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著成于東漢時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見《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今有清.孫星衍等輯本若干種。 本書收藥物 365 種,分為上、中、下三品,是后漢以前藥物學的總結(jié)。
學術價值:
文獻價值:我國現(xiàn)存最早之藥學著作。
理論價值:初步奠定了藥學理論之基礎。
實用價值:記載之藥物,大多樸實有驗,歷用不衰。
查古籍
(約著成于東漢時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見《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今有清.孫星衍等輯本若干種。 本書收藥物 365 種,分為上、中、下三品,是后漢以前藥物學的總結(jié)。
學術價值:
文獻價值:我國現(xiàn)存最早之藥學著作。
理論價值:初步奠定了藥學理論之基礎。
實用價值:記載之藥物,大多樸實有驗,歷用不衰。
肺脹,主要指肺氣腫,病源在肺,累及心腎?!懊洝闭资潜静〉闹匾饴?,氣憋、胸滿是本病的報標信號……
一、概述
肺脹是由于久咳或哮喘之后,出現(xiàn)胸廓脹滿,喘咳痰壅,氣滯瘀阻的病證。正如《靈樞·脹論》說:“肺脹者,虛滿而喘咳”?!督饏T要略》說:“咳而上氣,此為肺脹”。肺脹是一種久咳致痰瘀挾雜,氣濁交阻的肺病。日久累及心腎,出現(xiàn)面晦唇紺,心慌氣促,胸滿如桶,腹脹肢腫等癥。其特點為咳、喘、脹三癥并見,該病重則痰迷心竅,神識昏迷或心陽衰竭陽氣外脫。屬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肺氣腫、肺心病,發(fā)病率高,病程纏綿,預后不良。由于該病發(fā)病率較高,農(nóng)村尤多,老年人深為其害,故探索該病的早期先兆,爭取早期治療,有著深遠的社會意義。
二、肺脹先兆的臨床意義
肺脹病多由久咳、哮病、喘癥發(fā)展而來,最早潛證多呈痰濁質(zhì)型:即素稟形體肥胖,面目虛浮,咳嗽痰多,食少腹脹,舌質(zhì)淡、苔白膩,舌體胖大等癥。
阻截治則祛痰清肺,方宜桑杏二陳湯化裁:桑葉、杏仁、象貝、梔子、梨皮、沙參、茯苓、法夏、陳皮、竹茹、瓜蔞、黃芩。早期先兆為:咳嗽努掙,常嗆咳氣急,痰少發(fā)粘,動則氣促,咳則面紫氣粗,舌質(zhì)紫或有瘀斑,治以清肺化痰、順氣活血為主。方宜蔞貝溫膽湯化裁:瓜蔞、貝母、枳殼、竹茹、茯苓、法夏、陳皮、甘草,酌加厚樸、赤芍,氣虛則用人參蛤蚧散:人參、蛤蚧、杏仁、甘草、人參、茯苓、貝母、桑白皮、知母,并加胡桃仁以補腎納氣。日久漸現(xiàn)杵狀指,桶狀胸,張口抬肩,面浮目脫,呼氣延長等癥,則已成為典型肺脹病。
肺脹兇兆
肺脹如突然昏厥,四肢厥冷,汗出如油,呼吸微弱為陽脫征兆,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肺源性休克。
如出現(xiàn)嗜睡、神迷,為痰迷心竅的險訊,繼之則神志不清,喘息更甚,陷入昏迷狀態(tài)則預后不良,屬現(xiàn)代醫(yī)學肺性腦病。
如喘喝抬肩,汗出如珠,面浮唇紺,四肢厥冷,神識不清,脈沉微欲絕,或脈浮大,為心陽虛、陽氣外脫之兇兆,正如《金匱要略》說:“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大,不治,又加利尤甚”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急性心力衰竭。
如突然唇紺面紫,鼻煽憋氣,胸悶煩躁,痰聲漉漉,神志恍惚,則為肺閉的危候,繼而氣閉,終由閉到脫,肺絕而亡,肺絕者氣去而無還也。正如《中藏經(jīng)·虛勞死證》說:“肺絕則氣不反,口如魚口者,三日死?!毕喈斢诂F(xiàn)代醫(yī)學急性肺水腫、急性呼吸衰竭。