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斑鳩占葉

    拼音注音Bān Jiū Zhàn Yè別名

    戰(zhàn)骨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狐臭柴和黃毛豆腐柴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mna puberula Pamp.Premna fulua Craib.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 1.生于海拔700-1800m的山坡路邊叢林中。 2.分布于廣西、貴州、云南。

    資源分布:1.分布于陜西、甘肅、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 2.分布于廣西、貴州、云南。

    原形態(tài)

    1.狐臭柴,直立或攀援狀灌木至小喬木,真株高1- 3.5m 。幼枝被柔毛,老枝無毛,黃褐色至紫褐然。單葉對生;葉柄長1-4cm,葉片紙質或堅紙質,長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卵形,基部楔形、寬楔形至近圓形,全緣或上部有波狀深齒、鋸齒或深裂,先端急尖至尾狀尖,兩面近無毛或疏生短柔毛。聚傘花序組成塔形圓錐花序長4-14cm,寬2-9cm,無毛至疏被柔毛,具披針形或線形苞片;花萼杯狀,長 1.5-2.5mm,外面被短毛和黃色腺點,先端5汪裂,裂齒三角形,齒緣有纖毛;花冠淡黃色,有紫色或褐色條紋,4裂,二唇形,上唇1裂片,圓形,下唇3裂,外面密被腺點,喉部有數(shù)行較長的毛,花完管長約4mm;雄蕊4,二強,伸出花冠外;子房圓形,先端有腺點。核果倒卵形,紫色至黑色,有瘤突萼宿存。花、果期5-8月。 生于海拔700-1800m的山坡路邊叢林中。分布于陜西、甘肅、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 2.黃毛豆腐柴,本種與狐臭柴的主要區(qū)別是:幼枝、葉柄、葉背密被黃色平展長柔毛。聚傘花序排成傘房狀;花冠綠白色。 生于海拔500-1200m的常綠闊葉林陰處或路邊灌木林中。分布于廣西、貴州、云南。

    性味

    味辛;微甘;性平

    功能主治

    清濕熱,解毒,續(xù)筋接骨。主水腫;毒瘡;水火燙傷;筋傷骨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駁骨草拼音注音Bó Gǔ Cǎo別名小功勞(《云南中草藥選》)出處《廣西藥植名錄》來源為茜草科植物花葉九節(jié)木的全株。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雜木林中陰濕處,及山坡下部。分布云南、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矮小常綠灌木,......
  • 《中藥大辭典》:鲃魚拼音注音Bà Yú出處姚可成《食物本草》來源為鯉科動物鋸倒刺鲃的肉。生境分布生活于江河的上游,棲息于亂石間隙和深水石洞處。食物主要為腐敗的植物碎片和絲狀藻類。產卵期約在4月間。分布云南元江流域、西江上游及海南。原形態(tài)鋸倒......
  • 《中藥大辭典》:鱉卵拼音注音Biē Luǎn出處《本草蒙筌》來源為鱉科動物中華鱉的卵。性味《醫(yī)林纂要》:“咸,寒。“功能主治①《本草蒙筌》:“鹽淹煮吞,補陰虛亦驗?!阿凇毒V目》:“鹽藏煨食,止小兒下痢?!阿邸夺t(yī)林纂要》:“治久瀉久痢。“摘錄......
  • 《中藥大辭典》:鱉頭拼音注音Biē Tóu別名鱉首(《中藥志》)出處《唐本草》來源為鱉科動物中華鱉的頭。加工鱉甲時,割下鱉頭,洗凈曬干。生境分布全國大部地區(qū)均產。性狀干燥的鱉頭,略呈長圓柱形,吻端尖,頸部向上彎曲,約成90度角。外表呈灰棕色......
  • 《中國藥典》:鱉甲拼音注音Biē Jiǎ別名團魚蓋、腳魚殼、上甲、甲魚英文名CARAPAX TRIONYCIS來源本品為鱉科動物鱉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背甲。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為多,捕捉后殺死,置沸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