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蠶豆殼

    《中藥大辭典》:蠶豆殼拼音注音Cán Dòu Ké別名

    蠶豆皮(《本草求原》)

    出處

    《綱目拾遺》

    來源

    為豆科植物蠶豆種皮。取蠶豆放水中浸透,剝下豆殼,曬干。

    生境分布

    產(chǎn)江蘇。

    性狀

    干燥的種皮,呈黃褐色或棕褐色,都卷曲為不規(guī)則的碎片。大小不等。質(zhì)脆易碎。

    化學(xué)成分

    含β-(3-(β-D-吡喃葡糖氧基)-4-羥苯基)-L-丙氨酸-L-酪氨酸、多巴。

    功能主治

    利尿滲濕。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天泡瘡,黃水瘡。

    ①《本草求原》:"煅灰治天泡瘡。"

    ②《現(xiàn)代實用中藥》:"治水腫,腳氣,小便不通。"

    ③《國藥的藥理學(xué)》:"炒焦用為茶劑,有促進(jìn)消化、健胃、止渴之效。"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煅存性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小便日久不通,難忍欲死:蠶豆殼三兩,煎湯服之。如無鮮殼,取干殼代之。(《慈航活人書》)

    ②治吐血:蠶豆殼,四、五年陳者妙,煎湯飲之。(《秘方集驗》)

    ③治大人小兒頭面黃水瘡,流到即生,蔓延無休者:蠶豆殼炒成炭,研細(xì),加?xùn)|丹少許和勻,以真菜油調(diào)涂,頻以油潤之。(《養(yǎng)生經(jīng)驗合集》)

    ④治胎漏:炒熟蠶豆殼磨末。每服三、四錢,加沙糖少許調(diào)服。(《種福堂公選良方》)

    ⑤治疬串:油鹽蠶豆殼一鐘,麻油浸一周時,取起,將豆殼瓦上焙,研為末,麻油調(diào)搽患處。(《行篋檢秘》)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蠶豆殼拼音注音Cán Dòu Ké別名

    蠶豆皮。

    英文名seed-coat of Broadbean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蠶豆Vicia faba L.的種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cia faba L.

    采收和儲藏:取蠶豆放水中浸透,剝下豆殼,曬干?;騽?nèi)∧坌Q豆之種皮用。

    生境分布

    全國各地廣為栽培。

    原形態(tài)

    蠶豆 越年或一年生草本,高30-180cm。莖直立,不分枝,無毛。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托葉大,半箭頭狀,邊緣白色膜質(zhì),具疏鋸齒,無毛,葉軸頂端具退化卷須;小葉2-6枚,葉片橢圓形或廣橢圓形至長形,長4-8cm,寬2.5-4cm,先端圓形或鈍,具細(xì)尖,基部楔形,全緣??偁罨ㄐ蛞干騿紊?,總花梗極短;萼鐘狀,膜質(zhì),長約1.3cm,5裂,裂片披針形,上面2裂片稍短;花冠蝶形,白色,具紅紫色斑紋,旗瓣倒卵形,先端鈍,向基部漸狹,翼瓣橢圓形,先端圓,基部作耳狀三角形,一側(cè)有爪,龍骨瓣三角狀半圓形,有爪;雄蕊10,二體;子房無柄,無毛,花枝先端背部有一叢白色髯毛。莢果長圓形,肥厚,長5-10cm,寬約2cm。種子2-4顆,橢圓形,略扁平?;ㄆ?-4月,果期6-8月。

    性狀

    種皮略呈扁腎形或不規(guī)則形的碎片,較完整者長約2cm,直徑1.2-1.5mm,外表面紫棕色,微有光澤,略凹凸不平,或具皺紋,一端有槽形黑色種臍,長約10mm;內(nèi)表面色較淡。質(zhì)硬而脆。氣微,味淡。以色紫棕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種皮含多巴-O-β-D-葡萄糖甙(dopa-O-β-D-glucoside),多巴(dopa)和L-酪氨酸(L-tyrosine)。

    歸經(jīng)

    腎;胃經(jīng)

    性味

    味甘;淡;性平

    功能主治

    利尿滲濕止血;解毒。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吐血;胎漏;下血;天泡瘡;黃水瘡;瘰疬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煅存性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小便日久不通,難忍欲死:蠶豆殼三兩,煎湯服之。如無鮮殼,取干殼代之。( 《慈航活人書》)②治吐血:蠶豆殼,四、五年陳者妙,煎湯飲之。(《秘方集驗》)③治大人小兒頭面黃水瘡,流到即生,蔓延無休者:蠶豆殼炒成炭,研細(xì),加?xùn)|丹少許和勻 ,以真菜油調(diào)涂,頻以油潤之。(《養(yǎng)生經(jīng)驗合集》)④治胎漏:炒熟蠶豆殼磨末。每服三、 四錢,加沙糖少許調(diào)服。(《種福堂公選良方》)⑤治疬串:油鹽蠶豆殼一鐘,麻油浸一周時,取起,將豆殼瓦上焙,研為末,麻油調(diào) 搽患處 。(《行篋檢秘》)

    各家論述

    1.《本草求原》:煅灰治天泡瘡。

    2.《現(xiàn)代實用中藥》:治水腫,腳氣,小便不通。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Yè別名鳥不宿葉、刺楸葉英文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Kondz.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刺祛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
  • 《中藥大辭典》:刺楸樹根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Gēn別名刺五加(《貴州民間藥物》)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根或根皮。夏末秋初采挖,洗凈曬干?;瘜W(xué)成分根含多糖,水解后得半乳糖醛酸、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鼠李糖、木糖......
  • 《中藥大辭典》:刺楸樹皮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Pí別名丁桐皮、釘皮(《四川中藥志》),刺楸皮(《陜西中草藥》)。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樹皮。全年可采,剝?nèi)淦?,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長在山谷、溪旁、林緣或疏林中。分......
  • 拼音注音Cì Qiū Jīnɡ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莖枝。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凈,切片,鮮用或曬干。原形態(tài)落葉大喬木,高約10m......
  • 拼音注音Cì Yú別名樞(《詩經(jīng)》),荎(《爾雅,),柘榆、梗榆(《廣雅》),釘枝榆(《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刺梅(《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出處《本草拾遺》來源為榆科植物刺榆的根皮、樹皮或嫩葉。生境分布生于山麓、路旁、村落附近。分布吉林、遼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