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癥因脈治》 血虛勞傷

    【血虛勞傷之癥】肌肉消瘦,五心煩熱,毛焦皮燥,暮夜發(fā)熱,晝則身涼,小便赤澀,大便干結(jié),此血虛勞傷之癥也。

    【血虛勞傷之因】陽盛陰虛,五志厥陽之火,時動于中,煎熬真陰,陰血日損,陽火獨旺,來克肺金,則血虛喘咳之癥作矣。

    【血虛勞傷之脈】虛小細數(shù),兼見芤澀,細小血虛,芤澀血痹。左寸細數(shù),心血不生;左關(guān)細數(shù),肝血不榮;右脈細數(shù),脾虛血少;右脈芤澀,陽明血結(jié)。

    【血虛勞傷之治】血虛,用四物湯。血痹,用活血湯。心血不生,天王補心丹。肝血不榮,補肝湯。脾虛血少者,歸脾湯。

    四物湯見前咳嗽。

    活血湯

    當(dāng)歸 赤芍藥 丹皮 紅花

    四味煎湯。

    天王補心丹見前咳嗽。

    補肝湯見前肝勞。

    歸脾湯見嗽血。

    家秘補陰丸治陰虛內(nèi)熱。四味為末,天地煎膏。

    當(dāng)歸 白芍藥(各四兩) 黃柏 知母(各二兩) 天門冬 生地(各八兩)

    家秘補陽丸治陽虛內(nèi)寒。四味為末,天地煎膏。

    當(dāng)歸 白芍藥(各四兩) 肉桂 附子(各一兩) 天門冬 生地(各八兩)

    家秘坎離丸治陰陽兩虛。

    補陰丸加鹿角膠三兩。補陽丸加玄武膠三兩。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