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方治口瘡身體有熱氣痱瘰。
薔薇根 黃芩 鼠李根 當(dāng)歸 葛根 白蘞 石龍芮(《千金翼》作黃連) 黃柏 芍藥?
上十二味末之,蜜和服如梧子十丸,日三服。
治口吻瘡方。
以楸白皮及濕貼之三四度瘥。
又方取經(jīng)年葵根欲腐者彌佳,燒作灰,及熱敷之。
又方以新炊飯了甑,及熱以唇口向甑,唇上熨之,二七下三兩上,瘥止。
又方梔子 甘草(各十八銖) 細(xì)辛(三十銖) 桂心(十二銖) 川芎(一兩)
上五味末之,蜜丸,食后服七丸,日再服,瘥止。
又方川芎 白芷 橘皮 桂心 棗肉(各一兩半)
上五味末之,以蜜和為丸,食后服十五丸,又含之,以瘥為度。此方甚驗(yàn)。
治口肥瘡方。
熬灶上飯令焦,末,敷之。
治燕吻瘡方。
白楊枯枝鐵上燒,取 及熱敷之。
又方以木履尾,納 灰中,令熱,取柱兩吻各二七遍。
治口旁惡瘡方。
亂發(fā)灰 故絮灰 黃連末 干姜末上四味等分,合和為散,以粉瘡上,不過(guò)三遍。
治口中瘡,咽喉塞不利,口燥膏方。
豬膏 白蜜(各一斤) 黃連(一兩)
上三味合煎去滓,攪令相得,含如半棗,日四、五,夜二。
治熱病口爛咽喉生瘡,水漿不得入膏方。
當(dāng)歸 射干 升麻(各一兩) 附子(半兩) 白蜜(四兩)
上五味 咀,以豬脂四兩先煎之,令成膏,下著地,勿令大熱,納諸藥,微火煎令附子色黃,藥成絞去滓,納蜜,復(fù)上火一兩沸,令相得,置器中,令凝,取如杏仁大,含之,日四五遍,輒咽之。
治失欠、頰車(chē)蹉開(kāi)張不合方。
一人以手指牽其頤,以漸推之,則復(fù)入矣。推當(dāng)疾出指,恐誤嚙傷人指也。
治失欠頰車(chē)蹉方。
消蠟和水敷之。
失欠頰車(chē)蹉,灸背第五椎,一日二七壯,滿三日未瘥,灸氣沖二百壯,胸前喉下甲骨中,是亦名氣堂。
又灸足內(nèi)踝上三寸宛宛中或三寸五分百壯三報(bào)。此三陰交穴也。
治卒口噤不開(kāi)方。
以附子搗末,納管中,強(qiáng)開(kāi)口,吹口中。
治口中熱干,甘草丸方。
甘草 人參 半夏 生姜 烏梅肉(各二兩半) 棗膏(二兩半)
上六味末之,蜜丸如彈子大,旋含咽汁,日三。
治口干方。
羊脂若豬脂雞子大,擘之納半升醋中,漬一宿,絞取汁含之。
治口干除熱下氣方。
石膏(五合碎) 蜜(二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石膏,取二升,納蜜,煮取二升,去滓,含如棗核大,咽汁盡,更含之。
治虛勞口干方。
麥門(mén)冬(二兩末) 大棗(三十枚肉)
上二味,以蜜一升和,令熟五升米下,蒸之,任性服。
又方羊脂如雞子大,淳酒半升,棗七枚擘,合漬七日,取棗食之,愈。
又方酸棗(一升) 酸石榴子(五合) 葛根(三兩) 麥門(mén)冬(四兩) 覆盆子(三合) 烏梅(五合) 甘草 栝蔞實(shí)(各三兩)
上八味末之,以蜜丸含如棗大,以潤(rùn)為度。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mén)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方治口瘡身體有熱氣痱瘰。
薔薇根 黃芩 鼠李根 當(dāng)歸 葛根 白蘞 石龍芮(《千金翼》作黃連) 黃柏 芍藥?
上十二味末之,蜜和服如梧子十丸,日三服。
治口吻瘡方。
以楸白皮及濕貼之三四度瘥。
又方取經(jīng)年葵根欲腐者彌佳,燒作灰,及熱敷之。
又方以新炊飯了甑,及熱以唇口向甑,唇上熨之,二七下三兩上,瘥止。
又方梔子 甘草(各十八銖) 細(xì)辛(三十銖) 桂心(十二銖) 川芎(一兩)
上五味末之,蜜丸,食后服七丸,日再服,瘥止。
又方川芎 白芷 橘皮 桂心 棗肉(各一兩半)
上五味末之,以蜜和為丸,食后服十五丸,又含之,以瘥為度。此方甚驗(yàn)。
治口肥瘡方。
熬灶上飯令焦,末,敷之。
治燕吻瘡方。
白楊枯枝鐵上燒,取 及熱敷之。
又方以木履尾,納 灰中,令熱,取柱兩吻各二七遍。
治口旁惡瘡方。
亂發(fā)灰 故絮灰 黃連末 干姜末上四味等分,合和為散,以粉瘡上,不過(guò)三遍。
治口中瘡,咽喉塞不利,口燥膏方。
豬膏 白蜜(各一斤) 黃連(一兩)
上三味合煎去滓,攪令相得,含如半棗,日四、五,夜二。
治熱病口爛咽喉生瘡,水漿不得入膏方。
當(dāng)歸 射干 升麻(各一兩) 附子(半兩) 白蜜(四兩)
上五味 咀,以豬脂四兩先煎之,令成膏,下著地,勿令大熱,納諸藥,微火煎令附子色黃,藥成絞去滓,納蜜,復(fù)上火一兩沸,令相得,置器中,令凝,取如杏仁大,含之,日四五遍,輒咽之。
治失欠、頰車(chē)蹉開(kāi)張不合方。
一人以手指牽其頤,以漸推之,則復(fù)入矣。推當(dāng)疾出指,恐誤嚙傷人指也。
治失欠頰車(chē)蹉方。
消蠟和水敷之。
失欠頰車(chē)蹉,灸背第五椎,一日二七壯,滿三日未瘥,灸氣沖二百壯,胸前喉下甲骨中,是亦名氣堂。
又灸足內(nèi)踝上三寸宛宛中或三寸五分百壯三報(bào)。此三陰交穴也。
治卒口噤不開(kāi)方。
以附子搗末,納管中,強(qiáng)開(kāi)口,吹口中。
治口中熱干,甘草丸方。
甘草 人參 半夏 生姜 烏梅肉(各二兩半) 棗膏(二兩半)
上六味末之,蜜丸如彈子大,旋含咽汁,日三。
治口干方。
羊脂若豬脂雞子大,擘之納半升醋中,漬一宿,絞取汁含之。
治口干除熱下氣方。
石膏(五合碎) 蜜(二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石膏,取二升,納蜜,煮取二升,去滓,含如棗核大,咽汁盡,更含之。
治虛勞口干方。
麥門(mén)冬(二兩末) 大棗(三十枚肉)
上二味,以蜜一升和,令熟五升米下,蒸之,任性服。
又方羊脂如雞子大,淳酒半升,棗七枚擘,合漬七日,取棗食之,愈。
又方酸棗(一升) 酸石榴子(五合) 葛根(三兩) 麥門(mén)冬(四兩) 覆盆子(三合) 烏梅(五合) 甘草 栝蔞實(shí)(各三兩)
上八味末之,以蜜丸含如棗大,以潤(rùn)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