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地丁

    拼音注音Dì Dīnɡ別名

    箭頭草(《普濟(jì)方》),羊角子(《乾坤生意秘韞》),獨(dú)行虎(《綱目》),地丁草(《本草再新》),如意草(《隨息居飲食譜》)。

    出處

    《本經(jīng)逢原》

    來源

    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犁頭草;豆科植物米口袋、小米口袋或龍膽科植物華南龍膽帶根全草。

    ①紫花地丁、犁頭草:5~8月間,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取帶根全草,去凈泥土,曬干。

    ②米口袋及小米口袋:春、秋季采挖帶根全草,曬干或鮮用。

    ③華南龍膽:春、夏季,花初開時(shí)采取全草,曬干。

    原形態(tài)

    ①紫花地丁,又名:紫地丁、兔耳草、遼堇菜。

    多年生草本,高7~15厘米,全株密被白色短毛。主根粗,黃白色。葉從根部叢生;葉柄長3~10厘米,上部兩側(cè)稍有翅;托葉膜質(zhì),線狀披針形,基部附著于葉柄上;葉片長橢圓形、長卵形至線狀廣披針形,長2~9厘米,寬0.5~3.5厘米,先端鈍,基部淺心形或截形,邊緣具淺鈍齒?;ㄒ干?,淡紫色,直徑約1.5厘米;花梗長4~1.0厘米,中部有線形小苞片2枚;萼片5,披針形,萼下具圓形附屬物;花瓣5,倒卵狀橢圓形,下面的1片較大,基部延長成長囊狀或筒狀的距,長約7毫米;雄蕊5,花藥結(jié)合,藥隔寬,包圍子房,花絲短而闊,其下面2枚的基部具蜜腺的附屬物,延伸入花距內(nèi);子房上位,心皮3,1室,胚珠多數(shù),花柱1,柱頭3裂。蒴果長圓形,長約1厘米,分裂為3果瓣,各瓣具有棱溝,基部有宿存的萼。種子卵圓形,棕黃色,光滑?;ㄆ?~4月。果期5~8月。

    生于草地或山坡。分布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②犁頭草,詳"犁頭草"條。

    ③米口袋,又名:米布袋(《綱目》),大米口袋、多花米口袋、毛紫云英、疔毒草、小丁花。

    多年生草本,高5~10厘米,全株被白色長柔毛。主根直下,徑達(dá)1厘米余。莖短,葉叢生,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有長柄,小葉11~21片,廣橢圓形、卵形或長卵形,長1~2厘米,寬2~8毫米,先端鈍,基部圓,全緣?;ㄇo自葉叢中生出,花5~7朵,頂生,成傘形花序;苞片披針形,小苞片2,線狀披針形;花萼鐘形,萼齒5,不等長,上部2片稍大,下部1片最小,混生白色和黑色柔毛;花冠蝶形,紫堇色,旗瓣廣倒卵形,長約13毫米,頂端微缺,翼瓣長圓狀楔形,長約10毫米,有短爪;龍骨瓣短,長約6毫米;雄蕊10,二體(9十1),子房上位,長橢圓形,花柱短,無毛,柱頭膨大。莢果圓筒狀,長2.5~3厘米。種子腎形,黑色?;ㄆ?~5月。果期5~6月。

    野生于原野及山地。分布東北南部、河北、山東、江蘇、山西、陜西等地。

    ④小米口袋

    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壯。莖短,有短的地下莖。托葉三角形,基部合生,被疏伏毛;羽狀復(fù)葉長2~20厘米;小葉7~19,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長5~25毫米,寬2~7毫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鈍圓,兩面疏被柔毛,總花梗與葉近等長,疏被柔毛;傘形花序有2~4朵花;苞片、小苞片疏被毛;萼鐘狀,長5~7毫米,被白色疏柔毛,萼齒披針形;花冠紅紫色,旗瓣長約13毫米,卵圓形,翼瓣長11毫米,狹楔形,龍骨瓣長5.5毫米。莢果長圓筒狀,長15~20毫米,寬3~4毫米,被長柔毛。

    生于山坡、草原、砂地。分布東北及河南。

    ⑤華南龍膽

    短小草本,高3~8厘米。莖直立,叢生,略粗糙。葉對(duì)生;無柄,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近基部的葉較大,長1~1.5厘米,寬3~5毫米,上部的葉較小,長約5毫米,先端銳尖,全緣,主脈明顯,側(cè)脈不明顯。花單生于莖頂;花萼管狀,長約5毫米,裂片5,較萼管為短,線形,先端尖,疏被短毛或無毛;花冠漏斗狀,長1~1.5厘米,外面綠色,內(nèi)面紫色,裂片5,卵狀披針形,短尖,其間的皺折較短,約為裂片的1/3;雄蕊5,著生在花冠上,不外露;子房上位,1室,花柱1,柱頭2裂.蒴果倒卵形,壓扁,長約4毫米。先端渾圓。種子1枚?;ㄆ?月。果期5~6月。

    生于山野草地上殘河溝邊草地上。分布廣東、廣西、浙江、江西。

    性狀

    ①紫花地丁

    又名:堇菜地丁。為植物紫花地丁或犁頭草的帶根全草。市售品多皺縮彎曲成不規(guī)則的團(tuán)塊,主根數(shù)條,長3~5厘米,直徑1~3毫米。表面皺縮而粗糙,土黃色,波狀彎曲,具須根痕。地上部分呈深綠色至綠黃色,葉柄細(xì)長,扭曲,葉片極皺縮,用熱水浸軟攤開后,呈長橢圓形或線狀披針形,全體被毛。花莖細(xì)長,頂端常具三裂蒴果,內(nèi)含多數(shù)種子,長圓球形,淡黃棕色。質(zhì)脆易碎。氣微臭,味微苦而澀并稍粘。以色黃綠、整齊、無雜質(zhì)者為佳。

    主產(chǎn)江蘇、浙江、安徽等地。

    ②甜地丁

    又名:米口袋地丁、蘿卜地丁。為植物米口袋或小米口袋的根或帶根的全草。主根呈紡錘形、長錐形或長圓柱形,長10~20厘米,直徑3~6毫米。表面紅棕色至土黃色,粗糙,有縱皺紋,多少扭曲,或有殘存的支根及須根,皮孔橫生,稍突起,呈點(diǎn)線狀,色稍深。上端有多數(shù)基生葉。葉為羽狀復(fù)葉,葉柄細(xì)長,小葉片橢圓形或長橢圓形,被白色柔毛,多呈灰綠色。有時(shí)可見圓筒形的莢果,表面密被柔毛,開裂或不開裂。主根質(zhì)堅(jiān)而稍韌,難折斷。折斷面纖維極多,乳白色,內(nèi)面不平坦,微顯顆粒狀,乳黃色,并有放射狀花紋,氣微臭,味淡而梢甜。以根粗壯而長、葉綠,無雜質(zhì)者為佳。

    主產(chǎn)東北、江蘇、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③龍膽地丁

    又名:華南地丁,為植物華南龍膽帶花的全草。多干燥皺縮成不規(guī)則團(tuán)塊,根部土黃色。用熱水浸軟,攤開觀察:莖自基部叢生,多數(shù),紫紅色,頂端具淡紫色或淡土黃綠色的鐘狀花。葉兩兩對(duì)生,長圓形至長橢圓形,葉柄較短或無;近基部的葉密集,形狀較大,上部的葉稀疏,形狀較小。質(zhì)地較脆而易碎。有青草氣,味淡而稍苦。以株矮小,葉色青、花色紫者為佳。

    主產(chǎn)廣西,廣東等地。

    化學(xué)成分

    紫花地丁全草含甙類、黃酮類、蠟(為蠟酸及不飽和酸等的酯類),花中亦含蠟,蠟中含飽和酸(主要為蠟酸)34.9%,不飽和酸5.8%,醇類10.3%,烴約47%。

    歸經(jīng)

    入心、肝經(jīng)。

    ①《玉楸藥解》:"入手少陰心。足少陽膽經(jīng)。"

    ②《要藥分劑》:"入肝、脾二經(jīng)。"

    性味

    苦,寒.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

    ②《綱目》:"苦辛,寒,無毒。"

    注意

    體質(zhì)虛寒者忌服。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治疔瘡,癰腫,瘰疬,黃疸,痢疾,腹瀉,目赤,喉痹,毒蛇咬傷。

    ①《滇南本草》:"破血,解癰疽疥癩,九種痔瘡,諸瘡毒癥。"

    ②《綱目》:"主治一切癰疽發(fā)背,疔腫瘰疬,無名腫毒,惡瘡。"

    ③《本草求原》:"涼血,消腫毒。治血熱筋痿,敷瘡妙。"

    ④《嶺南采藥錄》:"作瀉藥及吐藥。"

    ⑤《上海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外用拔毒消腫。治目赤腫痛,麥粒腫,療瘡腫毒,乳癰,腸炎腹瀉,毒蛇咬傷。"

    ⑥蘇醫(yī)《中草藥手冊》:"治一切化膿性感染,毒蛇咬傷,淋巴結(jié)核,黃疸,腎炎,膀胱炎,關(guān)節(jié)腫痛,便血,鼻出血,眼結(jié)膜炎,前列腺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鮮者2~3兩);搗汁或研末。外用:搗敷或熬膏攤貼。

    復(fù)方

    ①治疔瘡腫毒:紫花地丁草,搗汁服。(《千金方》)

    ②治癰疽發(fā)背,無名諸腫:紫花地丁草,三伏時(shí)收,以白面和成,鹽醋浸一夜貼之。(《孫天仁集效方》)

    ③治一切惡瘡:紫花地丁根,日干,以罐盛,燒煙,對(duì)瘡熏之,出黃水,取盡愈。(《衛(wèi)生易簡方》)

    ④治乳吹并一切毒:黃花地?。雌压ⅲ?、紫花地丁各八兩。以長流水洗凈,用水熬汁去渣,又熬成膏攤貼。(《惠直堂經(jīng)驗(yàn)方》地丁膏)

    ⑤治一切化膿性感染,淋巴結(jié)核:㈠紫花地丁、蒲公英、半邊蓮各五錢。煎服。藥渣外敷。㈡鮮紫花地丁、鮮野菊花各二兩。共搗汁,分二次服。藥渣外敷。㈢鮮紫花地丁、鮮芙蓉花各等量。加食鹽少許,共搗爛敷患處。同時(shí)用紫花地丁二至三兩,煎服。(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⑥治實(shí)熱腸癰下血:鮮紫花地丁八錢至一兩(干的五至八錢),和水煎成半碗,飯前服,日服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⑦治黃疸內(nèi)熱:地丁末。酒服三錢。(《乾坤生意秘韞》)

    ⑧治腸炎、痢疾:紫花地丁、紅藤各一兩,螞蟻草二兩,黃芩三錢。煎服。(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⑨治前列腺炎:紫花地丁、紫參、車前草各五錢,海金沙一兩。煎湯,每日一劑,分二次服,連服數(shù)日。(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⑩治喉痹:箭頭草葉,研,入醬少許,筆蘸入喉中,吐。(《普濟(jì)方》)

    ⑾治小兒走馬牙疳,潰爛腥臭:紫花地丁根不拘多少。用新瓦焙,為末,搽患處。(《滇南本草》)

    ⑿治小兒肝熱鼻衄:紫花地?。r)二至三兩。加蜂蜜一兩,水煎服,連服數(shù)日。(湖北《中草藥土方土法》)

    ⒀治毒蛇咬傷:㈠鮮紫花地丁搗汁一酒杯,內(nèi)服;藥渣加雄黃少許,調(diào)敷患處。(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㈡鮮紫花地丁、鮮瓜子金、鮮半邊蓮各適量。共搗如泥,敷患處。(《河南小草藥手冊》)

    ⒁治跌打損傷:紫花地丁(鮮)搗爛,配方外敷。(湖北《中草藥土方土法》)

    ⒂治疥癩:紫花地丁與大楓子油、水銀、硫黃合搗外用。(《嶺南采藥錄》)

    ⒃治稻芒粘咽不得出者:箭頭草,嚼咽下。(《乾坤生意秘韞》)

    備注

    地丁藥材,較為復(fù)雜,除上述品種外,在廣東以長萼堇菜、陜西以白花堇菜、新疆以香堇的帶根全草作紫花地丁入藥。

    另有一種苦地丁,為罌粟科植物地丁紫堇的全草。東北、內(nèi)蒙古、河北、青海、山東等地作"地丁"入藥。詳"苦地丁"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國藥典》:斑蝥拼音注音Bān Móu別名花斑蝥、花殼蟲來源本品為芫菁科昆蟲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 或黃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 的干燥體。夏、秋二季捕捉,悶死或燙......
  • 《中藥大辭典》:斑鳩拼音注音Bān Jiū別名斑鵻、錦鳩(《范汪方》),斑鷦(《本草衍義》),鵓鳩(《六書故》),祝鳩(《綱目》)。出處《嘉佑本草》來源為鳩鴿科動(dòng)物山斑鳩等的肉。生境分布棲于樹林間,常成群活動(dòng),營巢于樹枝。繁殖期4~7月。分......
  • 《全國中草藥匯編》:斑鳩占拼音注音Bān Jiū Zhàn別名神仙豆腐柴、狐臭柴來源馬鞭草科斑鳩占Premna fulva Graib,以根、葉入藥。生境分布貴州。功能主治清濕熱,解毒,調(diào)經(jīng)。主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水腫瘡毒。用法用量1~2兩。外用......
  • 拼音注音Bān Jiū Zhàn Yè別名戰(zhàn)骨來源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狐臭柴和黃毛豆腐柴的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rmna puberula Pamp.Premna fulua Craib.采收和儲(chǔ)藏:春、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
  • 《全國中草藥匯編》:斑鳩木拼音注音Bān Jiū Mù別名斑鳩菊、白花毛桃來源菊科斑鳩菊屬植物茄葉斑鳩菊Vernonia solanifolia Benth.,以根和葉入藥。根,全年可采,鮮用或洗凈切片曬干;葉秋季采。性味甘、苦,涼。功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