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fā)病時可以應用。經(jīng)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十二指腸炎臨床常見,但病因不明。在胃腺化生區(qū)的活動性十二指腸炎時可發(fā)現(xiàn)Hp,多在胃腺化生上皮的表面,而從未在杯狀細胞周圍發(fā)現(xiàn)過,提示可能杯狀細胞產(chǎn)生的某些物質(zhì)不利于Hp的生存。組織學正常的十二指腸粘膜也極少發(fā)現(xiàn)Hp。
十二指腸粘膜上皮中Hp陽性者,胃竇上皮中Hp也都陽性;反之則不然,似可說明只要有胃腺化生上皮,十二指腸粘膜也可成為Hp的首先聚集處。由于十二指腸潰瘍幾乎均有十二指腸炎,提示其中可能存在某些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