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病證名。指肺臟陰津不足,甚則虛熱內(nèi)生。多由發(fā)汗太過,久咳傷陰,或熱邪耗傷肺陰所致。臨床表現(xiàn)以肺虛和陰虛內(nèi)熱證共見為主。癥見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或痰中帶血,口干咽燥,形體消瘦,潮熱盜汗,顴紅,五心煩熱,聲音嘶啞,舌紅少津,脈細(xì)數(shù)。治宜滋陰潤燥,咳血者則清絡(luò)保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