖,基部圓形或廣楔形。圓錐花序腋生;花淡紫色。蒴果紅褐色,長不足1厘米。
辛,微溫。
降氣,溫中,暖腎。
①治寒喘:山沉香一錢五分,五味子、附子各二錢。水煎服。
②治胃腹脹痛:山沉香、小茴香各一錢五分。水煎服。
③治子宮下垂,脫肛:山沉香適量,燒煙熏患處。
④治皮膚擦傷:山沉香燒灰,加香油調成糊狀外涂,可防止發(fā)炎。(性味以下出《寧夏中草藥手冊》)
山沉香
出自《寧夏中草藥手冊》
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羽葉丁香的根或枝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yringa pinnatifolia Hemsl.
采收和儲藏:根,全年均可采挖,以秋末為好。挖取樹根,險凈外皮,曬干。夏、秋季采枝條.洗凈.切段,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灌叢。
資源分布:分布于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四川。
直立灌木,高1-4m。樹皮呈片狀剝裂。小枝常呈四棱形,無毛,疏生皮孔。葉為羽狀復葉,長2-8cm,寬1.5-5cm;葉柄長0.5-1.5cm;具小葉7-11枚;葉軸有時具狹翅;葉片先端銳尖至漸尖或鈍,常具小尖頭,基部楔形至近圓形,常歪斜,葉緣具纖細睫毛,無小葉柄?;▋尚裕粓A錐花序由側芽抽出,稍下垂,長2-6.5cm,寬2-5cm;花梗長2-5mm;花萼鐘狀,長約2.5mm,萼齒三角形,先端銳尖、漸尖或鈍;花冠白色、淡紅色,略帶淡紫色,長1-1.6cm,花冠管略呈漏斗狀,長0.8-1.2cm,裂片卵形、長圓形或近圓形,先端銳尖或圓鈍,不呈或略呈兜狀;雄蕊2,花藥黃色,長約1.5mm,著生于花冠管喉部以至距喉部達4mm處。蒴果長圓形,長1-1.3cm,先端凸尖或漸尖。種子扁平。花期5-6月,果期8-9月。
胃;腎經(jīng)
辛;性微溫
溫中;降氣;暖腎。主脘腹冷痛;寒喘;子宮下垂;脫肛
內服:煎湯,3-5g;或研末。外用:適量,燒灰調涂;或燒煙熏。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山沉香(《寧夏中草藥手冊》)。
出處《寧夏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木犀科植物羽葉丁香的根或枝干。全年采挖,以秋末為好。挖取樹根,除凈外皮,曬干。
生境分布生于高山灌木叢中。
原形態(tài)直立灌木,高可達3~4米。樹皮灰褐色。羽狀復葉;小葉7~11片,卵形、卵狀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有短柄,先端圓或急尖,基部圓形或廣楔形。圓錐花序腋生;花淡紫色。蒴果紅褐色,長不足1厘米。
性味辛,微溫。
功能主治降氣,溫中,暖腎。
復方①治寒喘:山沉香一錢五分,五味子、附子各二錢。水煎服。
②治胃腹脹痛:山沉香、小茴香各一錢五分。水煎服。
③治子宮下垂,脫肛:山沉香適量,燒煙熏患處。
④治皮膚擦傷:山沉香燒灰,加香油調成糊狀外涂,可防止發(fā)炎。(性味以下出《寧夏中草藥手冊》)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羽葉丁香拼音注音Yǔ Yè Dīnɡ Xiānɡ別名山沉香
出處出自《寧夏中草藥手冊》
來源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羽葉丁香的根或枝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yringa pinnatifolia Hemsl.
采收和儲藏:根,全年均可采挖,以秋末為好。挖取樹根,險凈外皮,曬干。夏、秋季采枝條.洗凈.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灌叢。
資源分布:分布于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四川。
原形態(tài)直立灌木,高1-4m。樹皮呈片狀剝裂。小枝常呈四棱形,無毛,疏生皮孔。葉為羽狀復葉,長2-8cm,寬1.5-5cm;葉柄長0.5-1.5cm;具小葉7-11枚;葉軸有時具狹翅;葉片先端銳尖至漸尖或鈍,常具小尖頭,基部楔形至近圓形,常歪斜,葉緣具纖細睫毛,無小葉柄?;▋尚裕粓A錐花序由側芽抽出,稍下垂,長2-6.5cm,寬2-5cm;花梗長2-5mm;花萼鐘狀,長約2.5mm,萼齒三角形,先端銳尖、漸尖或鈍;花冠白色、淡紅色,略帶淡紫色,長1-1.6cm,花冠管略呈漏斗狀,長0.8-1.2cm,裂片卵形、長圓形或近圓形,先端銳尖或圓鈍,不呈或略呈兜狀;雄蕊2,花藥黃色,長約1.5mm,著生于花冠管喉部以至距喉部達4mm處。蒴果長圓形,長1-1.3cm,先端凸尖或漸尖。種子扁平。花期5-6月,果期8-9月。
歸經(jīng)胃;腎經(jīng)
性味辛;性微溫
功能主治溫中;降氣;暖腎。主脘腹冷痛;寒喘;子宮下垂;脫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g;或研末。外用:適量,燒灰調涂;或燒煙熏。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