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備急千金要方》 五香丸

    作者: 孫思邈。

    治口及身臭,令香止煩散氣方。

    豆蔻 丁香 藿香 零陵香 青木香 白芷 桂心(各一兩) 香附子(二兩) 甘松香 當歸(各半兩) 檳榔(二枚)

    上十一味末之,蜜和丸,常含一丸,如大豆,咽汁,日三夜一。亦可常含,咽汁,五日口香,十日體香,二七日衣被香,三七日下風人聞香,四七日洗手水落地香,五七日把他手亦香。慎五辛,下氣去臭。

    治口氣臭穢,常服含香丸方。

    丁香(半兩) 甘草(三兩) 細辛 桂心(各一兩半) 川芎(一兩)

    上五味末之,蜜和,臨臥時,服二丸如彈子大。

    又方常以月旦日未出時,從東壁取步,七步回,面垣立,含水 壁七遍,口即美香。

    又方桂心 甘草 細辛 橘皮上四味等分,治下篩,以酒服一錢匕,瘥止。

    又方川芎 白芷 橘皮 桂心(各四兩) 棗肉(八兩)

    上五味末之,次納棗肉,干則加蜜,和丸如大豆,服十丸,食前食后常含之,或吞之,七日大香。

    治口中臭方。

    桂心(《古今錄驗》用細辛) 甘草(各等分)

    上二味末之,臨臥以三指撮酒服,二十日香。

    又方細辛、豆蔻。含之甚良。

    又方蜀椒 桂心(各等分)

    上二味末之,酒服三指撮。

    主口香去臭方。

    甘草(三十銖) 川芎(二十四銖) 白芷(十八銖)

    上三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十日口香。

    又方松根白皮 瓜子仁 大棗上三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二,一百日衣被香。

    又方瓜子仁 川芎 本 當歸 杜蘅(各六銖) 細辛(半兩) 防風(二兩)

    上七味治下篩,食后飲服方寸匕,日三服,五日口香,十日身香,二十日肉香,三十日衣被香,五十日遠聞香,(一方加白芷十八銖。

    又方橘皮(二十銖) 桂心(十八銖) 木蘭皮(一兩) 大棗(二十枚)

    上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久服身香。亦可以棗肉丸之,服二十丸,如梧子大,稍加至三十丸。(一方有川芎十八銖。)

    又方濃煮細辛汁,含之久,乃吐之。又方井花水三升漱口,吐廁中,良。

    又方香薷一把,水一斗,煎取三升,稍稍含之。

    又方甜瓜子作末,蜜和,每日空心洗漱訖,含一丸如棗核大,亦敷齒。

    又方熬大豆,令焦,及熱酢沃取汁含之。

    治七孔臭氣,皆令香方。

    沉香(五兩) 本(三兩) 白瓜瓣(半升) 丁香(五合) 甘草 當歸 川芎 麝香(各二兩)

    上八味末之,蜜丸,食后服如小豆大五丸,日三,久服令舉身皆香。

    治身體臭,令香方。

    白芷 甘子皮(各一兩半) 瓜子仁(二兩) 本 當歸 細辛 桂心(各一兩)

    上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五日口香,三七日身香。

    又方甘草 松根皮 甜瓜子 大棗上四味各等分,治下篩,食后服方寸匕,日三。七日知,一百日大香。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