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小葉雙眼龍

    《全國中草藥匯編》:小葉雙眼龍拼音注音Xiǎo Yè Shuānɡ Yǎn Lónɡ別名

    毛果巴豆、桃葉雙眼龍、細(xì)葉雙眼龍、巡山虎

    來源

    為大戟科巴豆屬植物毛果巴豆Croton lachnocarpus Benth.,以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干備用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林中。分布于我國南部各省區(qū)。

    原形態(tài)

    常綠灌木,高1~2米。分枝少,被灰黃色星狀毛。單葉互生,具長柄;葉片矩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長5~10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短尖、銳尖或稍鈍,基部圓形,邊緣的小鋸齒上有腺體,在葉片基部兩側(cè)各有杯狀腺體1個(gè),長而明顯,兩面被星狀毛,老時(shí)上面無毛。夏季開黃白色或淡綠色花,總狀花序著生于枝頂,花序上被星狀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花瓣矩圓形,有雄蕊10~12個(gè);雄花花瓣小,鉆形,子房被曲柔毛,花柱3枚,2裂。朔果扁球形,密被星狀柔毛,成熟后裂成3瓣。

    化學(xué)成分

    根顯生物堿、酚類、三萜類反應(yīng)。

    性味

    辛、苦,溫。有小毒。

    注意

    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散瘀消腫。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跌打腫痛,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3~5錢。水煎或浸酒服;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小葉雙眼龍拼音注音Xiǎo Yè Shuānɡ Yǎn Lónɡ別名

    山辣蓼(《生草藥手冊》),桃葉雙眼龍(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

    出處

    《廣東中藥》Ⅱ

    來源

    為大戟科植物毛果巴豆葉、根。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和灌叢中。分布我國南部。產(chǎn)廣東。

    原形態(tài)

    灌木,高1~1.5米,被灰黃色星狀柔毛。葉互生,紙質(zhì);矩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通常長5~8厘米,有時(shí)長于此數(shù)之2倍,寬2~3厘米,先端短尖或銳尖或稍鈍,邊緣小鋸齒上有腺點(diǎn),基部闊楔形,近葉柄部有2腺點(diǎn);被柔毛,老時(shí)上面近禿凈;葉柄長6~10毫米?;▎涡裕豢偁罨ㄐ蝽斏?,長7~16厘米;苞片小,錐尖,全緣;雄花簇生花序的上部,直徑約2毫米,萼5裂,花瓣5片,矩圓形,雄蕊10~12,著生于被毛的花盤上;雌花數(shù)朵生于花序基部,萼5裂,長2毫米,花瓣極小,錐尖,子房被毛,3室,每室有胚珠1顆,花柱2裂。蒴果徑達(dá)1厘米,被星狀茸毛與長的粗毛。花期5月。

    性狀

    干燥葉帶有少部分嫩枝,葉紙質(zhì),矩圓形或卵狀矩圓形,葉面禿凈,暗紅色,背面被星狀毛,黃綠色;邊緣鋸齒上有腺點(diǎn),基出3脈,側(cè)脈羽狀,每邊3~4,近葉柄部有腺點(diǎn)。氣微。以枝少、無雜質(zhì)者佳。

    化學(xué)成分

    根含生物堿、酚類與三萜。

    性味

    辛苦,溫。有毒。

    ①《廣東中藥》Ⅱ:"辛,溫。有毒。"

    ②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辛苦,溫。有小毒。"

    注意

    孕婦忌用。

    功能主治

    ①《廣東中藥》Ⅱ:"驅(qū)風(fēng)解毒。治蛇咬傷,皮膚瘙癢,風(fēng)濕腳痛。"

    ②《廣東中草藥》:"祛風(fēng)去濕,散瘀止痛,消腫解毒。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肌肉痹痛,產(chǎn)后風(fēng)癱,帶狀皰疹,跌打腫痛,膿腫,癝疽,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浸酒。外用:水煎洗,搗爛或研末調(diào)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小葉雙眼龍拼音注音Xiǎo Yè Shuānɡ Yǎn Lónɡ別名

    細(xì)葉雙眼龍、巡山虎、土巴豆、雞骨香、白養(yǎng)木、串珠林、山豬橇。

    英文名Leaf of Hairyfruit Croton出處

    出自《廣東中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毛果巴豆的葉、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oton lachnocarpus Benth.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根,洗凈,切片,曬干;葉,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溪邊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毛果巴豆 常綠灌木,高1-2m。幼枝被灰黃色星狀毛。葉互生;葉柄長2-10mm,被星狀毛;葉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通常長4-10cm,但有時(shí)長為此數(shù)之2倍,寬1.5-4cm,先端短尖、銳尖或稍鈍,基部闊楔形或圓形,近葉柄處有2具柄的盤狀腺體,大而明顯,葉緣有鈍鋸齒,并有具柄的小腺體,兩面被星狀毛,老時(shí)上面無毛??偁罨ㄐ蝽斏?,長7-15cm,被星狀毛;花單性同株;苞片小,錐尖,全緣;雄花簇生花序的上部,直徑約2mm;萼5裂;花瓣5,長圓形,淡綠色;雄蕊10-12,著生于被毛的花盤上;雌花數(shù)朵生于花序基部;萼5裂,長約2mm;花瓣極小,鉆形,錐尖;子房被曲柔毛,3室,每室有胚珠1顆,花柱3,柱頭2裂。蒴果扁球形,直徑6-10mm,被星狀茸毛與長的粗毛,成熟后裂為3瓣?;ㄆ?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單葉互生,具長柄;葉片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5-10cm,寬1.5-2.5cm,先端短尖、銳尖或稍鈍,基部圓形,邊緣的小鋸齒上有腺體,在葉片基部兩側(cè)各有杯狀腺體1個(gè),長而明顯;葉片呈枯綠色,兩面被星狀毛,老葉片上面無毛。氣微,味辛、苦。

    化學(xué)成分

    根含生物堿、酚類與三萜。

    歸經(jīng)

    心;肺經(jīng)

    性味

    味辛;苦;性溫;有毒

    注意

    孕婦忌用。

    功能主治

    散寒除濕;祛風(fēng)活血。主寒濕痹痛;瘀血腹痛;產(chǎn)后風(fēng)癱;跌打腫痛;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或水煎洗。

    各家論述

    1.《廣東中藥》:驅(qū)風(fēng)解毒。治蛇咬傷,皮膚瘙癢,風(fēng)濕腳痛。

    2.《廣東中草藥》:祛風(fēng)去濕,散瘀止痛,消腫解毒。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肌肉痹痛,產(chǎn)后風(fēng)癱,帶狀皰疹,跌打腫痛,膿腫,瘭疽,毒蛇咬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楮皮間白汁拼音注音Chǔ Pí Jiān Bái Zhī別名谷枝汁(《近效方》),谷樹汁、五金膠漆(《日華子本草》),構(gòu)膠、楮樹汁(《綱目》)。出處《本草經(jīng)集注》來源為??浦参飿?gòu)樹莖皮部的乳汁。性味《本草匯言》:“味甘,氣平......
  • 《中藥大辭典》:楮莖拼音注音Chǔ Jīnɡ出處《別錄》來源為桑種植物構(gòu)樹的樹枝。功能主治治風(fēng)疹,目赤腫痛,小便不利。①《別錄》:“主癌疹癢,單煮洗浴?!阿凇毒V目》:“搗濃汁飲半升,治小便不通?!皬?fù)方治暴赤眼痛,磣澀者:嫩楮枝去葉,放地上火......
  • 《中藥大辭典》:樗葉拼音注音Chū Yè別名樗木葉(《唐本草》)出處《綱目》來源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葉。性味①《唐本草》:“味苦,有毒?!阿凇毒V目》:“苦,溫,有小毒?!肮δ苤髦巍短票静荨罚骸爸飨疮徑?,風(fēng)疽。水煮葉汁用之。“摘錄《中藥大辭典》......
  • 拼音注音Chū Yè Huā Jiāo別名食茱萸、木滿天星、海桐皮[浙江誤稱]來源蕓香科花椒屬植物樗葉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 et Zucc.,以根、樹皮、果實(shí)和葉入藥。根春秋采挖;樹皮5月采收曬干......
  • 拼音注音Chū Yè Huā Jiāo Pí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蕓香科植物樗葉花椒的樹皮。立夏前后,剝?nèi)淦?,曬干。生境分布產(chǎn)浙江、福建等地。性狀干燥樹皮呈板狀或卷曲,厚1.5~2毫米。外表青灰色或淡灰褐色,多皺縮淺槽紋,布有不規(gu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